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孙林,家住兴安盟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混都冷嘎查。2015年,我们一家还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父母残疾,父亲常年卧床养病,基本失去劳动能力,女儿正在上学,家庭开支巨大,更糟的是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基本靠低保维持生活。这一年,我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心里总不是滋味,有手有脚的,为啥要当贫困户?
2016年,在和亲戚聊天中得知,西门塔尔牛行情不错,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便是资金。正当我为这事儿愁眉不展时,驻村工作队和嘎查两委主动来到我家,帮助谋划脱贫思路。
驻村工作队利用产业扶贫资金,为我家购买了6头基础母牛,共补贴6万元。这几头“扶贫牛”的到来,让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掀开了崭新一页。我鼓足干劲,把这些牛当宝贝一样精心饲养,每天都要把牛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再按照营养配比给牛投喂饲料。在我的悉心照料下,小牛犊一头接一头出生。2017年,两头牛犊出栏卖了8000多元。2019年,又出栏两头,挣了2万多元。
好事一件接着一件。在健康扶贫政策的保障下,我父母的身体状况也日渐好转。2018年,女儿考上了理想的院校,享受各项助学补助金共计2万余元,这下我心里彻底踏实了。
2020年,我家终于甩掉贫困户的帽子。我主动申请了2万元扶贫小额贷款,继续发展壮大养牛产业。如今,在我家的牛圈里,9头西门塔尔牛个个膘肥体壮,家里的年收入达到了8.7万余元,从村人皆知的贫困户变成了养牛“小富翁”,我感到特别自豪。
(本报记者 李晗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