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优化工作举措 凝聚攻坚合力 持续深入推进“三大目标”落地见效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推动改革创新实践
  机构改革后的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整合了原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知识产权、价格监管等领域职能职责。监管市场主体数量达225万户,其中食品生产经营主体35万多家,药品生产经营主体11万家,特种设备29万台(套)。市场监管工作量大面广、敏感度高,如何确保监管到位,守住安全底线,实现优化协同高效的改革目标是摆在市场监管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找准目标定位、整合优化职能、打开工作局面,按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部署要求,结合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通过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2019年提出了“守住安全底线、聚集民生关切、服务发展大局”三大目标,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实践,有力统领了各处室、局职能职责,凝聚起了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识和干劲,奋力开创了市场监管工作新局面。

  一、守住安全底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坚持将守住安全底线作为首要职责,按照国家和自治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部署要求,立足市场监管职能,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底线思维”,始终把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首要职责。一是建立风险点责任链管控体系。制定印发《关于落实市场监管重点领域安全风险管控责任的指导意见》,采取自上而下发布安全风险提示清单与自下而上报送风险责任清单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基层市场监管局梳理上报风险点和责任链清单,全面排查问题隐患,全区共梳理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重点工业品等领域 8415个监管风险点。同时,按照“见人见企”的原则,该局指导从基层所开始层层筛查,针对梳理排查出的每一个高风险点,匹配各级监管责任人,全区8415个监管风险点都匹配了相应责任人,并专门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清单式防控措施,形成了完整的风险点责任链管控体系。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找准重要领域关键风险点,由下至上建立管控责任链,以责任落实的刚性要求促进风险管控取得实效,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这是该局管控风险的整体思路。2019年,组织召开全区市场监管领域风险管控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现场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领导到会讲话,相关举措得到总局的充分肯定。二是建立“滚动式”督导检查机制。各盟市风险点责任链都建立起来了,但真正落实的如何,该局采取督导推动的办法,推出了“滚动式”督导检查工作机制,研究制定《自治区市场监管领域安全“滚动式”监督检查工作规则》,组织市场监管系统内在职业务骨干、退休专业人员及相关专家,组成12个检查组对应12个盟市,每两个月为一轮,每轮实地监督检查时间为一周,重点围绕食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三大领域的“一点两责”(即风险点责任链、企业主体安全责任和市场监管系统监管责任的落实情况),压茬推进重点风险隐患治理,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以来完成五轮“滚动式”督导检查,共检查企业2781家,发现问题7661项,立案150件,市场监管实效进一步提升,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国务院食安委在2019年度食品安全评议考核中,将该局建立“风险点责任链”机制、开展“滚动式”检查推进食品安全问题整改作为可复制可推广创新亮点给予加分。三是不断丰富完善风险管控体系。为切实管控风险,该局大胆实践,配套推出了打造1000人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建立覆盖全区各旗县2140人的义务社会监督员队伍,创建“每周一课”常态化业务知识培训机制、筹建智慧监管平台、推进社会共治、建立经费支持机制、制定出台《尽职免责实施办法》以及开展重点企业培训承诺全覆盖工作,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管控体系,为管控市场监管领域安全风险筑起一道“铜墙铁壁”。四是试点应用风险管控智慧监管平台。按照“实用、好用、管用”的标准,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风险管控体系实施提档升级,于2020年4月份,选取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和赛罕区试点应用市场监管重点领域智慧监管(风险管控)平台。风险管控平台按照“四大领域”分类设置了风险点自查功能,集成了各领域的高风险点,当企业用户安装风控系统手机APP后,企业根据自身梳理风险情况,对照平台已有风险点进行调整,形成自查表单,企业管理者按照系统设定好的自查表单,应用“五定防伪拍照技术”(定人员、定时间、定位置、定场景、定设备)实时拍照上传统计数据,完成每天的自查工作,形成了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工作闭环。监督人员和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下载APP,对企业风险情况进行适时监督。2020年11月,该局组织召开全区市场监管重点领域智慧监管工作现场会,进一步推进风险管控平台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应用。目前,已有1.7万家生产经营单位运用风险管控平台进行自查,达到了实时发现风险、及时管控风险的目的,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有了质的改善,市场监管效能有力提升。

  二、聚焦民生关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点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堵点、痛点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有效净化市场环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开展“衣食住行”四大领域专项整治。制定“衣食住行”领域市场整治工作方案,自治区市场监管局集中调度指挥,盟市局协同配合,旗县局同步行动,教育厅、民政厅等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全区“一盘棋”整体推进专项整治,不仅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锤炼出了市场监管干部能打硬仗、勇于担当的良好作风,提升了全系统整体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自2019年开展专项整治以来,共检查经营主体66.66万家(次),立案2.34万件,罚没款2.72亿元,有力震慑了不法行为,赢得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国家“双打”考核组对专项整治给予充分肯定,建议作为一个品牌持续深入推进,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保障“两品一械”质量安全。在药品监管方面,对自治区本级直接监管的602家企业进行了全覆盖检查,全区监管部门重点开展了中药饮片集中整治、执业药师挂证行为专项整治、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质量专项检查、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行动,2019年以来共检查“两品一械”企业14.2万家次,查办案件2872件,罚没款3459.73万元,责令停产停业29家,吊销许可证5家,移送公安机关11件,有力打击了违法违规行为。三是集中整治各类市场乱象。开展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查处案件154件,案值3289.5万元。发挥“双打办”职能作用,查办侵权假冒案件368件。开展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和专利代理行业“蓝天”行动。加大计量执法、认证监管力度,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开展口岸进出口环节收费“回头看”、银行业和教育机构收费、电力等领域价格监督检查等专项整治,查办了一批典型案件。发布疫情防控期间直销监管通知,从严打击传销违法行为。强化网络市场、广告市场监管,加大无照无证经营查处力度。加强煤炭质量抽检和监督检查。制定全区市场乱象专项整治方案,与市场监管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统筹深入推进。

  三、服务发展大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主动担当作为。

  坚持把市场监管工作放到全区发展大局中去谋划,主动对接市场主体需求,找准切入点,聚焦发力点,实施“四大行动”计划,助力全区高质量发展。一是实施标准化提升行动,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针对我区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标准化水平较低的实际,在原有推进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强农牧业农村牧区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等,开展兴安盟大米、民族传统奶制品、资源节约、“内蒙古味道”之蒙餐等31个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研制“蒙”字标认证认定地方标准,不断夯实重点产业、重要领域的标准基础。强化横向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建立自治区标准化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与深圳标院、301所等国内标准化权威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中国农机院呼和浩特分院等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2项国际标准、139项国家标准和19项行业标准,使我区标准话语权大幅增加。深入开展“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紧盯国际标准对标达标,不断提高我区标准水平。二是实施助推百家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集成市场监管部门标准、计量、质监、认证、广告、商标等多项涉企技术优势,计划从2019年至2021年逐年分批在全区范围内选取百家企业,实施“点对点”调研,精准确定服务项目,提供“滴灌式”服务,助推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目前,已为85家企业提供服务,取得明显成效。比如,按照“一需一策、一企一案”的工作要求,食品检验中心通过深入调研,2019年确定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草原酿酒公司建立固体发酵白酒人工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白酒智能生产和全过程质量监控,白酒优级品率持续提高,当年销售收入增加3000万元。比如,知识产权发展处联合自治区知识产权研究会、内蒙古生产力促进有限公司与对口服务呼市欧晶科技、包头鹿王羊绒、兴安盟宏达压铸等8家企业建立互动机制,通过对企业百余项专利和商标进行梳理,量身设计融资方案,帮助8家企业融资5.93亿元,破解了企业融资难题。比如,纤维检验局对口服务鹿王羊绒、赤峰东黎绒毛、阿拉善左旗驼中王3家企业,以“推动品牌建设、助力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战略目标,从推广标准化养殖、抓好毛绒质量分选分级、扩大公证检验覆盖范围、加强毛绒纤维制品监管等多方面发力,推动了毛绒纤维生产交易环节及前端、后端的传统生产变革,提升了毛绒产业的整体质量。以国家绵羊毛仪器化公证检验试点地区乌审旗为例,公检过的羊毛比未公检羊毛售价高4—5元/千克,直接为当地农牧民户均增收1000元。三是实施“蒙”字标认证打造内蒙古品牌行动,培育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解决“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的问题,更好地服务内蒙古品牌建设,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该局充分发挥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职能优势,组织实施了“蒙”字标认证、打造内蒙古品牌行动。“蒙”字标认证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成立后批准的唯一一个区域公用品牌认证。根据规划,“蒙”字标要运用国际通行的认证方式,经过“高标准+严认证+强监管+可追溯+优服务”等系统规范的管控,围绕农畜产品等行业具有区域特色的名优产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两年来,该局围绕“蒙”字标标准、制度、产业、质量链、推广等五大体系建设,研制并发布了1项认证通用要求地方标准,兴安盟大米、锡盟羊肉、赤峰小米、乌兰察布马铃薯等10项团体标准;制定了认证管理办法、标识管理规定、认证实施规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组建了由7家国内知名认证机构组成的“蒙”字标国际认证联盟;面向全国公开征集确定了“蒙”字标标识。同时,加快“蒙”字标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和质量控制服务平台等“一链两平台”建设,有效降低区域公用品牌的质量风险,保护高端产品,为内蒙古品牌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目前,“蒙”字标商标已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完毕。首批为兴安盟大米、赤峰小米、乌兰察布马铃薯、河套小麦粉、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肉、呼伦贝尔牛肉、呼伦贝尔羊肉、大兴安岭黑木耳等9种产品19家企业开展了“蒙”字标认证,对5种产品9家企业完成贯标,为推动内蒙古品牌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作出了积极探索。四是实施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行动,厚植高质量发展竞争力。为把奶业做强做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加大扶持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为此,该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开展了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行动。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该局始终把民族传统奶制品家庭手工坊生产加工的提档升级作为主攻方向,以试点示范为切入口,坚持民族传统,遵循市场规律,采取政策扶持、资金补助、改善生产加工设施设备、规范生产流程、加强检验检测等一系列措施,推进标准化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企业和加工园区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强的民族传统奶制品手工坊,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手工坊升级注册为生产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医用价值、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区域品牌,助力牧民增收,实现奶业振兴。目前,首批启动160个试点示范,已有3家手工坊提档升级为生产企业,获登记证的手工坊由年初746家增至1012家,从业人员增加了800余人。产品进驻商超或线上平台销售后价格上涨15%,表现出较强市场竞争力,全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在构建大市场、大监管、大服务、大融合的新格局背景下,无论是职能整合,还是情感融合,都需要围绕统一战略目标在共同奋斗中得以实现,也只有用战略目标统领战术层面的工具和手段,才能统一思想、汇聚力量、善做善成。两年来的实践证明,“三大目标”的谋划推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势而谋、顺势而为,引领全体干部职工在改革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我区市场监管系统应对机构改革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探索了实践路径。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提升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之年。面对新的起点、新的使命,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要求,带领全局干部职工持续围绕“三大目标”,凝心聚力、主动作为,奋力开创自治区市场监管事业新局面,为推动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靳海华)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2020年12月4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批准 2020年12月14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发布)
~~~
~~~
~~~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推动改革创新实践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云上103
   第06版:影像力
   第07版:十三五来自锡林郭勒的汇报(十六)
   第08版:观察·兴安
公职人员涉企事项登记报告办法
我区新增3A级以上旅游景区15家
稀土高新区签约项目88个 总投资252.4亿元
102名青年人才被评为 “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
优化工作举措 凝聚攻坚合力 持续深入推进“三大目标”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