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画笔挥洒乌兰牧骑精神

——“内蒙古乌兰牧骑主题美术作品展览”述评
(本文图片为“内蒙古乌兰牧骑主题美术作品展览”上的画作。)
  ◎海薇

  最近,由内蒙古文联、内蒙古美协主办的“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内蒙古乌兰牧骑主题美术作品展览”在内蒙古美术馆开展。展出的80余件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的生活,赞美了乌兰牧骑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的精神,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深受观众好评。

  乌兰牧骑,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它是指活跃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红色文化宣传队。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在内蒙古苏尼特草原,那是一支仅有9个队员、两辆勒勒车、4件乐器的活跃在草原上的文艺团队,因而被誉为“一辆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他们不畏风雪,顶着烈日,深入草原深处,为牧民送去歌舞,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戈壁、草原是他们的舞台,蓝天、白云是他们的幕布,多才多艺的乌兰牧骑队员们放下马头琴能拿起盅碗跳盅碗舞,报幕员也唱得一手好歌曲。走下舞台,他们为农牧民洗衣做饭、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队员们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乌兰牧骑的演出大多为自编自演,题材取自于农牧民生活,演唱的歌曲也是农牧民喜爱的,所以很快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乌兰牧骑在内蒙古遍地开花。1964年,乌兰牧骑进京汇报演出,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与肯定。随后,按照周总理的部署,乌兰牧骑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引起强烈反响。在半个多世纪的演出实践中,乌兰牧骑不但给基层传递着党的声音和关怀,而且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节目,如《顶碗舞》《筷子舞》《鄂尔多斯婚礼》《炒米飘香》《腾飞的骏马》等,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人才,如牧兰、拉苏荣、德德玛、巴达玛、金花、图力吉尔、朝鲁等。

  对于乌兰牧骑所坚持的先进文化的方向,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毛主席、周总理亲切接见乌兰牧骑队员,周总理叮嘱他们:“不要进了城市,忘了乡村,要不忘过去,不忘农村,不忘你们的牧场”“望你们保持不锈的乌兰牧骑称号”。邓小平同志题词:“发扬乌兰牧骑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97年,江泽民同志也题词:“乌兰牧骑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对乌兰牧骑精神予以充分肯定,给乌兰牧骑队员和内蒙古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总书记在信中勉励文艺工作者要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推动文化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这封回信,为基层文艺工作者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了深入贯彻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的精神,内蒙古文联和内蒙古美协组织我区美术家30余人赴呼伦贝尔、鄂尔多斯、锡林郭勒,深入当地乌兰牧骑体验生活、搜集素材,进行以乌兰牧骑为主题的美术创作。画家们亲身体验了乌兰牧骑队员的日常工作,与队员们共同学习总书记的回信精神。

  回来后,经过近半年的酝酿准备,画家们创作出了众多反映乌兰牧骑精神的优秀作品。此次乌兰牧骑主题美术作品展览,就是这一成果的集中展示。为了使展览的内容更加饱满,展览还展出了数件我区著名画家先前创作的以乌兰牧骑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展出的80余件作品包括中国画(30件)、油画(34件)、版画(6件)、水彩画(8件)、雕塑(5件)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我区著名画家金高创作于1975年的油画《周总理接见乌兰牧骑》,作品表现周恩来总理会见乌兰牧骑队员时和大家学唱蒙古族歌曲的情景。队员们围拢在总理的身边,领袖和群众亲密无间。作品很好地发挥了油画的表现力,主观化的色彩处理亮丽而温暖,作者有意削弱了阴影和体积感,在单纯、明净的色彩中追求一种装饰味道,一种年画的感觉,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也衬托出了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加切合主题;老画家孟喜元的中国画《嘱托》描绘了乌兰夫同志和乌兰牧骑队员在一起的情景。画面上,乌兰夫同志亲切地与队员们互动,寄托了领袖对乌兰牧骑的嘱托。作品人物塑造真实自然,主题鲜明突出;水彩画《草原上的红色轻骑兵》是老一辈画家王玉泉的画作。由于作者成长的年代见证了乌兰牧骑从诞生到壮大的过程,所以作品十分准确地还原了乌兰牧骑在草原上的情景,充满了当时的年代感,是一件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之作。作品借用了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构图生动,场面热烈,洋溢着欢快而美好的气氛。“一辆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被这幅画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董从民的作品《收信》,表现乌兰牧骑队员收到总书记来信时的喜悦情景,十分契合主题。作为油画家,此次作者采用了中国画的方法,这种探索和尝试也是值得肯定的。

  哈斯朝鲁的中国画《草原放歌》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乌兰牧骑的主题,可谓匠心独运。作品构图宏大,视野开阔,大面积的绿色将盛夏草原的绿浪滚滚描绘得淋漓尽致。鲜花盛开,牛羊遍野,一片生机盎然。中景处一辆乌兰牧骑的大巴车正在穿越草原腹地,将乌兰牧骑的主题点明。同样是表现乌兰牧骑在演出路上,画家胡德尔的中国画《演出路上》与《草原放歌》截然不同,这是一幅情节性的作品,描绘了乌兰牧骑在旅途中艰难跋涉的场面:马车陷在了泥泞的路上,大家齐心协力,各司其职,就连女演员推起马车来也毫不逊色。作品构图跌宕起伏,人物动态生动夸张,充分表现了乌兰牧骑不畏艰苦、服务基层的奉献精神。

  此次展览中,有不少作品表现的是乌兰牧骑队员候场时的情景,如林旺的中国画《草原文化轻骑兵》和经冠一的中国画《乌兰牧骑——候场》。前者采用工笔重彩的形式,在仪式化的构图中,深入细致地塑造了6个乌兰牧骑女演员的群像。作品人物刻画十分成功,女演员们不但美丽大方、端庄优雅,而且精神饱满,洋溢着一股淳朴、自信的气息。后者采用水墨写意的形式,通过情节性的画面,表现了乌兰牧骑演员候场的情景。画面上有的人在交谈着,有的人在望着远方。3位女演员在整理梳妆,有说有笑。画家虽然只是截取了演出之前的一个瞬间,却让观众通过画中人物的视线,看懂了画面之外的东西,使作品在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中表达了乌兰牧骑的主题。

  女画家要红霞的中国画《乌兰牧骑到嘎查》,作品没有正面表现乌兰牧骑的演出与生活,而是通过对乌兰牧骑所用的演出场景、设备和道具的描绘,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乌兰牧骑的主题,体现了画家独特的视角和构思的巧妙。整个画面被纵向分割成4个大小不同的区域,每个部分都画着不同色系的不同场景,看似不同的场景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画家仅仅只是描绘了演员们堆放的演出服装和乐器、蒙古包内的桌椅、演出过后空无一人的场地和几把叠放的塑料椅子,以及乌兰牧骑巴士在路途中的身影,巴士的反光镜上还绑着一条白色的哈达,画面中没有出现一个乌兰牧骑的演员,但却通过这一系列的场景和道具,表现了乌兰牧骑虽然演出条件简陋,演出奔波劳累,但是队员们执着的是乌兰牧骑精神本身,为广大牧民送上欢歌笑语,带来文化与知识。

  青年画家张可扬的油画《舞动草原的巴尔虎乌兰牧骑》是整个展览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作品表现的是乌兰牧骑为牧民表演节目的场景,但作品构图大胆独特、主体突出。画面正中以特写的形式塑造了一位正在舞动着的女演员形象,演员身着大红色的蒙古袍,宽大的裙摆占了大面积的画幅,非常突出和夺目,很好地烘托了主题。作品用色鲜艳、明丽,笔触豪放泼辣,挥洒自如,写意性的油画语言让画面中的女演员真的舞动了起来。画面周围是观看演出的牧民,有拿着手机拍照的,有开心鼓掌的,有跟着音乐起舞的……这幅作品充分地展现了当下乌兰牧骑的精神风貌以及牧民幸福美好的生活;青年学子李梦桐的油画《最美的沙漠在夏天》,表现了乌兰牧骑在那达慕上演出时的热闹场景,画面中的人群形态各异,有抱着小孩的妇女,有忙着拍照的外国游客,有站在车顶拍照的摄影师,还有卖气球的商贩,以及远处的建筑物、广告牌,作品既表现了乌兰牧骑的主题,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今日草原的真实生活,具有时代气息;青年画家程非的油画《吉祥草原》,是一幅看似平淡、实则具有表现力的作品,画家采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草原上乌兰牧骑演出时的情景,绿色草原上有几个舞动着的身影,丰富多变的线条将女演员们扭动的身姿,表现得富有韵味。观赏此画,仿佛听到了马头琴悠扬的琴声,闻到了马奶酒的清香;雕塑《醉琴》表现了一位正在演奏马头琴的乌兰牧骑队员肆意洒脱的身姿,作者充分发挥了雕塑的表现力和语言魅力,人物动态生动夸张,充满激情,富有张力,虽然是瞬间定格,但却是一件值得回味的、很有力度的雕塑作品。

  此次“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内蒙古乌兰牧骑主题美术作品展览”,通过众多优秀作品,生动地诠释了乌兰牧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理念,让观众对乌兰牧骑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此次展览让乌兰牧骑昨天的回忆变成了激励和鼓舞人们前行的力量,让乌兰牧骑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展览开展后,观众络绎不绝,好评如潮。相信乌兰牧骑精神定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内蒙古乌兰牧骑主题美术作品展览”述评
~~~——读《北京的春节》
~~~◎周慧虹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际新闻
   第05版:云上103
   第06版:校园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画笔挥洒乌兰牧骑精神
灯火可亲赏年俗
追剧,何必“倍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