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不磨灭的民族团结佳话

——评电视剧《国家孩子》
(本文图片为电视剧《国家孩子》剧照)
  ◎丛龙瑞

  在祖国北疆广袤的大地上,绿色是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红色是内蒙古各族儿女心向党的纯真本色,这片高天厚土的北方大地,是红色资源和民族团结故事的“富矿”。电视剧《国家孩子》就是一部用好宝贵红色资源、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的优秀文艺作品。该剧于2019年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首播,并同步在视频网站播出,创下收视高潮。东方卫视和内蒙古卫视今年3月中下旬先后进行了重播,让广大观众再次重温了这段动人心弦的民族团结佳话。

  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长三角地区一些贫困家庭因为养不活孩子,无奈之下把幼小的孩子送往周围的城市。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部分孤儿院收留了比正常年份多几倍的弃婴,面临巨大的救助压力。因为食品短缺,3000多名幼小孤儿营养不良。该消息传到党中央后,周恩来总理希望内蒙古支援一些奶粉给这些孤儿,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乌兰夫同志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可是,支援奶粉只能解决眼前的困难,以后怎么办呢?答案是:让内蒙古人民把他们养育大!据统计,1960年到1963年,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孤儿。由于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跨越万水千山、集结多方力量的国家救助行动,在内蒙古,这些孩子被称为“国家的孩子”。在这次行动中,为了兑现“收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诺言,在尊重孩子意愿基础上,国家对收养家庭条件进行了严格筛选,制定了成文的要求,确保这些“国家的孩子”健康茁壮成长。电视剧《国家孩子》就是以这段真实历史为背景,紧紧扣住国家视角,将这些社会主义中国才有的国家人文关怀展现给观众。国家是这些孩子鲜明的身份特征,是时间永不磨灭的珍贵印记。这些“国家的孩子”个人虽遭遇了人生不幸,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他们又是幸运的,国家的“大关怀”让这些孩子在内蒙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小日子”。这次拯救生命的“迁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团结佳话历久弥新

  内蒙古的牧民们听到收养孤儿的消息后,纷纷骑着马,赶着勒勒车,来到育儿院申请领养,有的牧民家庭甚至收养了五六个孤儿。牧民们把孤儿接回自家的蒙古包,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照顾,供养他们上学。电视剧中的朝鲁、通嘎拉嘎、毕若水和阿腾花是3000孤儿的缩影,他们虽然出生在南方汉族家庭,却在内蒙古牧人家里长大成人。他们有了自己的阿爸阿妈,奶茶滋养着他们奔腾的血液,牧场成为他们驰骋的乐园。在成长的历程中,他们与养父养母相互磨合、相互认同,通过心与心的交流交融,彼此感情深厚,真正成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家人。这些孩子成年后,有的与内蒙古的姑娘、小伙子恋爱结婚,组建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将自己的血脉留在了内蒙古,“民族团结”4个大字深深融入了血脉相传的岁月之河。时光轻轻流淌而过,任凭风吹雨打,这段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历史佳话永不磨灭、历久弥新。

  电视剧《国家孩子》无论是从国家层面,亦或是普通家庭层面,都生动展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真谛,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了真实可感的生动范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当3000孤儿到来的消息,像风一样迅速传遍内蒙古大地时,内蒙古的经济却同样面临困难,但是自身也不宽裕的内蒙古群众却主动担负起这份国家责任。年迈的母亲、中年妇女、新婚夫妇……争先恐后收养这些孤儿。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都贵玛老人在她19岁时,与28个上海孤儿相依为命,成为这些孤儿共同的母亲。在她的悉心照料下,28名孤儿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电视剧《国家孩子》中的乌兰其其格这一角色就是千千万万草原母亲的缩影,为更好地照顾通嘎拉嘎,她奉献了最美的年华,历经生活的艰辛,但依然保有一颗乐观豁达、包容善良之心。如果说收养一个孤儿体现的是一个内蒙古母亲的善良,那么内蒙古收养了3000孤儿,这展现的就是内蒙古人民的博大心胸和勇于为国家担当的家国情怀。内蒙古牧民的纯朴、善良、坚毅、豁达,为这些“国家的孩子”长大成人树立了人格榜样,“阿爸阿妈”成为孩子们心中永远巍峨耸立的“生命丰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内蒙古人民用纯真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怀书写了血浓于水的亲情佳话和大爱颂歌。

  知恩图报人性之美

  生在南国,长在内蒙古。内蒙古母亲虽未经十月怀胎的艰辛,却有陪伴成长的无私付出。有一种母爱,和血缘无关,却血浓于水;有一种父爱,和血脉无关,却恩重如山。这些“国家的孩子”知道自己身世后说,我只有一个家,那就是内蒙古;我只有一个妈妈,那就是养我的额吉!内蒙古用它广阔的胸怀接纳了我,温暖了我,我不是孤儿,我是国家的孩子,内蒙古是我成长的摇篮,祖国是我温暖的家园。

  电视剧《国家孩子》不仅表现了内蒙古的养父养母对“国家的孩子”的深情厚爱和无私给予,也表现了长大成人以后的这些孩子对内蒙古的奉献,对养父养母的感恩,对社会的暖心回馈。他们中很多人毅然扎根内蒙古,用实际行动报答内蒙古,报答养父养母。这些孩子们后来成为了牧民、工人、 医生、 干部、 教师、科学家……也成为了草原上的新一代主人。就像电视剧《国家孩子》中,哥哥朝鲁,乘着改革开放春风,从马倌变成商人;妹妹通嘎拉嘎,成为一名医生,造福一方百姓;毕若水成为一名心系草原的人民公仆,全心全意帮助家乡发展……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工作,热爱生活,用青春和热血回报社会。他们中有的人成了牧民的知心人;有的成了领导的好助手;有的成为同事们学习的好榜样……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电视剧《国家孩子》将知恩图报的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从对小家的认同走向对国家的认同;从对养父养母的感恩,走向对内蒙古人民的感恩,进而升华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人生信仰。

  电视剧《国家孩子》作为现实主义的精品力作,以小切口展示大背景,以小人物展现大气魄,以典型人物反映群像人生,用光影镜头铭刻下时代的烙印,将个人命运际遇与国家发展进程有机结合,将艰苦年代的温暖故事、辽阔内蒙古的真情颂歌拍得耳目一新,令人久久回味,让人们感觉到它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历史的光照进现实,指引我们前行的路。

  “国家孩子”不是哪个语言学家的独特创造,他是发自人民群众的大爱之心,发自一个国家的社会担当,发自一个政党的使命初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读老舍《五月的青岛》
~~~——评电视剧《国家孩子》
~~~◎钟芳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特刊
   第08版:观察·兴安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画中处处见深情
永不磨灭的民族团结佳话
古诗词里的立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