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及“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红色故事,并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本报今日推出特刊,讲述红色故事,重温光荣传统,砥砺前行动力。

红色故事润心田 砥砺奋进再出发

  “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 的历史回顾

  □包银山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党领导建立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产生了包括乌兰夫在内的第一批共产党人

  早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十分关注民族问题。李大钊同志直接领导和参与在蒙古族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共产主义先进分子的工作。1923年,内蒙古产生了包括乌兰夫在内的第一批共产党人。

  李大钊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最早关注和领导内蒙古革命的领导人之一,是内蒙古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者和共产主义战士的启蒙导师和革命引路人。1923年1月,李大钊在《平民主义》一文中,把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解放问题提到与民主革命许多重要问题同等重要的地位。1923年秋,内蒙古的一批蒙古族青年学生考入北京蒙藏学校,李大钊及其领导的中共北方党组织及时派人到他们中间开展工作。1923年底到1924年初,乌兰夫、奎璧、赵诚、佛鼎、高布泽博、康根成、多松年、李裕智、吉雅泰、云润、孟纯、任殿邦、云霖等人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了第一个蒙古族团支部。1924年下半年开始,多松年、乌兰夫、李裕智、奎璧、吉雅泰、佛鼎、赵诚、孟纯、朱实夫、云润、云霖、高布泽博等人陆续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内蒙古出现了第一批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第一个蒙古族党支部,也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

  1924年,党组织派一批蒙古族青年到广州黄埔军校、农民运动讲习所、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学习,为内蒙古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条件。1925年3月,李大钊发表《蒙古民族的解放运动》一文,阐明蒙古民族的解放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指出了蒙古民族解放的道路。当年,在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分别建立了中共热河、察哈尔、绥远、包头4个工作委员会。同时,还帮助中国国民党建立热河、察哈尔、绥远、蒙古等4个党部,国共两党在内蒙古形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李大钊同志的关怀和领导下,1925年10月,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成立。不久,李大钊在张家口主持召开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成立大会,李大钊阐述了蒙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的重要意义,指出“蒙古族人民必须和汉族人民团结一起,才能谋求自身的彻底解放”。大会选举产生了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李大钊担任书记。多松年、乌兰夫、奎璧在李大钊和中共北方区委指导下,创办了内蒙古第一份革命刊物《蒙古农民》,向内蒙古各族人民宣传革命思想,推动了内蒙古的革命运动。这样,在李大钊同志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诞生,内蒙古的民族民主革命很快与全国大革命融为一体。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领导内蒙古优秀代表和先进分子创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培养了包括乌兰夫在内的第一批共产党人,成为蒙古族人民求得民族解放、民族团结和建设国家的核心力量。

  党领导内蒙古各族共产党人建立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开创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乌兰夫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和锻造的杰出的少数民族共产党人代表,他是我国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大业,为中国人民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906年的12月23日,乌兰夫出生于土默特左旗的塔卜(塔布)村的一个蒙古族家庭。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热情投身革命事业,成为“早期觉醒的蒙古族青年”的杰出代表。17岁的乌兰夫在蒙藏学校受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李大钊和邓中夏等领导人的指导,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理想,并于1923年12月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团员。乌兰夫与其他蒙古族有志青年创办了蒙古族的革命报刊《蒙古农民》,一腔热血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1925年,乌兰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党的安排下前往苏联中山大学深造。

  回国后的乌兰夫,在当时的西北特委书记王若飞的带领下,针对革命工作做了充分的锻炼,很快成为内蒙古革命事业的中坚力量。1936年的2月21日,乌兰夫带头策划并实施了著名的“百灵庙暴动”,拉着保安队的一群人离开了德王。乌兰夫睿智勇敢的举动不仅鼓舞了当地的革命力量,也奏响了蒙古民族抗日救国的乐章。1937年,适逢傅作义要组建一个蒙旗保安队,乌兰夫利用此次机会在保安队中建立了中共地下党委员会,并担任党委书记一职。抗战爆发之后,蒙旗保安队改编成了蒙旗独立旅,乌兰夫担任该独立旅的政治部代理副主任。在党的领导下,当时蒙古族的武装力量始终沿着中国共产党所指引的方针和路线展开抗战工作。

  1941年,中共中央决定将乌兰夫调至陕北延安进行革命工作。乌兰夫在延安时期曾先后担任了民族学院的教育长、陕甘宁边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委员,在任期间为民族事业的发展和团结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乌兰夫回到内蒙古后,先后揭发并解决了企图建立内蒙古临时政府的分裂国家阴谋,以及撤销了东蒙古自治政府。

  乌兰夫在抗战前后体现出的胆识和气魄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认可和赞赏。周恩来总理曾称赞他说:“单刀赴会,一个人解决了一个共和国。”通过乌兰夫在民族团结和民族自治政策上所做的不懈努力,在1947年举办的“五一大会”上,成功地实现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人民共同发展的崭新局面,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成为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

  丰富的历史蕴含着深刻的启迪。党的民族工作伟大实践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核心力量,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解决好民族问题,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党领导内蒙古各族儿女建设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创建解决世界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

  建党100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生活在内蒙古的草原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奋进、一路前行,建立了第一个“模范自治区”,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奋斗史,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解决世界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今天的内蒙古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线。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背景下,我们要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项事业繁荣发展。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领导的内蒙古革命、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充分证明了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英明智慧。我们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向深入,不忘本来、开拓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好内蒙古发展新篇章。

  “三千孤儿入内蒙” 的生动见证

  □赵洁祎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因粮食短缺,致部分孤儿院的3000多名孤儿营养不良。周恩来总理和乌兰夫同志达成共识,将这些孤儿带到草原,由内蒙古牧民抚养,大规模接收南方孤儿的工作在千里草原展开。善良的草原牧民把这些孤儿视为“国家的孩子”,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精心照料,“三千孤儿和他们的草原母亲”也成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三千孤儿入内蒙”,展现了草原人民的忠诚担当,诠释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理念,是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

  “三千孤儿入内蒙”是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生动实践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早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对民族工作的认识与实践,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成熟完善,形成了系统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法,为民族政策优越性的发挥提供了行动指南。“三千孤儿入内蒙”,是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将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与我国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成果。在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勇担重任、敞开怀抱,深刻践行了守望相助理念,筑牢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石。

  这段历史佳话,为促进民族团结、推进共同发展做出了榜样。守望相助,这是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所在,也是各族草原儿女的幸福所依。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民族之间的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空前扩展,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更加复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守望相助、团结奋斗,让每个民族、每个公民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千孤儿入内蒙”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培植理想信念的精神沃土、是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力量源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革命战争年代,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激励中国人民完成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铸就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座座精神丰碑。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正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将许多人汇聚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为了民族的事业、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将“小我”融入“大我”,成为无私的爱国者、无悔的奉献者。从19岁起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28名上海孤儿的草原额吉都贵玛、为了抚育6个孩子呕心沥血倾尽所有的张凤仙……“草原额吉”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爱,谱写出一部将热爱融汇于国家命运之中的爱国主义动人篇章。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我们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的永恒课题,广泛开展向革命先烈、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学习活动,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使每一面鲜红的旗帜都能成为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指引。我们要认真做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史、内蒙古革命史的宣传教育,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既要注重知识灌输,又要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融入血液、生生不息。

  “三千孤儿入内蒙”是内蒙古精神的鲜活写照

  “无间改进,止于至善。”内蒙古人民在长期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性格特征。他们正直、勇敢、善良、重情,既有北方的粗犷豪放又有中原的温柔细心,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开拓着北疆大地。内蒙古精神是对内蒙古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塑造的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其中,多民族和平共处、和睦互助、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是其核心内容。“三千孤儿入内蒙”,彰显了草原儿女善良豁达、热情乐观、坚韧不拔的宝贵精神品格,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了内蒙古历史文化特征,体现了内蒙古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当年,许多收养南方孤儿的草原额吉都已经去世了,但这些孩子们扎根草原,报答着草原母亲的养育之恩,也为草原的建设倾尽全力,演绎了一幕幕真实而感人的中国故事。无论养育还是报恩,都是内蒙古精神的集中表达。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繁荣美丽的内蒙古,就要坚守理想信念,坚定使命担当,实现好维护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建设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三千孤儿入内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经验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纽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我们事业能够成功的根本保证。“三千孤儿入内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生动实践,是创造性开展民族工作的典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是我们党长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思想光芒。

  实践启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要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内蒙古故事,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推动各民族形成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70多年来,内蒙古与祖国共同成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谱写出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历史佳话、塑造出一个个团结进步的光辉典范。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续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篇章。

  “齐心协力建包钢” 的经验启示

  □李慧茹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70多年来,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取得了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初,整个国家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内蒙古自治区更是如此,社会生产力发展极端落后,几乎没有工业,而且发展不平衡。那时的内蒙古工业被称为“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钉马掌”,全区连火柴一类的生活用品也不能生产。1933年建立的绥远毛纺厂,到1949年建国时只有750枚纺锭,产品只有粗线、粗毯和麻袋,可见当时工业的极度落后。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为迅速建设社会主义,确立了以钢铁等为代表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仅仅75天,重工业部就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钢铁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把包头列为关内未来钢铁中心的目标之一。1950年5月,周恩来总理同苏联签订了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在协定援建中国的91个工程项目中就有包头钢铁联合厂。为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面貌,国家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根据内蒙古的资源情况、战略位置以及开发条件,确定内蒙古为国家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政府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在156个重点项目中,内蒙古就有5项:即包头钢铁联合企业和包头第一、第二机械厂,包头第一、第二高温高压热电厂。这些项目都是国家的骨干工业,是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对于工业十分落后的内蒙古来说更是意义非凡。

  包钢作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国家投资巨大,工程极为浩繁,而包钢的建设之所以能够得到高速发展,是党的领导、国家的关怀以及包钢建设者艰苦创业的结果,同时也与全国人民强有力的支援分不开。自治区尽最大努力支援国家在包头的重点建设,曾经抽调大批干部转入工业建设,并且逐年增加工业基础建设的投资。据统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自治区用于工业的基础建设投资总额达4.76亿元,这些投资大部分用于包钢的建设。

  包头工业基地建设的筹备工作从1953年开始,1957年7月,包钢厂区建设拉开序幕,以施工建设为主的机修、电修、供水、供热、供电、耐火、洗煤、焦化、炼铁等工程全面展开。1958年,包钢一号高炉破土动工。但是在劳动力的调配与支援、生活物资的组织与供应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必须依靠全市、全区乃至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1958年正值“大跃进”时期,各地各生产建设部门的任务都极为繁重,人力、物力、财力均十分紧张,包钢的建设明显受到影响。1958年7月,乌兰夫同志针对这些问题分别致信一些兄弟省区,请各地按期或者提前交付包钢的订货。他还致信冶金工业部等部长,要求解决包钢钢材、水泥、重大设备和技术力量十分缺乏的问题。1958年11月,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期间,乌兰夫把包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写了报告,请求中央援建包钢。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周恩来总理专门召见了包钢总经理杨维,详细了解了包钢建设中的困难。此后,国务院和国家各部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包钢的问题。1959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保证重点,支援包钢》的专题社论,阐述了包钢是全国建设的重点项目,是全国一盘棋的重要一子。包钢的建设,关系到国家工业化进程和改变内蒙古经济面貌。党中央还发出了“全国为包钢,包钢为全国”的号召,要求同包钢有协作关系的各地区、各企业、各部门要本着支援重点企业的精神,给包钢以大力支援。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的援建人员和大量建设物资纷纷开赴和运往包头,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组成的浩大运输车队构成包钢建设初期最壮阔的风景。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天有10多个车皮的设备和材料从全国各地运到包钢。这些材料和设备来自22个省55个市300多个企业。鞍钢除发运钢材外,还支援干部、工人7000多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带着几名技师也来到包钢支援建设,协助解决技术难题。沈阳、唐山、合肥、大连等地的企业日夜赶制设备。北京军区、空军和民航派出汽车和飞机,为包钢运送物资和设备。援建包钢的人数达8万人,而这其中不乏身着蒙古袍牧民的身影。

  包钢不负众望。1959年秋,滚滚的铁水流出包头钢铁公司一号高炉,比原计划提前一年。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来到草原钢城亲手为包钢1号高炉出铁剪彩。他在讲话中指出,在北方的草原上,我国能建起一个现代化的高炉,表明我们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任何地方、任何企业中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此外,在包钢建设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包钢,这也是共和国冶金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包钢的建设使一个落后的包头变成一个具有工业基础的城市,内蒙古自治区从此告别了不产寸铁的历史。包钢,这个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建成的最大工业企业,成为各民族相濡以沫、团结奋斗的缩影。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全国支援包钢”虽已成为历史,但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奋斗的精神永存。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是做不到的。新中国发展进程中一幕幕光辉的篇章无不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内蒙古从之前的“皮毛匠、钉马掌”工业发展到今天拥有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装备制造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踏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领导。

  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要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高度一致,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围绕共同的奋斗目标,集中各个方面的力量,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高效执行、有力推进,从而办成一件件大事。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国家治理的优势,在新时代要继续加以继承和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及“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红色故事,并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本报今日推出特刊,讲述红色故事,重温光荣传统,砥砺前行动力。~~~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21奋斗新征程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3版:2021奋斗新征程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4版:2021奋斗新征程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5版:2021践行新理念 阔步新路子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6版:2021践行新理念 阔步新路子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7版:要闻
   第08版:2021践行新理念 阔步新路子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9版:2021奋斗新征程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10版:国内新闻
   第11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12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红色故事润心田 砥砺奋进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