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乌海市从重点领域和难点问题入手动真碰硬,下决心补短板,全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全市通办”“跨省通办”,围绕“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大胆创新,确保政务服务实现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减成本,要件最精、环节最简、时限最短,倒逼各级各方面转作风、提效能、强服务、优环境。同时,加强执纪监督,对明察暗访中发现的损害营商环境的问题严肃问责,截至目前,给予11人党纪政务处分。
优化营商环境 十项举措动真碰硬
2月23日,乌海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市、区两级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两委)代表、个体工商户代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重点行业领域企业主要负责人等千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乌海市邀请与会企业代表填写优化营商环境调查问卷、领导干部测评表、职能部门测评表、征求意见表等表格,征求他们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和建议。
企业代表通过无记名方式,对市、区两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服务意识、政商关系、诚实守信、担当作为、办事效率、清正廉洁等方面进行逐项评价;对市、区两级发改委、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应急管理局、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等各职能部门,以及涉及水、电、暖、气等承担公共服务事业的单位和企业,从服务态度、政商关系、担当作为、依法行政、公开公正、办事效率等方面进行点评。
会上,还向企业征求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请企业写下办事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想表达的意见建议。政府将查清“中梗阻”根源,对企业反馈的最集中、最强烈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整改。
同时,乌海市出台十项举措。一是坚决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包联企业和项目制度,切实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二是高规格成立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公布联系方式,广泛收集企业和群众的意见建议,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跟进落实;三是实行会商研判机制,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各项重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四是开辟服务企业绿色通道,推动涉企事项特事特办、急事速办;五是搭建政企沟通微信平台,及时回应企业家的合理建议、合法诉求,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六是政务服务要实现“五减、三最”(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减成本,要件最精、环节最简、时限最短);七是以政府投资类项目建设为试点,实行“大表审批制”,切实解决多部门、多环节审批和多头跑、来回跑问题;八是建立涉企问题限期解决机制,妥善处理企业历史遗留等问题;九是专题清理政府对企业失信事项,承诺的就要严格遵守、积极兑现;十是推行优化营商环境不定期评价机制,倒逼各级各方面转作风。
找准关键症结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某部门为完成罚款指标任务,重复检查、重复处罚,特别是去年五、六月份,平均每月检查一二十次,干扰了企业正常生产,加重了企业负担……”近日,乌海市纪检监察机关成立优化营商环境调研督导组,深入企业实地听取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企业负责人在座谈会上敞开心扉。
营商环境好不好、服务效率高不高,企业代表、服务对象最有发言权。为找准当前全市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真实反映各部门单位的服务情况,客观评价干部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水平,乌海市纪委监委以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查病灶”,共梳理形成服务意识、工作作风、政策执行和责任落实四大类“问题清单”,涉及惠企政策不落实、新官不理旧政、执法检查不规范、窗口服务态度差等方面突出问题52条,以及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7条。同时,第一时间形成专项监督情况报告市委,对优化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解剖麻雀”,为全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统筹监督力量下沉一线摸实情、找线索,累计实地走访企业130家、部门单位36个,为护航营商环境找到精准破题的方向。
与此同时,该市纪委监委完善机制,出台规范政商交往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实施意见,通过“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为政商交往提供了基本遵循,划定了“安全区”和“禁止区”。
“正面清单”,推动政商积极交往。正面清单的九条内容旗帜鲜明鼓励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依规依纪依法的前提下,全面履职尽责,主动靠前服务,与企业及其经营者正常接触、阳光交往,为推动企业发展主动履职、靠前服务、排忧解难,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负面清单”,厘清政商交往边界。九条内容严格要求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政商交往中准确把握权力边界,厘清交往界线,做到坚守底线、不越红线。意见明确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树立了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良好环境。
反面警示震慑 疏通营商堵点
“乌海市抗震办原副主任苏占军利用职务便利,通过向300余家施工企业推销保温板、投资水务公司和高利放贷方式获利共计1000余万元……”该市累计通报7起损害营商环境问题典型案例,通过反面警示震慑,持续释放加强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执纪问责的信号,切实端正干部的发展观、政绩观、权力观、群众观。
不管是落实政策的“卡点”、资金拨付的“堵点”,还是工程审核的“难点”、遗留问题的“断点”,根子上还是净化政治生态的问题,源自少数职能部门或少数党员干部的履职不力,甚至是背后的腐败问题。对此,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责职能,全方位监督职能部门行使权力情况,强力疏通“堵点”。
针对前期调研发现的问题,乌海市纪委监委第一时间向各相关部门单位发送主体责任提示函,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建立整改销号机制,累计督促29个部门单位开展自查自纠,整改问题54个。
同时,该市把优化营商环境纳入政治监督台账和共性监督清单,统筹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落实“照单监督”,督促各职能部门深入开展自查自纠。乌海市政府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牵头部门,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对此,市纪委监委强化同级监督,通过发送提示函,提醒市政府党组抓紧调整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主体责任。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累计出动305人次,对50个市直部门、单位和167个区属部门、单位进行明察暗访,重点加大对政务服务中心等职能部门执法、服务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73个。全市严肃查处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1人,形成了有力震慑,提升了企业和群众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