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时刻,注定会在历史的坐标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
“十三五”期间,80.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7个贫困旗县、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摘帽退出;
“十三五”期间,完成12.49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任务,建设安置住房5.33万套。
“十三五”期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落实产业扶贫项目,40.3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3019元增加到2020年的13159元,年均增长34.2%;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回顾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每一个脚步都踏出奋斗和拼搏,每一处风景都写满美好和希望。
摘帽不松劲,锚定高质量——既“输血”又“造血”做好脱贫攻坚“必答题”
春潮涌动,追梦前行。奔走于内蒙古大地,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栋栋农家新居错落有致、一座座致富厂房拔地而起、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
亮眼成绩,凝聚着全区上下奋发进取、务实苦干的共识;生动画面,展示出党员干部勇于担当、持之以恒的风姿。
——握指成拳,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2087所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完成改造,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部实现;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范围,符合救治条件的贫困患者做到应治尽治,贫困慢病患者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13.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住房安全;全面实施农村牧区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间累计解决了18.3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得到全面保障。
——真抓实干,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基层干部在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中工作能力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巩固了扶贫工作基础。2016年以来,累计向脱贫攻坚一线选派优秀干部8.5万名。
——靶向发力,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各地积极探索多方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紧密联结的带贫模式,使贫困户真正融入产业发展之中。大力培育致富带头人,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3至5名致富带头人。全区1.7万名产业指导员入户指导24.8万户次,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
——求新务实,扶贫资产管理发挥溢出效应。在全国率先开展扶贫资产清查和管理工作,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扶贫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制度性文件,各地建立公益类、经营类和到户类资产“三本账”,构建资产底数清楚、产权归属明晰、主体责任明确、管理运营规范的扶贫资产管理制度机制,解决扶贫资产“谁来管、怎么管、如何管得好”的问题,让扶贫资产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源头活水。
点对点服务,多对一帮扶。我区重点做好脱贫攻坚“必答题”、疫情灾情“加试题”、脱贫成果“巩固题”、衔接试点“新课题”,实现“输血”与“造血”并行。
在当下立足,从长远着眼——贫困地区发展的动力更强后劲更足
一场大病、一次意外、一次大灾都能导致一个普通家庭致贫、返贫。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内蒙古有不少新亮点。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全国首家防贫预警平台于2019年成功上线。这是全国多地线下开展 “防贫保险”之后,首家上线的“防贫保险”数字解决方案。该系统可复制、易推广,内蒙古探索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又迈出重要的一步。
政府投保,群众受益。2019年,察右中旗整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保险学会、太保财险帮扶资金284万元,建立“未贫先防、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的精准防贫长效机制,为全旗人均年净收入在4000至6000元的4.6万“非高标准脱贫户”和“非贫低收入户”两类临贫易贫人群建立防贫保险基金,筑起了基本医保、大病统筹、民政救助一站式报销的最后一道防线。
精准摸排找出来、动态监测管起来、有效措施扶起来。我区强化动态帮扶,按照返贫致贫风险成因制定处置方案,精准落实产业、就业、综合保障、扶志扶智及其他帮扶措施。大力推行防贫保险,在61个旗县实施“防贫保”,在30个旗县投入6041万元建立防贫保障基金,做到“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未贫即防”。
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一项项举措、一个个成果、一次次变化,让贫困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七台镇喇嘛板村,村民杨红娟靠着种马铃薯种薯脱了贫、攒了钱,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不仅成为种种薯的“状元”,2019年还被评选为商都县脱贫之星标兵户;
82岁的苏财祖祖辈辈住在土窑洞里,几年前搬进了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五良太乡白旗窑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老伴儿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晚年生活;
永红曾是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巴音博日格嘎查的贫困户,通过发展骆驼产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
一项项攻坚举措精准落地,一个个贫困地区生机勃发,一个个贫困家庭气象一新。内蒙古紧扣扶贫的“痛点”,强化产业扶贫,组织消费扶贫,促进转移就业,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贫困地区发展的动力更强、后劲更足。
找准结合点,编好麻花辫——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春节刚过,位于乌海市海南区曙光村的亚葳高效农业示范园一派丰收忙碌的景象。园区里一栋栋温室整齐排列,掀开幕布走进里面,各类有机蔬菜已是硕果累累,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如今,这里产的西红柿、辣椒、黄瓜等蔬菜已走上乌海市民餐桌。
亚葳高效农业示范园产业核心区域占地约840亩,目前已建成大棚104栋,其中13栋大棚种植蔬菜,有黄瓜、西红柿、茄子、尖椒等多个品种,每天产菜量可达1500多公斤。示范园的投入使用,为曙光村发展集体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村里脱贫户韩美兰这些天也在园区干着蔬菜打包装箱的活儿。由于丈夫身有残疾,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韩美兰一家的生活曾一度陷入贫困。在扶贫政策的带动下,韩美兰将家中的土地流转给了农业示范园,本人经培训在该企业就业,收入稳定。
产业找得准,增收步子稳。海南区把发展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以“产业+就业”双轮驱动,将有劳动能力的“扶起来”、劳动能力弱的“带起来”、无劳动能力的“保起来”,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成效,帮助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推动脱贫摘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仅是海南区的“秘籍”。我区将防止返贫、持续增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点,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奖励积分等方式提高群众参与度,有效培育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还围绕建立高质量稳定脱贫机制、贫困预防机制、扶贫治理长效机制等确定重点改革试验项目课题。同时,因地制宜开展有重点、有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推进厕所革命、污水处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乡村振兴开好头、起好步。
固本培元,赋能乡村振兴。内蒙古找准结合点、编好麻花辫,迈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铿锵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