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畴多锦绣 沃野动地诗

  【核心提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野,我们向着农牧业高质高效、农村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奋力前行,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韩雪茹   通讯员   盛文华

  绿色,是春天最明亮的颜色,田野里弥漫着希望的味道。

  我区广大农牧民辛勤耕耘,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硕果累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徐徐展开,成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压舱石”。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我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定不移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呈现出农牧业升级、农村牧区进步、农牧民发展的新图景,农牧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粮丰心安   增收有劲头

  人勤不负好春光。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大好时节。翻地施肥、播种育苗……在内蒙古大地,勤劳的农民抢抓春耕有利时机,忙碌在广阔的田间地头。

  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春播大幕早在两个月前就已拉开。双庙镇尖子地村乌拉河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有机小麦已经第7个年头了。负责人周贤智指着肥沃的农田介绍:“合作社目前共有土地1500亩,全部用来种植有机小麦,种子和有机肥是统一采购,春播物资都提前准备充足。”

  种在冰上,收在火上。河套小麦美名远扬,不仅增加了品牌价值,也为粮食稳定加码助力。据了解,今年杭锦后旗采取麦后复种、小麦套种等多种模式措施,保障小麦播种面积和播种质量,预计全旗小麦播种面积达到40万亩左右。

  粮丰天下安。今年,我区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分盟市下达粮食面积任务10270万亩,12个盟市已全部将任务分解细化到旗县。据农情种植意向调度显示,今年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预计可达1.36亿亩、粮播面积1.09亿亩,较上年分别增加90万亩和123万亩。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意向呈现“两增两减一平”态势,其中玉米、水稻面积分别增加5.4%和5.1%,大豆、小麦面积分别减少10.2%和1.5%,马铃薯播种面积持平。

  放眼全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农牧业由增产转向提质,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

  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继续压减“镰刀弯”冷凉干旱地区和农牧交错带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玉米、马铃薯、大豆、小麦、水稻等优势作物标准化生产面积。加快推进新品种培育,抓好良繁基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保护,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以“粮改饲”和“稳羊增牛”战略为重点,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牛肉产量连续3年居全国第二,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奶业振兴全力推进,奶牛存栏、牛奶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是全国唯一牛奶产量超过500万吨的省区,奶牛存栏、奶类人均占有量、奶产品产值等多项指标稳居全国首位;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肉牛、肉羊、马铃薯、杂粮、小麦、向日葵、蔬菜、羊绒、大豆、饲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创建了内蒙古草原肉羊、河套向日葵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粮食生产抓紧抓好、农牧业结构调活调优、产业融合度稳步提升,广袤田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产业硬核   农民有赚头

  寂静的山间,不时传来哞哞的牛叫声。这是位于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西沟村的肉牛养殖联合社。现代化的养殖场内,膘肥体壮的肉牛分栏养殖,一群“黄白花”的西门塔尔牛悠闲自在地吃草、饮水……

  “肉牛产业的不断发展,不仅盘活了村集体经济,还为当地群众增加了就业机会。”肉牛养殖联合社负责人武春林说。

  2020年,村集体牵头成立西沟村肉牛养殖联合社,当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创收7万元。经过近一年的发展,西沟村已建成肉牛养殖小区一处,饲养肉牛2380余头,带动贫困户50户。合作社社员参与养殖小区牛棚建设、日常管理,还把自家的肉牛寄养到合作社,每户平均增收1.65万元。

  “前几天刚卖了6头牛,收入12万元,接着又有10头牛下了牛犊。这些牛就是我家的‘小银行’!”家住十三敖包镇西沟村的赵宝祥高兴地说。50岁的赵宝祥,5年前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却成了村里响当当的养牛大户。现在,他还主动当起了技术顾问,向村民们传授养殖技术。

  靠着肉牛致富的,不只是赵宝祥一家。近年来,巴林左旗不断加大肉牛产业扶持力度,强化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如今,巴林左旗已经培育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67家、家庭牧场45家、肉牛规模养殖场71家、肉牛养殖大户1151户。预计2021年底,全旗肉牛饲养量将突破40万头,全年新增肉牛存栏量10万头。

  巴林左旗的增收之路如同一盏明灯,让乡亲们看到了希望,也照亮了千村万户的未来。

  夯基垒台、积厚成势。内蒙古不断夯实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快农牧民增收致富步伐。

  ——聚焦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集群提质升级,有效提升产业化水平。2020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725.2亿元。

  ——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和产业强镇建设成效明显。已创建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7个自治区级产业园,创建了27个产业强镇,形成主导产业地位更加突出、产业链条深度融合、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自治区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716家,产业化联合体达到416家,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的比例稳定在83%以上,带动270余万农牧户增收。  

  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景,激发了农牧业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新动能。

  环境变靓   乡村有看头

  夏日,百鸟结群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冬季,冰雪世界,游人如织。这是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对西北湖周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后打造的水上乐园。水上乐园的打造,大大改善了稻花村的生态环境,为村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伊金霍洛旗扎萨克镇查干柴达木村,“黄泥髯墙瓷罐罐,毡房星宿草滩滩”的特色风貌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招牌。进行环境整治后,村里变得又干净又漂亮,来旅游的人也多了。村民张静返乡创业,开办了村中第一家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

  巴林左旗林东镇后兴隆地村,“物业进村”模式被当作攻克“垃圾围村”的“杀手锏”。该村在垃圾处置方面形成了一套户清理、村收集、乡清运的标准化程序。每户只需缴纳100元卫生费就能享受到上门收取垃圾的物业式服务。如今,远处的青山、近处的良田、苍翠的林木、平整的街道取代了以往垃圾成山、蚊蝇乱飞的现象。

  提升生活品质,刷新乡村颜值。我区着力实施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环境美了,乡亲富了,广大农牧民的精气神也有了改变。

  数据显示,我区3个一类县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了全覆盖,19个二类县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7.75%的行政村,76个三类县98.89%的行政村达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基本要求,1109个行政嘎查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装备配套率提前完成三年行动目标,100%的旗县(市、区)完成了村庄分类,60.2%的旗县(市、区)完成了县域乡村建设规划,55.4%的嘎查村编制了村庄规划,95.28%的嘎查村实现了常态化保洁,村庄绿化率达到30%。

  我区根据全区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以及农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特点,科学确定目标任务,分类分级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在高寒区的科右前旗、干旱区的察右中旗和寒旱交错区的喀喇沁旗开展全区改厕模式大比拼活动,吸引了区内外10家改厕企业15种改厕模式参与。

  村村风光美,家家故事新。我区着力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调动农牧民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明确农牧民维护公共环境责任,引导农牧民积极投身美丽家园建设。组织开展农村牧区美丽庭院评选、人居环境“红黑榜”“积分争星”等活动,增强农牧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自觉性,一幅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行走在万顷沃野,到处激荡着乡村振兴的澎湃春潮。一项项农牧业产业规划振奋人心,一个个涉农涉牧项目加速推进,一座座美丽乡村焕发生机……农村牧区的面貌正在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奋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特别策划
   第08版:观察·阿拉善高新区
平畴多锦绣 沃野动地诗
咱嘎查,有颜有内涵
牛产业,“牛”路子
一定能有个好收成
绘就美丽乡村 新画卷
幸福村里喜事多
“邋遢村”变身示范村
我成了村里的致富楷模
新楼房还是精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