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阴山下的河套大地,见证了血与火的革命历史。
伴着习习春风,我们走进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四义堂村,寻访坐落在这里的乌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园。
“抗日民族英雄永垂不朽!”
在乌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园内,一座抗日英雄纪念碑高高矗立,灰色碑文庄严醒目。上百块刻有“无名英雄墓”字样的白色墓碑整齐排列,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肃穆。
在这里长眠的是参与绥西抗战的将士们,他们为国御侮,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当年,傅作义将军同八路军合作抗日,在绥西西部地区进行了三场战役,即1939年12月中旬至翌年1月的包头战役,1940年1月下旬至2月的绥西战役和同年3至5月的五原战役。
历时4个多月,三战三捷。
乌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园的石壁上,记录着那三场战役的经过。
“奇袭重镇包头、苦战恶战绥西、五原战役大捷……”
乌不浪口的老人们随口就能讲出几段关于那三场战役的传奇事迹——
“在奇袭包头时,傅将军采取‘攻而示之守’的策略,变战略防御为战术进攻,利用日军骄傲轻敌,疏忽无备,出其不意,成功奇袭敌军。”
“在绥西战役中,具有远见卓识的傅将军审度时局,动员军民‘空室清野’,把粮食、弹药等埋藏在乌拉山和黄河以南沙漠、芰芁滩中。同时制定了‘避不利、找胜利,节节阻击,分区游击,叫敌人来不得好来,走不得好走,以空间换取时间,消耗其兵力,最后一举歼灭之’的绥西作战方针。”
“在收复五原前,傅将军曾主持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军是抗日的队伍,保卫国土、收复失地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誓与河套共存亡。随后对参战部队作了部署,决定采取‘掏心战术’收复五原,即先攻打五原新城的日军指挥部,然后各个击破周围的日伪军。再使用‘引水阻援’战术,即利用河套平原黄河、乌加河和渠道纵横的天然屏障,在春暖冰融水涨之时,阻击增援之敌,集中兵力歼灭日军。”
依靠一个个巧妙的战略战术,傅将军带领的三十五军通过三场战役重创了日本侵略军,有效地牵制了日军南下,保卫了绥西,巩固了西北屏障,入侵河套之敌被全部肃清……
听罢,让人热血沸腾。
但是很少人知道,绥西抗战的全过程不只有这几场战役,它是许多次中小型战斗的积累,很多战斗都是恶战和苦战。而老人们口中的那些故事,也并非都是激昂的、振奋的,也有感人的、悲壮的。
“包头战役后期,奇袭包头的目的已经达到,各参战部队撤出包头及城外各阵地向五原集结,在大部队撤离后,城内还有6名战士与日军奋战,在弹尽粮绝时,宁愿饮弹自尽也没有做敌人的俘虏……”
“在绥西抗战的整个过程中,战士们与当地人的关系十分融洽,河套人民大力支前, 送茶饭、运弹药、递情报, 更加激发了官兵的杀敌勇气。”
当地百姓称这群保卫国家的战士们为“西军”,“西军”战士常常戏称自己“枪不硬,但人很硬。”他们将侵略者挡在西北地区之外,避免强盗的铁蹄践踏宁夏、甘肃等地区,同时也把生命留在了这片战斗过的土地。
关于这三场战役的历史功绩,党史专家娜仁在查阅《内蒙古文史资料》后介绍道:“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在风沙冰雪中浴血杀敌,他们和敌人恶战苦斗了100多个昼夜,肃清了全部河套之敌。三战役的军事成就实属辉煌,其政治意义尤为重大,正如特电嘉奖中所讲:五原之捷不仅保障西北,而且奠定收复失土,驱逐敌寇之基础。在抗战全局上,关键尤为重要,功业彪炳,殊堪矜式。”
硝烟散去,记忆永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珍爱和平的种子早已深植人心。
今日的乌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园,已经从起初的一片普通墓地,修缮成为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单位,每天都有大批参观者来到这里,缅怀革命先烈,重温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奋勇抗争的革命历史,学习抗日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正如为陵园撰写碑记的白震先生所说:国难当头,民族危亡,那些不畏牺牲的烈士们用鲜血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他们用生命换来祖国的领土完整!今天,我们和子孙后代应当永远记住烈士们为之鲜血横流、英勇捐躯的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