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刘军 云静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对民生各项事业的投入力度。
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超过70%;
全市建成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700余所;
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自治区在内)总数达到290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231所;
呼和浩特市到北京高铁全线开通、首府轨道交通1、2号通车;
仅2020年,解决“办证难、回迁难、入住难”项目275个、20.88万套;
……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呼和浩特市民生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也让首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安全感更有保障。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呼和浩特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700余所。仅2020年,就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9所,公办幼儿园和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和超过国家要求标准。在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上,全面推行“同城同待遇”政策。民族教育和民办教育的质量在全自治区走在前列。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呼和浩特市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根本性的重要任务来抓,努力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推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一个都不能少”到“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今天,首府学生成长路径更加多元,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日渐完善,在全区教育工作中实现了走在前、作表率。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为群众撑起健康“保护伞”
病有所医,是老百姓基本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呼和浩特市把医疗卫生惠民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疾病防治和卫生应急能力显著增强,满足着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看病就医需求。
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自治区在内)总数达到290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231所,门诊部118所,医务所(室)54所,乡镇卫生院78所,村卫生室992所,个体诊所1270所。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5.16人、护士6.2人、床位5.7张,均远远高出全区平均水平。在经济和科技支撑下,医疗诊断设备和诊疗水平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同时,呼和浩特市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患者双向转诊,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全市建成市级医疗集团3个、专科联盟48个、紧密型医联体10个、医共体10个,医联体覆盖全市321家医疗机构。
为适应信息化发展新形势,呼和浩特市制定了“智慧健康”总体规划,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与8家自治区级医院、5家市级医院、9家旗县区级医院和全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建成上联三级医院、下联旗县级医院、中蒙医院和乡镇中心卫生院、覆盖33家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协作网。
聚焦急难愁盼 为人民群众解锁“幸福密码”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回应民生热点难点,2019年年底以来,从最难办理的房本入手,为群众解忧办实事。
“2000年小区刚盖好的时候我就搬进来了,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得知呼和浩特市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解决房地产遗留问题的政策之后,我就一直在关注此事,今天终于拿到房本了。”2020年5月,家住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新玉小区的居民王永军成为该小区第一个拿到房本的住户,如今,小区的所有居民都拿到了房本,这块压在他们心里20多年的“大石头”终于搬走了。
“以前下雨天,小区路面坑坑洼洼,不穿雨鞋肯定不行。如今改造后,和以前是天差地别。”家住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冠丰家园的居民马跃告诉记者,原来坑洼的路面变成了吸水的海绵路面,沿路庭院灯也有了。大家最关心的停车位问题,也做了整理和规划,停车位规范后,乱停车现象也少了很多,整个小区舒适度大大提升。
据了解,2011年至2020年,呼和浩特市对1993个老旧小区进行了综合整治改造,截至2019年底,共投入50亿元,对27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进行了综合整治改造,惠及居民约41.69万户、120万人。通过一系列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呼和浩特市近2000个老旧小区焕发了新的神采。道路修好了,管网重铺了,门窗更换了,绿地也有了……这一切都让居住在老旧小区内的居民获得了更多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2019年12月30日10时35分,G2410次复兴号高铁从呼和浩特东站驶出。这标志着内蒙古首条进京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至此,呼和浩特至北京最短运行时间从9小时15分缩短为2小时9分钟,这不仅仅带给乘客便捷高效的交通服务,而且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随着京呼高铁的开通,对于呼和浩特深度融入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吸引各类人才、产业、资金集中集聚,都将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就在高铁开通的前一天,内蒙古首条地铁在呼和浩特通车,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条地铁的开通,对于提升首府的城市形象、基础设施质量以及公共服务是一个亮点,对于当地招商引资也能起到促进作用。截止到今年4月30日,首府地铁年度线网客运量达到1768.6万人次,地铁已成为首府市民和外地乘客抵呼后的首选公共交通工具。
“您好,这里是12345为民服务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市民拨打接诉即办民生热线后,立刻会听到这样亲切的接线声音,而这样的声音在呼和浩特市接诉即办受理服务中心不绝于耳。“12345 ,有事找政府”成为首府群众的口头禅。
呼和浩特市市民刘女士,买房后3年时间里,房子一直起墙皮漏水。因为房子漏水,物业就把市民的水表给拆了,导致市民一直没有水可用。呼和浩特市接诉即办受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到刘女士的电话后快速生成任务工单,工单经派送至多家单位后,权责不明确,形成疑难工单。呼和浩特市接诉即办指挥调度中心督办组现场督办,联系赛罕区分中心、中专路街道办事处、小区所属社区、开发商和小区物业等多家单位进行实地调查,明确具体职责。在现场督办下,市民诉求得到解决。这样的案例,在呼和浩特市接诉即办指挥调度中心每天都在发生。
再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百姓遇难事只拨一个号,呼和浩特市委、政府真抓实干,在最短时间内开通12345接诉即办为民服务热线,对56条政务服务热线进行全面整合,实现了“一号受理、按责转办、限时办结、定期考核”的一站式全程服务,并设置企业服务专席为企业排忧解难,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模式。仅今年一季度,受理群众诉求168462件,解决率80.47%,满意率达85.62%。
一条条饱含温度的创新举措,积极回应着群众的“民生关切”;一项项民生实事的落地,化作生动图景体现在百姓心坎里、口碑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任务,呼和浩特市将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擘画出新时代民生事业发展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