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传承四代的“平地泉豆腐”

  □本报记者  皇甫美鲜  

  实习生  张舒君

  都说乌兰察布有三宝:马铃薯、莜面、羊皮袄,可是当地人都知道还有一样有名的食物——察右前旗平地泉豆腐。

  “酒香不怕巷子深”。临近春节,平地泉豆腐订单爆满。

  经营平地泉豆腐的国际豆腐坊的主人尉建平今年52岁,做了30多年的豆腐。在当地,说起尉建平制作的豆腐,十里八乡的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之所以这样受欢迎,是因为他家的豆腐已经传承四代了,2018年尉建平被命名为乌兰察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地泉豆腐制作技艺代表传承人。豆腐不仅凝聚了尉建平的心血,更有他对豆腐传统制作工艺的坚守。

  沿着美食汇广场,闻着豆香味一路来到尉建平的国际豆腐坊,他和妻子李荣凤正在穿戴制作食品的衣帽。

  “每天凌晨四五点,人们正在熟睡的时候,我和妻子就起床干活了,5点不到就有陆陆续续送豆子的人来了,做豆腐就是要赶早,才能让顾客在上午买菜时吃到最新鲜的豆腐。”尉建平说。

  尉建平17岁时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豆腐制作技艺,之后自己开了作坊制作豆腐,算到现在已经有30多个年头了。

  尉建平告诉记者,做好豆腐的第一步就是挑选豆子,已经做了30多年豆腐的他现在已练就一身绝活,闭住眼睛一摸豆子就知道它是哪个年份的,而平地泉的水自古就很出名,这里的水微量元素多,有一种甘甜的口感,能更好地激发豆子的香气。

  传统豆腐最常用的手艺就是用卤水点制豆腐,在这一环节,点豆腐火候和卤水的量都要把握得很好,这样出的豆腐不仅多而且口感鲜嫩。30多年来,尉建平一直坚持用传统技艺做豆腐,独特的口感引得不少顾客慕名前来加工、购买。

  好的产品会说话,不少超市都来和尉建平谈合作。如今,尉建平每天做20多锅豆腐,供应全市200多家超市,日销豆腐达1800斤左右。因为豆腐谐音“都福”,所以成为不少人必不可少的年货之一,自然而然也是尉建平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候。

  尉建平告诉记者:“每当临近春节时,忙得停不下来,晚上最少也得干到凌晨一两点!”别看只是一块普通的豆腐,也是需要不断琢磨和实践才能做到极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论道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观察·乌海
   第08版:地方盟市
自治区民政厅:做好父母就地过年农村牧区留守儿童服务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依法呵护民族团结进步
自治区妇联和女企协 开展稳岗留工送温暖活动
就地过大年 暖心年味足
我区着力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
文明新风迎面来
“温暖北疆 邮我助力”全区关爱 困难青少年公益活动启动
传承四代的“平地泉豆腐”
社区服务暖人心
三岔口嘎查的“年货节”很火爆!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0471-6635350或0471-665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