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俩是学流行音乐的,上完大学之后,选择回乡创业,当一个纯粹的牧民,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是个艰难的抉择。”锡林郭勒盟西乌旗巴彦胡硕苏木赛罕淖尔嘎查26岁的牧场主尼嘎塔日拉说。
他和妻子彦吉玛都是留学生,从乌兰巴托文化艺术大学毕业后,两人开始思考出路:是回国留在大城市搞音乐,还是回到大草原过休闲自在的生活?
恰逢此时,锡盟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生态保护等方面因素,提出了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的“减羊增牛”战略。养什么牛,养多大规模,甚至养什么畜种,均尊重农牧民愿意,由农牧民自己决定,不摊派任务、不下达指标。
这个消息让他们喜出望外,大胆做出决定:回到嘎查建个生态家庭牧场。2016年,尼嘎塔日拉和彦吉玛回到牧区,把生活的目标和梦想都投进了辽阔的草原,“草原的吸引力实在太强了!我们要让梦想在草原上开花,让生态家庭牧场成为家乡振兴的‘领头羊’。”尼嘎塔日拉信心十足地说。
两人结婚时,尼嘎塔日拉继承了父母的4500亩草场,彦吉玛带来2000亩草场。这成了这对年轻夫妇发展家庭牧场的资本。“我认为养牛就要少养、精养,以前家里原有200多头土牛,但我觉得这些牛跟不上时代了。”尼嘎塔日拉说,“2018年,我用40头澳大利亚西门塔尔牛换掉了150头土牛。当年,我申请了家庭牧场。”
这个想法切合锡盟畜牧业发展的方向。政府倡导积极探索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路子, 培育家庭牧场新型牧业经营主体。家庭牧场主要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以围封禁牧、草地改良改造、人工种草种灌为手段,以恢复草牧场植被、提高产草量为前提,以草畜平衡为基点,以舍饲半舍饲的养殖方法为切入点,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的,形成家庭生产经营模式和生态建设模式。
申请很快有了回复,尼嘎塔日拉马上行动,自己筹款30%,政府出资70%,盖了储草棚和400平方米的棚圈。
据他讲,为充分调动农牧民发展家庭牧场的积极性,锡盟对家庭牧场给予协调贷款、项目支持、政策倾斜,还进行技术帮助,给配齐各项基础设施,这些政策使像他一样的牧户家庭特别受益。
尼嘎塔日拉搞家庭牧场,特别注重保护草场,将家里的草场划分为4个不同的片区用来轮牧。这样就可以在小范围内实现转场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也是一种保护。
“去年雨水好,草长得茂盛,牛羊在自家草场就吃个管饱。”尼嘎塔日拉笑着说。
无论是西门塔尔牛还是土牛,尼嘎塔日拉都给上了农业保险,每头牛每年100元,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尽管家庭牧场才起步两年,小两口年纯收入已达到25万元。“今年打算再买40头西门塔尔牛。当初回乡创业这条路真是走对了。”尼嘎塔日拉夫妇欣喜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