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晋
藏品:十二花神粉彩盘。
年代:清嘉庆。
质地:瓷器。
规格:直径22厘米,高3.5厘米。
特点:葵口型。中间绿色圆圈内为寿桃纹,周边有牡丹、菊花、萱草、芍药、月季、迎春、芙蓉等十二种花卉,所有花卉采用先勾型再施色的方式描绘而成。盘底四方绘有四只寓意吉祥的蝙蝠,下底有矾红色底款“大清嘉庆年制”,篆书体。为海外回流之物,现归国内藏家收藏。
渊源:以花卉代替人物来表现主题。有说法将之称作“暗花神”,与以法器表现八仙的“暗八仙”做法同出一辙。可能是当时芒种时节举行送花神仪式时摆放祭品的供盘。
旧时芒种时节有送花神的习俗。芒种的到来,预示着即将进入高温时节,此时大多数花卉已开始凋落,故民间要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包括拜花神像、焚香、上祭等流程,以此来为花神送行,期待花神在来年能够降临人间,给凡尘增添美好。
花神全称“十二花神”,具体指什么花,什么人物,没有统一定论。有的版本“十二花神”包括梅妃、杨贵妃、虢国夫人、西施等这些历史上的名女子,也有的是屈原、林和靖、欧阳修等全是名男士的版本。在一些清代花神主题的物件上,竟然还有男女搭配的花神图案。
点评:瓷质洁白莹润,造型小巧精致,色彩淡雅不俗,画面布局合理,字体庄重规整,看上去繁而不乱。
藏所:私人收藏。
《黛玉葬花》
□郑学富
藏品:画作《黛玉葬花》。
年代:清代。
质地:纸质。
规格:纵20.3厘米,横27.7厘米。
特点:画面上的林黛玉纤细娇弱,娟秀清丽,在一株花树下,手持花锄,正在小心翼翼地为落英缤纷的花儿立冢。黛玉形象颇具“风露清愁”的气质,以轻盈淡雅的笔调,刻画出黛玉多愁善感、柔媚之感。画中的山石、树木,于简洁明了中构筑出特定的人物活动环境。画意出自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表现的是芒种习俗:送花神。
渊源:这是清代画家费丹旭的画作《黛玉葬花》,为《十二金钗图》册中的一幅作品。
送花神与农历2月12日花朝节的迎花神相对应。芒种到来,已是农历5月,群芳飘零,百花凋谢,即将迎来烈日炎炎的盛夏。为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民间多在芒种之日举行隆重的祭祀花神仪式,为花神归位饯行,以期来年再会。
南朝梁崔灵思《三礼义宗》云:“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这些美好的传说,为才子佳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他们围绕迎送花神,演绎了富有诗意的节日雅俗。明代唐寅在《江南送春》中说:“夜与琴心争蜜烛,酒和香篆送花神。东君类我皆行客,萍水相逢又一巡。”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详细描写了饯祭花神的热闹场面,写道:“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古人举行祭祀仪式,无论是迎花,还是送花,表达的是惜春之情,是对万紫千红、春光满园的留恋,是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追求。饯花惜春,也表现了人们对易逝芳华的珍惜,对分别离愁的感叹。
藏所:故宫博物院。
粉彩耕织图花口杯
□程磊磊
藏品:粉彩耕织图花口杯。
年代:清道光。
质地:瓷器。
规格:口径9厘米。
特点:花口外撇,口沿描金,深腹,圈足。杯身白釉为地,环外壁绘粉彩耕织图景,一面绘耕图,一面绘织图。耕图所示内容为父子二人在田间插秧的场景。二人边插边聊,有说有笑,让人感觉不到劳作辛苦。周围辅以山石、树木、青草等纹饰,场面生动和谐,井然有序,一股喜乐祥和、安逸静谧之感跃然其上。旁边配诗文“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溪南与溪北,笑歌插新秧。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出自宋朝诗人楼璹的《耕图二十一首·插秧》。清代雍正皇帝胤禛也曾为耕织图的插秧图题写御制诗《耕图二十三首·插秧》,其中有“令序当芒种,农家插莳天。”诗句,表明了耕织图中的插秧图所描绘的正是芒种时节农人插秧的场景。
另一面织图所绘内容为妇人在家纺织的场景。
渊源:芒种又叫忙种,是一个典型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农谚有云:“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打火夜插秧。”芒种时节,收麦插秧,是农民最繁忙的节令之一。陆游曾有诗曰:“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品中,有许多描绘古代农人耕耘插秧的劳动场景,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出现在清代瓷器上的耕织图纹,上面详细地描绘了农民在芒种时节插秧的画面。
《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璹所作,共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它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
点评:色彩柔和,瓷画精细优美,画面与诗文内容相得益彰,人物绘制生动,场面形象写实,立体感极强。款识行笔圆润流畅、紧凑,红彩浓艳匀净,完全符合道光官窑粉彩瓷器的特点,是道光粉彩器中的精美之作。
藏所:私人收藏。
《芒种》
□彭宝珠
藏品:扇形邮票《芒种》。
年代:2016年。
质地:纸质。
票幅:上圆弧长30.76毫米,直边长48毫米,下圆弧长20.26毫米。
特点:单张邮票面值为1.20元。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芒种至,栀子花开,麦黄梅熟,仲夏开始,绿树成荫,邮票描绘了一位勤劳的农民正在宽广的稻田里不辞辛苦地插秧的场景,秧苗嫩绿,生机勃勃。“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描绘的也正是这时美丽的夏日田园风光。
渊源:2016年5月5日,中国邮政发行《二十四节气(二)》特种邮票,1套6枚。邮票围绕自然现象、农事气象、习俗大观等内容,充分表现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节气的特征。
点评:邮票印制根据画面效果,采用高精度的影写版,结合特殊材料,效果精美。在放大镜下观察,亦可欣赏到方寸上的精彩。
藏所:私人收藏。
剔红雕螳螂纹香盒
□刘卫平
藏品:剔红雕螳螂纹香盒。
年代:明代。
质地:木质。
规格:高2厘米,直径4.8厘米。
特点:圆形,子母口,腹部较深。外髹红漆,内髹黑漆,光亮莹润,侧壁饰满回纹端正规整。盒盖上面圆形开光,内部满铺平行回纹锦地。其上浮雕几棵草叶斜生而出,螳螂身体肥硕,四足攀爬草上,两钳开张,似有匆匆欲出之感。
渊源:剔红雕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工艺极为复杂。
香盒,是用于盛装焚香用的香料的小容器,由盒身和盖子两部分组成,大小通常为手掌可握,材质有竹、木、象牙、漆器、金属、玉、瓷等。过去的文人雅士,在读书写字、弹琴抚筝、品茗弈棋的时候,喜欢焚一炉香,以增添风雅的意趣。
螳螂纹作为工艺品上的常见纹饰,流行于元明清时期。每年的芒种时节是螳螂开始初生的节气。中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于是破壳而出。唐代大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中写道:“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描述的正是螳螂应节而生的现象。
螳螂纹在古代的工艺品中常常被赋予诸多的寓意。因俗语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说法,螳螂被赋予了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的寓意,以警示世人;螳螂虽身材娇小,但却动作敏捷,勇敢威猛,拥有一股不服输的气魄,它从不示弱于任何动物,而且是害虫的天敌,因此被赋予了侠客精神;又因螳螂即使没有了头颅,依然能够存活十天左右,而成为了拥有顽强生命力的代名词;由于“螂”与“郎”为谐音,因此螳螂纹饰又具有嫁得如意郎君之意。除了这些,螳螂还寓意活力四射,兴旺发达,有家和万事兴之意。
点评:器型小巧精致,秀雅华美。画面灵动别致,刀法细腻圆熟,趣味无穷,是难得的剔红珍品。
藏所: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