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李映雪
五一劳动节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落在一号高炉炉顶时,包钢炼铁厂炼铁一部煤气工贾生震已经“甩开膀子”开始了他一天的“奋战”。取样、测温、看样……这是他的日常工作,节日,也没例外。
俯身站在一号高炉出铁口前取样时,熊熊炉火映红了贾生震的脸庞,让他的面容也显得愈加坚毅。在一号高炉工作19年的他,说起和包钢的“缘分”,脸上绽出微笑。
1954年,来自全国各地的8万名建设者汇聚祖国北疆,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包钢,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他的爷爷就是当年从鞍钢来支援包钢的一分子,他的父亲是包钢建设发展时期的参与者,祖孙三代共同见证了草原钢城从“寸铁不生”到“拔地而起”再到繁荣昌盛的发展历程。
“儿时,爷爷常给我讲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我就想,我长大后一定要在包钢工作!”说到这儿,贾生震眼眶红了,声音也有些哽咽。从小对包钢根深蒂固的憧憬,从小看着爷爷、爸爸来去匆匆、无私奉献的身影,他对包钢的向往更加坚定。
从炉前工到煤气工的“钢三代”贾生震所在的一号高炉,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奠基高炉之一,也是包钢的功勋炉,60多年来为包钢乃至祖国的钢铁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贾生震深深感受到,包钢炼铁工人对一号高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一代包钢炼铁工,不管是过去的老工人还是现在的年轻人,对高炉生产都很拼,艰难险重活谁都不退缩,都往前冲,这种精神60多年来一直延续着。
“我们一家三代作为‘齐心协力建包钢’的亲历者、精神的传承者和包钢发展的参与者,都深感自豪!”如今,包钢已建起多座现代化生产的大高炉,包钢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目前正踏上全力开创现代化新包钢建设的新征程。身上流淌着代代相传的红色血脉,贾生震的想法很坚定:要为包钢的崛起付出更多的努力,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