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松年:不朽的草原劲松

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多松年故居。
  □文/图  本报记者  陈春艳

  “当三月的清风,吹拂着巍峨雄壮的大青山。当早春的鲜花,绽放在美丽辽阔的敕勒川。我们将继承你的精神,永远做草原上的劲松……”

  深情的朗诵在庭院回荡,参观凭吊的人络绎不绝。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隐藏在一片高楼大厦中的多松年故居,一点也不寂寥。英雄已逝,但功勋不朽,精神永存。

  多松年,原名多寿,1905年冬出生于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北郊麻花板村一个蒙古族农民家庭。1919年“五四运动”的思潮传至归绥市,多松年积极投身于当地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3年秋,多松年与乌兰夫、李裕智、奎璧、吉雅泰等一批蒙古族青年考入北京蒙藏学校。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同志对这批蒙古族青年极为重视和关心,多松年很快接受了革命思想。1924年初,多松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担任北京蒙藏学校团支部书记,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内蒙古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4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蒙古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成立,多松年担任党支部书记。在北京蒙藏学校期间,他积极参加中共北方区委领导的革命活动。

  为了宣传革命思想 ,多松年与乌兰夫、奎璧等创办了内蒙古的第一个革命刊物《蒙古农民》。《蒙古农民》文风泼辣、通俗易懂,在热河、察哈尔、绥远的蒙古族群众中受到广泛欢迎。

  1925午10月,多松年、乌兰夫、云润、康根成、荣照5人受中共北方区委选派,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进一步坚定了革命理想。1926年秋,多松年回国后,担任中共察哈尔特别区工委书记,发动组织农村、牧区群众起来斗争。一年中,在农村、牧区建立了82个村农会、4个区农会及1个县农会,察绥地区的革命斗争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1927年4月,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多松年作为中共热、察、绥特别区代表参加了大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共产党在张家口的地下组织被奉系军阀破坏,许多同志被捕入狱。面对这种严酷的形势,多松年毫不畏惧,毅然决定立即赶回张家口,营救被捕同志。此时张家口形势已十分险恶,反动当局贴出布告,悬赏缉捕“大共产党多松年”。多松年一下火车,就被特务发现。当他回到党的地下机关销毁文件时,跟踪而至的特务、警察破门而入,多松年当即被捕。

  为了一网打尽共产党在察哈尔的地下组织,奉系军阀张作霖所委任的察哈尔都统高维岳,以交出地下党员名单为条件,妄图诱惑多松年叛变投降,而得到的却是多松年的冷嘲与怒斥。敌人又对多松年施以酷刑,皮鞭抽、棍棒打、铁条烙,面对严刑逼供,多松年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1927年8月中旬,敌人将多松年押到张家口大街,游街示众。之后,残忍的奉系军阀采用了极端残酷的手段,用五根一尺多长的大铁钉,把他活活钉死在大境门的城墙上。为了革命事业,多松年献出了年仅22岁的生命。

  凛然正气千古传,大好河山满目春。多松年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的英名却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在,激励我们不畏艰险,永远向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地方盟市
呼和浩特市举行 “清明祭英烈 永远跟党走”活动
让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少年中走深走实
土右旗:用活红色资源 接受精神洗礼
清明假期首日全区189个祭扫点 接待群众49.07万人
内医附院位列全区综合医院榜首
多松年:不朽的草原劲松
自治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走进包头市宣讲
初心长留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