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核心提示】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风险挑战日益加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培养大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是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表现。因此,要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民族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必须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重大意义,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王广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风险挑战日益加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培养大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等院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神圣职责,必须教育引导各民族师生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鲜明主线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全过程,坚定各民族师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民族工作的领导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是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表现。因此,要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民族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要坚决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位,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升政治能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引导广大干部和党员教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构建思想政治课和课程思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育人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集中培训,集体备课,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大创新理论及时渗透到教学和科研之中,强化课程育人主渠道,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专业性。其他课程结合课程特点,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元素,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建设,建立课上课下联动机制,把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目标和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从而增进师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大师生心底落地生根。坚决守护好校园这块净土。

  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建立完善学习培训机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做好民族工作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必须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指针和行动指南。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教育工作、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和工作内容,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通过建立完善常态化学习机制,加大研究阐释力度,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反复研读学,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民族师生的普遍共识。通过各级党校教育、专题培训班、“三会一课”、教职工理论学习、新教师入职教育、高层次人才培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等各个层面的学习培训,对标对表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各项要求,在全面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各项政策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切实增强各民族师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引导广大教师更好地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职责,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真正成为青年学生的知心人和引路人。

  注重学习成果落地落实转化。积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层次研究平台,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研究,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教育引导师生、争取凝聚人心,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共鸣,转化为各民族师生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坚持铸魂育人,拓宽育人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能含糊不清、犹豫不决。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重大意义,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落实到教育教学全方位,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

  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进一步夯实“三全育人”体系机制,不断增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体系。积极培养既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精通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为民族地区输送更多能够扎根北疆,服务基层的优秀毕业生。

  紧紧围绕“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培养少数民族优秀模范人物调动践行民族团结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加强线上线下宣传工作,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打造以学校官网、官微等为主干的多元化网络育人平台,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滴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具体文化产品,通过朋辈宣讲、典型人物面对面、优秀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创产品推广、校园文化艺术节、网络文化节、新媒体矩阵联盟协同等线上线下联合互动等形式,持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引领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引领力,构筑全方位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思政格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论道
   第06版:首府观察
   第08版:家园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义重大
让生态文明理念 更加深入人心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