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灵的淘洗

——读《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
  ◎钟芳

  如今的节假日,越来越变得丰富而多元。许多人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观景,而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博物馆等各类文化设施。平心而论,屏气凝神地走进这些文化殿堂,不但是求知,还是一种心灵上的淘洗,徜徉其间,那些蕴含在文物之中的独特精神气质,总是让我们浮想联翩。

  《热搜博物馆》《国家宝藏·挖藕季》《文旅中国》等节目主持人董彬,借助这本《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全书以散文化的笔调,记录了作者近年来踏访各地古迹古址,以及参观各类文博馆时的所思所想。桩桩古物古件在作者的笔下,不时焕发出别样的光采,并以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禀赋,呈现出绚丽的多维镜像。

  全书共分9章,从1亿年前天空落下的一片羽毛,到小说里寻找聂隐娘的磨镜少年;从帕埃斯图姆的跳水者之墓,到改变文艺界的普鲁士兰;从柏拉图歌颂的雅典之爱,到土地散发着香气犍陀罗……作者立足专业化的解读,以探求文物背后更多的人文旨趣。比如,他讲中国古代的“缂丝”工艺,就显示出扎实的文化底蕴。作者先是就这种复杂的技艺进行了概念普及,指出它是将纺织与绘画高度融为一体的艺术。接着,就它的起源、发展与创新,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并就“缂丝”与刺绣的不同,做了深入的科普。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解析,古老的“缂丝”技法仿佛又复活了一般,特别是他对《缂丝桃花双鸟立轴》《缂丝贺寿图》等几幅传世作品的细致分析,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这门古老工艺的认识,同时,对我国劳动人民在丝造技术上所表现出的勤劳与智慧,油然而生敬意。又如,他讲古代的动植物化石,同样显示出很强的博物学涵养。书中,就鸟类飞翔和鸟羽的作用等问题,作者告诉我们说,是因为地面资源紧张,鸟雀只能跑到树上去。同时,他又通过考古实物,佐证了鸟类有羽,最初是为了求偶和保暖,后来经过不断的变化和演绎,才逐渐进化成飞羽,从而最终促成了鸟类生活方式的蜕变。这种建立在考古基础上的科学释义,使得他的一场场人文解读,既趣意盎然,又予人很强的说服力。

  尽管经历了诸多的田野调查,作者也具有了相当的博物知识,但面对众多的古迹古址、古物古器,要讲好它们背后的人文故事,仅限于专业化的考古阐释,难免显得有些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显然,作者深谙此理。于是,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他不时借助文学的合理想象,让他笔下冰冷的物事和器件,瞬间又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比如,在参观“跳水者之墓”覆板上的画作时,作者就针对画面中年轻男子舒展的跳水动作,慨言其一定“死得很阳光”。至于他为何跳水,虽然无从得知,但从作者个性化的诠释中,我们还是能从中读出几许人生的况味,读出中西方对生命意义的共同诘问。类似的寓意,通览全书,俯拾皆是,作者以“给文物插上想象的翅膀”的方式,为每一次参观的展览辅以历史和文化背景,让我们在跟随参观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生命历程。从古生物化石到缂丝,再从佛像到铜镜,这种辅垫,让历史有了筋骨,让文物有了温度。其极富人文趣味的寻根,透过斑驳的历史镜像,让众多文物鲜活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们看似古旧,却有着不凡的过往,在光阴里,无声地叙说着一个个文明的故事。合上书卷的那一刻,它们的沧桑悠远,它们的淡定安然,已然让我们怦然心动。

  书中,面对众多的历史文物,作者充满温情地劝诫我们,“慢慢看,是一种心态。”同时,他不无启发地说,“只要你愿意去看,都会有所收获。”假使人们对所有的文物都一无所知,也不要紧,只管去欣赏它的美感。因为,“感受文物的美好是开始了解一件文物的敲门砖”。既如此,那何不放下书本,一个人走进静谧的博物馆,慢慢地去品咂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深长意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读《驻村画记》
~~~——读《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
《约翰·克利斯朵夫》——~~~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云上103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脱贫攻坚的时代画卷
心灵的淘洗
一曲伟大的生命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