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河文化系列报道(上)〗

中华根脉 文化源流

萨拉乌苏生态旅游区清水沟湾
大窑文化遗址
阴山岩画 齐鸿雁 摄
秦直道
城川民族干部学院
红嘴鸥 石历增 摄
准格尔旗红色文化 本报记者 怀特乌勒斯 摄
麻池古城
乌海湖 陈欣 摄
太极湾 本报记者 怀特乌勒斯 摄
  □本报记者   院秀琴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她发源于世界屋脊,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而来,一路向东,在天地间奔涌,汇入大海。

  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用洪荒之力冲破万仞千山,滋养万物生灵,孕育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

  她从乌海进入内蒙古,自西向东流经阿拉善、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形成亚洲最大的自流引水灌区,用甘甜的乳汁养育着两岸各族人民。

  她所孕育的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团结奋斗、拼搏奉献、开拓进取!

  万年奔流   文明发源

  大江大河孕育人类文明。两河流域诞生了两河文明,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恒河流域诞生了古印度文明,而黄河流域则孕育了华夏文明。

  处于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是黄河流经的最北端,著名的黄河“几”字弯顶端的那一横就在内蒙古境内。这里,曾孕育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曙光;这里,也曾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融合、迸发活力的核心地带。

  流经内蒙古段的黄河约830公里,多条支流虬曲迴转,逶迤流远。其中之一的大黑河,发源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坝顶村,流经阴山中段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呼和浩特大青山南麓的冲积平原,在托克托县河口汇入黄河。

  这是黄河上游的最后一条支流,冲积而成的前套地区,开阔而平坦。如此气韵,也沉淀在50万年前大窑遗址远古先民的意识和精神里,形成了黄河流域华夏祖先早期的文化思维与文明观念。

  那是遥远的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70万年。今天,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郊的大窑文化遗址,正张开怀抱迎接八方游客,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当时的人类活动留下的文明履痕。

  “大窑文化是目前我国正式发掘的唯一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一处石器制造场,填补了内蒙古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空白,这表明内蒙古阴山南麓一带是远古人类开展活动之地,时代久远,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课题《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研究》项目主持人康建国告诉记者。

  另一条著名支流无定河,发源于陕西省北部,流经内蒙古境内,在鄂尔多斯市南部一望无际的毛乌素沙地上不断切割,形成了一条七八十米宽的萨拉乌苏峡谷。远古时期,另一群远古人类曾在这里留下文明的痕迹。

  据史料记载,1923年,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在萨拉乌苏峡谷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发掘,清理出200多件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和骨角制品,特别是发现一枚幼儿的左上外侧门齿。这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件有准确出土地点和地层记录的人类化石,在中国乃至亚洲古人类学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或许,这就是我们万年之前的共同先祖,是黄河文明最早的发源。万年奔流的母亲河水穿越时空,映照着我们共同的影子。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首先使用“河套文化”和“河套人”这两个名词。“河套文化”由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和宁夏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共同构成,而“河套人”就以那枚幼儿牙齿为代表。

  鄂尔多斯市博物馆副馆长甄自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多位地质学家研究认为,河套人生活年代应为3万—5万年前,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晚期智人(即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之一。

  今天,我们在萨拉乌苏文化遗址景区可以看到,当时的河套人已经会狩猎、会用火、会制作石器和骨器,专家研究发现,狩猎不但是当时人类生产生活的最重要活动,也是人类改变全球环境的最早开始。

  这些都是内蒙古黄河区域文明诞生的佐证。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催生了最优秀的文化,留下了思想和智慧,她是人类文明曙光升起的舞台之一。

  在黄河北岸的阴山岩壁上,生活在这里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先民们镌刻出千姿百态的岩画,有动物和飞禽,也有人类狩猎、乘骑、放牧、舞蹈的场景,还有象征天体崇拜的日月星辰等大量符号和标记,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勾勒出了共同的文化记忆。

  从旧石器时代的大窑先民,到东胡、匈奴、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更迭沉浮,浩瀚史海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文明此起彼伏、交融汇聚、交相辉映。

  河套地区自古引黄灌溉工程纵横交错,从秦渠、汉渠到清代的后套八大渠,这些灌溉工程让河套地区成为“塞上江南”。而今,横跨在黄河上的海勃湾水利枢纽、三盛公水利枢纽等大型水利工程,既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文明逻辑的薪火相传,也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中华儿女的拼搏与奋斗。

  无数中华儿女创造的先进物质文明——农耕技术、天文历法、数理算术、传统医药、彩陶瓷器等,均率先在黄河流域诞生、发展,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老子、孔子、墨子、庄子等一大批思想家,百家争鸣、群星璀璨,他们的思想在黄河滋润的黄土地上萌发、扎根、成长、壮大,他们的精神文化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品格,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其中的精髓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对现代文明的影响依然可见。

  黄河就像母亲一样哺育了沿河而居的各族中华儿女。黄河儿女淳朴温厚、刚毅不屈,热爱家乡、依恋故土,世世代代都烙印着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的鲜明印记,张扬着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黄河品格,赓续着母亲河特有的文化基因。他们勤劳质朴、崇礼亲仁、热烈奔放、勇猛刚健的品质,源源不断地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早已深入骨髓、融入血脉——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古老的黄河岸边走来,从厚重的历史深处走来。

  千年传承   血脉相通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当中,各个地区都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内蒙古黄河流域也不例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翟禹说。

  当黄河之水流经秦汉王朝的时空,活跃在现在的黄河内蒙古段一带的北方民族主要是匈奴。他们时常南下,与中原王朝你来我往、互动频繁,既有激烈的碰撞,更有和谐的乐章。其中,和亲就是彼此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一种重要方式。

  位于呼和浩特城南的“青冢”,见证了中原政权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碰撞融合史上的一件大事——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反映出汉匈人民对团结共处、和平共生的向往和热爱,成为中华大地上各兄弟民族和平友好往来的典型。”康建国介绍。

  今天,在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考古发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诸如村落、城址、长城、墓葬以及各类文物,都留下了当时移民实边、民族交融、社会生产、军政建置等丰富多彩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

  跨越战国至汉唐的盛乐遗址,记载着游牧民族匈奴、鲜卑融合中原文化、建立政权、发展壮大的历史;巍巍白塔屹立不倒、丰州遗址内涵广博,讲述着辽、金、元时期的风云岁月……

  亘古流淌永不停息的母亲河水,映照着秦汉隋唐的雄风,滋养着元明清的一统,见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她不仅从物质上孕育了丰厚的自然资源,而且在精神上注入了雄浑的中华文明能量,让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根脉更加强壮而深邃、内涵更加丰富而博大。

  黄河,是孕育生命的乳汁,也是千古经略发展的命脉,更是延续文化基因的血脉。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黄河流域诞生、发展,黄河沿岸的古城、古道是通往西域、通往世界的商贸集散地和重要通道。上溯秦汉、延及唐宋,中华文明孕育出的诸多先进技术、丰沛物产和优秀文化从黄河流域源源不断向世界传播,彰显出泱泱大国的文化气派。

  当秦时明月映照黄河之水,一个人类交通发展史上的传奇在河套大地俏然发端。

  位于包头市九原区的麻池古城,经考证为战国、秦朝时期的九原郡,也是汉代五原郡治。秦朝时期,劳动人民修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此处正是起点。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沟通东西南北的十字路口,不仅地势平坦、道路便利畅达,而且靠近黄河,水源充足,十分宜居,适合开展商贸往来,进行物资交流。

  在大一统的王朝时代,比如秦汉、隋唐和蒙元时期,这里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有效控制区域,朝廷会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这一地区与中原、首都等核心地区的交流和联系。继秦朝修建“直道”,历代设置郡县,隋唐建立“参天可汗道”,设置羁縻州府,到蒙元时期,这一带更是有着畅通的驿路系统。

  蜿蜒在黄河沿岸的草原丝绸之路,也是北方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重要见证。这条交通路线进而连通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商贸之路,绵延万里之遥,延续了数千年。

  文化具有流动性,既向外流动,也向内流动。在贺兰山、阴山、黄土高原和沙漠“包围”下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黄河成为实现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

  “正是黄河这一通道促成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尤其是草原丝绸之路。黄河文化的影响从这些通道走出去,其他文化从这条通道走进来。”翟禹介绍,这条通道最近一次兴盛并造成重大影响,是在清初形成以福建武夷山、湖北汉口等地为源头,一路向北跨越大半个中国,穿过蒙古高原至俄罗斯圣彼得堡等地行程过万里的国际商贸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由于商路上最著名的商品是茶叶,因此又被称为“万里茶道”。

  在万里茶道上,茶叶是最为著名的明星商品。不仅如此,茶叶还在贸易中充当了货币角色,“行人入其境,辄购砖茶,以济银两所不通”。

  这条商贸通道影响巨大,诸多城市因此出现并日益繁盛。“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历史上本是一个小村落,却因为黄河的一次改道,使这里成为新的黄河码头。”翟禹说。

  清代西北通道的打通,使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活动再度繁盛,包头这个水旱码头借势崛起,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凭借大漠草原的广阔市场和远销俄罗斯等地国际贸易的兴盛,包头逐渐成为当时新兴的商业城镇。

  在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燕家梁自然村南侧的台地上,有一处大型元代聚落——燕家梁遗址。元朝时期,这里是一处繁华的市镇,位于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核心地带,是沿黄河交通要道上的一处重要节点。这一地区在元代以前就是一处繁华的交通要道,也是东西南北人员往来、物资聚集、文化交汇之地。

  在草原丝绸之路中,内蒙古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农牧文化交错带等因素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自然地理上看,内蒙古地处蒙古高原南端,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地带;从政治地理上看,特别是在契丹、女真等时期,内蒙古地区是当时中国北方和蒙古高原南端的核心区域。”翟禹介绍。

  横贯祖国北部边疆4200余公里的内蒙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而今,昂首迈进新时代的内蒙古,已然承担起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时至今日,“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全球共识,惠及诸多沿线国家;“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全面推进、日新月异;作为中欧班列“中通道”的重要一环,内蒙古正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蓄势发力,全力融入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在全方位扩大开放中增创发展新优势。

  悠悠上下五千年。无论风云如何变迁、世事如何更迭,对伟大祖国的纯真挚爱早已融入内蒙古各族儿女血脉之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始终召唤着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戮力前行。奋进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中华民族“众声”和谐,一曲激扬豪迈的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已经唱响。

  百年奋斗   命运与共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共同培育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支撑所在,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魂脉所系。

  近代以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各族人民开始走上团结起来、共御外辱、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中华儿女更加团结凝聚。

  当梁启超先生以椽笔巨书“中华民族”之时,其中蕴含的文明浪涛早已奔流万年,庚续的精神血脉早已传承千年。

  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奋起反抗剥削压迫,同仇敌忾抵御外敌,英雄的内蒙古人民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的奋起。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百年之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共产党诞生,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让生活在内蒙古大地上的同胞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曙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早期就提出实行‘民族自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族平等’的政治原则,并将革命的种子播洒。”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春子说。

  曾经孕育文明曙光的黄河流域,再次点燃希望的火种。三段地、城川、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它们与延安紧紧相连。

  探寻民族出路的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找到了实现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1947年4月23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召开的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1947年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宣布: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

  自此,内蒙古各族人民掀开了新的时代华章,和全国人民一起踏上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1959年,全国22个省55个市(地区)300多个企业伸出援手,送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融融暖意,齐心协力建包钢,团结一致渡难关,终于使1号高炉提前一年建成投产,结束了内蒙古不产寸铁的历史,让黄河岸边的包头赢得“草原钢城”的美名。

  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空前加强,爱国情怀空前高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貌一新的内蒙古各族儿女空前团结,在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中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之力。

  如今,汩汩流深的母亲河水变成了沿岸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河”:种水稻、养虾蟹、开农家乐……渠道纵横、田陌相连,黄河沿岸一派江南水乡的繁荣盛景。

  脱贫路上,一个少数民族都不能掉队。

  只争朝夕,尽锐出战;凝心聚力,合力攻坚。内蒙古自治区同全国同步,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彻底消灭绝对贫困的人间奇迹。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的内蒙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内蒙古各族儿女心向祖国跟党走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生而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认同感、尊严感,洋溢在每一个内蒙古人的心头。繁衍生息在黄河两岸的各族儿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团结一心、精神振奋、奋斗前行,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地走进了视野,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黄河对内蒙古的意义重大,黄河内蒙古段的历史非常重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能够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谈到黄河文化的重大意义,康建国的眼里露出憧憬而笃定的神情。

  同听黄河浪,共饮黄河水。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各民族同胞辛勤耕耘、携手同行。

  历史长河一如黄河般奔腾不息,历经百转千回,那些无法被岁月冲淡的,必定是一个民族苦苦追寻文明进步、探求希望和光明的坚定足印;那些始终激励人们前行的,必定是这个民族前赴后继而矢志不移、立千年而不倒的伟大民族精神。

  征尘不洗、鞍轡不解,2500万内蒙古各族儿女再出发——

  让我们把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伟大黄河精神,刻写在每一个平凡岗位上,融入不懈的奋斗中。

  让我们把涓滴细流汇成一片汪洋,映照出新时代内蒙古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上笃定前行的矫健身姿。

  让祖国北疆的千万家熹微烛火,凝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如炬动能——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黄河文化系列报道(上)〗~~~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论道
   第06版:特别策划
   第08版:观察·乌海
大河奔流 生生不息
中华根脉 文化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