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好“家国大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核心提示】

  ●思政课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搞清楚,增进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当前最根本的方向是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立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贡献

  ●思政课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增强大学生的认同自觉和行动自觉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思政课必须回答好学生关心关注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

  □刘翠芬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  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攸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家国大课”,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责任扛在肩上。

  坚守育人初心和使命

  思政课对象是人、重点是思、方向是政、载体是课,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

  首先,思政课是信仰课,肩负着国家使命。坚守国家立场是思政课的逻辑起点,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肩负着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历史责任。它不是单纯的知识课,而是要强化思想和价值引领,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其次,思政课是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政治原则。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关键在教师,在马言马,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书本的“传声筒”,而要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政治立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再次,思政课是理论课,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构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也是思政课的重要特点。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教学中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要讲出理论的魅力,教师就要在回答深层次重大理论问题上下功夫,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搞清楚,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事实搞清楚,把理论上存在的误区搞清楚,增进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

  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了不同学段思政课不同的目标侧重,提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使命担当”,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贯追求,也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当前最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立足时代、着眼大势,增强使命担当意识,引导他们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既要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真正理解“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了解内蒙古蓬勃发展的历史也是民族团结的历史,认同只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要引导他们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使命,立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贡献。

  增强大学生的认同自觉和行动自觉

  思政课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各门课程统筹协作、互相配合,增强大学生的认同自觉和行动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等内容,把“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融入课程,讲好都贵玛等草原母亲抚养“国家的孩子”的鲜活事例,将各民族大团结的生动故事融入教学,使思政课有抬头率和点头率,使学生认识到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认识到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及增强文化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要讲清楚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性,“要会讲故事,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 “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要帮助学生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角度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坚定“四个自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结合起来,总结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关于民族问题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讲清楚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成为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将“齐心协力建包钢”等红色资源融入课堂中,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

  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思政课必须回答好学生关心关注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要突出重点、关注要点、化解难点、回应热点,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讲清楚。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中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建设,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让学生真正了解并理解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努力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论道
   第06版:读图
   第07版:观察·兴安
   第08版:科技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讲好“家国大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高质量党建 引领高质量发展
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