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青花枇杷一树金

  □刘卫平

  藏品:青花枇杷纹双耳扁壶。

  年代:清雍正。

  质地:瓷器。

  规格:高31.2厘米。

  特点:唇口直颈,颈饰变形双螭耳,极具鲜明时代特征。

  鉴赏:这件清雍正青花枇杷纹双耳扁壶是雍正御窑摹古永乐青花之卓越代表。

  圆硕而扁平的壶体与灵空优美的双耳搭配,在整体视觉效果上达到均衡虚实之美,使得器形稳重而不失秀美。纹饰绘画方面和青花料的配制上都努力摹仿永宣时期的效果,重重点染,刻意追求苍健深沉之美。主题纹饰的枇杷纹亦是以永窑为范,釉质温润细白,青花苍翠欲滴,点染深沉,颇获永乐青花之神髓。底部无釉,胎骨精良,可证陶冶之精。

  渊源: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到明代青花瓷的烧造技术达到了顶峰,至清代开始走向衰弱,只是到了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在工艺上又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雍正青花瓷工艺水平极高,处于历代之最,而且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尤以仿烧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立夏》:“南疆日长北国春,蝼蛄聒噪王瓜茵。新尝九荤十三素,谁家村西不称人。”诗中的“新尝九荤十三素”指的是江浙一带立夏时候的尝新习俗,而枇杷便是“十三素”中之一。立夏时节吃枇杷含有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美好寓意。宋代戴敏《初夏游张园》:“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更是将枇杷代表富贵繁盛的寓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种吉祥观念的影响下,枇杷纹作为一个典型的陶瓷器装饰纹样,也被赋予了非常美好的吉祥寓意。

  点评:雍正官窑纯法永宣之作亦有不落款者,令人极难分辨,此件即是一件可竞技于古人的仿永宣佳作,甚是难得。

  藏所:私人收藏。

  五月金丸黄金换

  □周小丽

  藏品:五彩描金折枝枇杷花鸟纹壮罐。

  年代:清代中期。

  质地:瓷器。

  规格:口、足直径约15厘米,高约32厘米。

  特点:直口、折肩、筒腹,腹下内折,带盖。罐身五彩描金绘制一只栖于枇杷枝上的绶带鸟,回首反颈低头啄食枇杷果实。折枝枇杷果实累累,花叶衬托,饱满茂盛。罐盖、罐口及罐足处所绘花果纹饰亦精美雅致。

  渊源:“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古人称枇杷为金丸。无锡有立夏尝“树三鲜”的习俗,“树三鲜”是枇杷、樱桃、杏子,柔软多汁、清肺生津的枇杷当仁不让地成为首选。枇杷也成为画家笔下的好题材,齐白石曾在一幅《枇杷》画上题诗:“果黄欲作黄金换,人笑黄金不是真。”这种兼具食药作用的水果也跃然瓷上,成为初夏一道亮丽的美景。

  枇杷寓意四季吉祥、长寿多金,这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绶带鸟自古即被作为仁爱宽厚的象征,传达出统治者“仁布天下”的思想。绶带原指用来系帷幕和官印,后来用于系勋章,所以,绶带鸟即成为官吏身份和品级的标志,意寓官运亨通。

  知识:壮罐因其口径与底径的尺寸相当,腹体粗圆,呈桶状,犹如一位戴头盔的壮士,故而得名,在清宫文献中又写为撞罐。壮罐是永乐时期首创的瓷器款式,也为清初将军罐的诞生提供了创作思路。

  壮罐是兼陈设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瓷罐。它本来功用是承装计算用的筹,民间藏界多曰其用途为装茶叶之用。

  点评:造型协调规整,色彩丰富雅致,画工细腻,胎质肥厚细腻。

  藏所:私人收藏。

  辽代芍药媲牡丹

  □杨萌萌

  藏品:白釉刻花填彩芍药纹盆。

  年代:辽代。

  质地:瓷器。

  规格:口径31厘米,底径19.5厘米,高8厘米。

  特点:敞口,斜腹,圈足。通体施白釉,盆内绘一组芍药纹,内填绿彩,花纹叶脉勾勒清晰,色彩明艳。

  渊源:出土于巴林左旗白音敖包乡优胜村。

  芍药和牡丹并称“花中二绝”,也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的说法。两者常常被种植在一起,在四五月份的时候次第开放。四月末,牡丹花盛开时,芍药刚长出骨朵。五月初,芍药盛开时,牡丹已完全凋谢,故有“谷雨三朝看牡丹,立夏三照看芍药”之说。

  南宋文学家曾描述辽地“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映红”。辽代瓷器上有许多牡丹题材的纹饰,堪称当时的流行图案。相比于牡丹纹饰,芍药纹在辽代陶瓷上并不十分普及。但是牡丹式样和芍药花常常被混淆。如何辨认他们呢?首先,以牡丹为装饰的风尚兴起于晚唐五代时期,牡丹多刻画为重瓣团花的样式,也有较为写实的牡丹花叶纹饰,十分雍容丰满,多装饰于器物外壁,例如凤首瓶、鸡冠壶、长颈瓶上。芍药花用于瓷器装饰图案兴起于北宋,多装饰在盆、碗类器物内底,比如这件芍药纹盆,有一茎双岔,花枝交叉,花头对称回绕,层叠盛开。辽代陶瓷上的芍药纹,多为白釉绿彩装饰。

  藏所:巴林左旗博物馆。

  春去夏来樱桃红

  □胡萍

  藏品:粉彩樱桃纹碗。

  年代:清雍正。

  质地:瓷器。

  规格:口径8厘米,高6厘米。

  特点:敞口,腹部略鼓,平底,圈足。碗体通身施以白釉。两碗的画面相同,方向相反。其正面以工笔绘制一褐色的樱桃枝干,枝干蜿蜒伸展,上面结满了一串串、一束束的樱桃,红如玛瑙,玲珑剔透。枝上樱桃多而叶子少,一只从远处飞来的灰黑色天牛,趴在画面最外侧的一根枝丫上,它顶着一对长长的触角,扁平的背上长满了斑斑点点。碗背面有行书“满秋言蕊呈,枝依连多果”的题句。题句两旁有三处朱红钤印。碗底的青花双方框内有“雍正年制”四字宋体款印。

  渊源:“立夏到,樱桃俏”。樱桃成熟时节,正值暮春初夏。落花流水,季节转换,最易引发诗人的愁思。吴藕汀在《立夏》诗中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南宋蒋捷也留下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千古名句。

  古时的樱桃是稀罕物,樱桃树仅在皇家御苑的樱桃园或达官显贵的珍果园里可见,故自汉代以来,皇帝常以樱桃赏赐百官。到了唐代,每年新科进士放榜,朝廷要大摆樱桃宴,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明清。

  在民间,立夏有尝新等活动,因各地饮食习惯不同,尝新也不同。苏州谚语云“立夏见三新”,当地“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樱桃红润甜美,解渴生津,营养丰富,位于“三新”之首,它不仅好吃,全身还可以入药。《本草纲目》记载:“樱桃甘、热、涩,祛风、除湿、透疹、解毒。”《名医别录》云:“樱桃性温、味甘酸,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

  点评:造型工整小巧,色彩饱和艳丽,线条优美流畅,画面疏密有致,胎质细腻致密,书画篆刻俱佳。

  藏所:私人收藏。

  防暑消夏木冰箱

  □程磊磊

  藏品:紫檀木带座冰箱。

  年代:清代。

  质地:木器。

  规格:高28.5厘米,长28.5厘米,宽27厘米。

  特点:分箱体和箱座两部分,箱口大底小呈斗形。冰箱为木胎、锡里,坐落在一鼓腿彭牙带托泥的方座上。箱上有一对可以开启的箱盖,盖上有铜钱纹开光。箱内四壁用锡皮包镶依然保存完好,为夏日储藏冰块之用。冰箱外两侧安有铜制拉环,箱底部有一流水孔。

  鉴赏:夏季来临,冰箱内置冰块,亦可将需冷却的食品置于箱内,起冰镇效果。通过盖面的铜钱纹孔,散发冷气,也可以达到降低室温的目的。

  此冰箱制造采用导热缓慢的紫檀木和锡为里,这样可减少热能的侵袭,延长天然冰的使用时间。为了贮冰时保证木质不被水蚀,延长使用年限,冰化后水从流水孔流出,保持箱内清洁。

  渊源:立夏时节的习俗有很多,防暑消夏便是立夏日多种习俗的核心所在。因此,饮冰水、吃凉食等便成了立夏习俗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这样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可见在明代,一到立夏这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凌官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切割分开,由皇帝赏赐给官员。既然有赐冰和饮冰水,自然就要有盛放冰块和冷藏食物的器物,这时,冰箱和冰桶便应运而生。

  清朝的冰箱又称洋桶,也叫冰桶,由周代的冰鉴(古代盛冰的容器)发展而来的,其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珐琅等材料制成。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

  史书记载,清代统治阶级使用冰箱的场合很多,不仅盛夏时皇帝御膳时需要,各级官员的家里也都使用。只是由于木冰箱成本比较高,普通百姓家里使用的就比较少。

  点评:完整精细,庄重典雅,设计精巧科学。尤其以稀有的紫檀为材制就,更显尊贵。

  藏所:私人收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还有南方七家粥、北方状元饼、朝廷吃冰块、 民间喝冷饮、尝鲜保平安等各式各样的习俗。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乡村振兴
   第06版:要闻•广告
   第07版:评论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到京郊去迎夏,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