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围绕建设“安全、创新、生态、品质、幸福、文化”首府目标,将生态要素引入城市,让城市融入自然,持续开展以“绿化青山、守护北疆”为代表的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构筑起以大青山前坡和大黑河生态水系为重点的南北生态屏障;城区“内核”着力打造以单位庭院社区绿化为点、道路绿道绿廊为线、河道绿化为环、公园游园绿化为面的“点、线、环、面”相结合的绿化网络,逐步形成“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绿化体系。通过透景留白、营建花境花海、疏林草地,着力打造层次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的草原风貌景观,使绿色成为首府“最美底色”。
生态+
打造“半城葱绿半城楼”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篇之年,首府园林立足市情,突出“生态+”发展理念,全面高效推动生态园林景观建设进度,精心塑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景观风貌,着力建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逐步构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生态园林体系,进而实现“半城楼房、半城绿”的愿景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营造自然景观风貌。在绿化建设进程中,全方位、全领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根据发展现状,多做减法,收缩阵地,以追求自然、和谐的景观为目标,同时,借助园、街等密植区域的植被调整,进一步构建物种协调、景观鲜明、层次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系统,打造自然风貌的绿地景观,突出草原都市风貌。
统筹发展要素,合理规划,完善城市生态功能。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构筑生态、和谐、安全、文明的蓝绿空间系统,以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思维,逐步树立起生态园林建设发展的大局观、全局观。同时,以2021—2035年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修编为契机,深入开展《呼和浩特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大黑河流域生态廊道规划》《呼和浩特城市绿化条例》修编和《呼和浩特市绿道系统整体规划设计》等多项基于城市生态发展战略研究的规划导则,更加注重在综合总结、科学评估、生态要素统筹发展等方面推动城市生态园林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与首府总目标相匹配的“城在园中、林廊环绕、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打造一座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
创新发展方式,节约为主,推进节约型园林建设。将绿色、循环、低碳、节约的发展理念应用到生态园林建设之中,大力推进绿地内再生水管网建设力度,提升再生水利用率。同时,加大乡土植被的研发利用,大力开展冷凉地区花卉地被引种、驯化、扩繁的科研及实践工作,建设乡土花卉及观赏草科研育苗基地,做到“就地取材”,进一步建设节约型园林。
精品园林
绿网织城繁花妆点
“今天的启动仪式,就是我们园林生态建设的冲锋号,我们将切实把提质增效工作作为当前第一要务、第一责任、第一重点,全力以赴做好项目的建设管理,把这件关乎首府人民的实事、关乎首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干成、干好、干漂亮,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6月5日,在呼和浩特市生态园林重点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启动仪式上,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刘建国铿锵有力的发言,道出园林人的心声,大家分赴各个项目区,发挥园林队伍积极主动、吃苦耐劳的铁军精神,按照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部署,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打造优质环境和精品景观,让市民尽享首府高质量发展成果。
以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和改造提升为途径,构建线性廊道景观风貌。重点构建“缤纷风景道、 一路一花景”的“青城缤纷花廊”,实现绿网织城、繁花妆点的线性廊道景观风貌,进而提升首府颜值。今年,呼和浩特市着重对昭乌达路——哲里木路路段、金盛快速路北段、巴彦淖尔路等重点主干道进行绿化建设,对128条道路进行绿化充实、调整、提升,逐步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彰显靓丽景观效果。通过优化调整、留白添彩的方式,针对现状造景手法单一、林缘线僵硬、层次杂乱、整体色彩凝重的问题,多选用乡土地被花卉植物及观赏草,通过调配针阔比例、乔灌草比例,运用园林手法勾勒出灵动的美景线,营造上层自然、中层疏朗、下层精致的线性园艺景观。
以优化提升景观品质为重点,打造城市园林景观名片。通过对现有绿地实施整体的景观提升,不断平衡、优化绿地资源配置,以“疏林草地”的建设为生态园林景观注入鲜明地域特色。今年,园林部门以自然草地为底色、乡土树种为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疏林草地景观,搭建立体景观,更好地提升市民的观赏体验。
以坚持生态惠民、利民为基础,打造高标准生态绿道品牌。今年,首府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新建、改造220公里的都市圈级、社区级绿道。通过整合现有慢行道、游步道网络,依托优质的生态景观基础,打造“依山而行、傍水而憩、穿林而游、踏草而嬉”的高品质草原都市绿道,引导各地依托绿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市民参与活动,让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构筑更加科学、完善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以公游园、微绿地建设为切入点,构建更具亲民性、普惠性绿地系统。今年,着重以公游园、微绿地建设和改造提升为切入点,在核心区内营建口袋公园、社区游园92处,让更多居民体验“出门见绿、移步换景”,从而打通绿化建设服务于广大市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人与自然零距离接触。同时,结合500米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指标“扫盲”要求,以“小尺度”“渐进式”的“针灸式疗法”,更新、带动老城区城市功能的修补,在街景道路及小街巷、沿重要街道单位、社区庭院附属绿地园进行景观品质提升,在持续增加中心城区绿量、均衡绿地布局的同时,实现生态产品全面提质和生态产品的公平共享。
以垂直绿化为方式,着力提升城市形象景观。合理利用与发挥植物的软化作用,加强轨道交通、人行天桥等桥墩、栏杆等立体垂直绿化,将环境整治、景观道路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城市硬质景观与园林景观有效结合,形成统一、和谐的城市绿地系统。在对老旧小区绿化改造的同时,建设屋顶绿化,合理搭配利用灌木、地被、攀援植物,有效削弱城市噪音,缓解大气浮尘,净化空气,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亲民便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希望增设科普宣传牌,让游客亲近自然的同时,了解更多的园林知识。”“夏天到了,能不能设立一些可供烧烤的地方,可以明确重罚款项,专治那些乱扔垃圾的。”“多增添一些便民服务措施,打造更多夜间景观提升处。”这是前不久,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组织党员走进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公园,与游客面对面交流时的场景。为了查找自身不足,聚焦补齐短板,增强绿地系统的亲民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园林部门开展了包括 “三访”“三问”民意调查在内的多项活动。
完善绿化管理体系,提升精细化养管品质。通过完善管理标准化建设,构建科学、标准、专业、可行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使首府养护管理工作做到“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 今年,首府持续完善城市园林绿化目标管理体系和考评制度,在规范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工作的同时,充实精细化管理工作队伍,加强培训与考核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为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公游园精细化管理,提升公游园服务能力。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紧紧围绕公游园绿地的惠民属性,提升高品质休闲空间功能,在绿量增加上下功夫,更在品质提升上做文章,重点推进公游园的特色化建设和惠民性建设。通过优化调整植物配置、维护维修存量公园、绿地基础设施建设、园内水体净化等措施,结合现代化管理手段,提升公园服务功能和人与景观的互动性,充分发挥绿地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首府建设一盘棋,呼和浩特市区联动,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有效提升全市设计规划养管水平,扎实推进各项生态园林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充分营造人人爱绿、人人护绿、处处造绿的良好局面,让更多市民享受绿色生态福利,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大青山前坡
首府美丽后花园
绿树掩映、白墙蓝瓦、曲径通幽。这里有令人向往的田园风光,有一望无际辽阔壮美的草原风情,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这里是大青山前坡,首府的后花园。
巍巍大青山曾苍松翠柏,草木葱郁,古树参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内蒙古的各族儿女,孕育出了包涵蒙元文化、土默川文化、大青山红色文化等多元独特的首府文化体系。
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条件所限,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无序的开发利用,导致大青山区的森林植被消减,特别是前坡区域岩石裸露、草木稀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保护大青山!还绿于民。
呼和浩特市林草局副局长张锋介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强对大青山的建设与保护,把大青山区的环境治理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分阶段治理大青山。
2016年底,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决策启动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工程PPP项目。该项目东起呼和浩特市与乌兰察布市边界,西与包头市相连,南到G6高速及110国道新线,北至大青山南坡第一山脊线,东西全长120公里,南北平均宽3.3公里,区域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共涉及境内大青山沿线土默特左旗、回民区、新城区、赛罕区4个旗区,10个乡镇(中心),73个行政村,约9.73万人。
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工程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集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改造、旅游休闲、产城融合、富民增收于一体。突出重要节点绿化,兼顾哈拉沁水库、五一水库、红领巾水库、万家沟水库下游沟口治理,完善沿线7个高速公路出入口、沿山沟系、美丽村庄的生态整治工作。
大青山前坡的绿化建设,由点及面,逐步形成了由生态路和呼和塔拉大街两条道路生态景观廊道,自西向东打造了乌素图森林公园、哈拉沁生态公园、哈拉沁沙坑公园、蒙草百草园、敕勒川草原、草原生态谷、雅玛图森林公园等多处重要生态建设工程,实现了大青山前坡总体生态功能的恢复。
据林草部门统计,从2010年以来,大青山前坡绿化造林约2600万株,种植了各类乔木、灌木。形成了层林尽染、色彩绚丽、四季不同的壮美景观。
截至目前,完成淘汰落后产能、棚户区改造拆迁627家、159.4万平方米,大青山前坡区域的工矿企业已全部关停,界苑公园、上达赖敖包公园、110国道、G6高速、生态路绿化工作全面完成,生态园林型、果树经济型、生态防护型村屯绿化建设基本成型,大青山沿线防护功能和景观效果初步显现,为将大青山前坡打造成集生态绿化、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和彰显文化特色为一体的首府北部绿色长城奠定了扎实基础。
敕勒川
再现草原古风新韵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脍炙人口的北魏民歌流传至今,留给后人无尽遐想。
据专家介绍,敕勒川草原早在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也曾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长期交融的地域。敕勒川的史前文明的形成发展不仅是依托黄河丰富的水资源。资料显示,距今4000年前的敕勒川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经历了由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转变的过程。大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鸵鸟、古菱齿象、肿骨鹿、虎等哺乳动物化石,真实反映了该地域气候演变过程。
由于近代人为破坏和自然原因,敕勒川草原生态环境一度恶化,植被衰退,变成乱石林立、黄土漫天之地。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加大生态治理力度,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全力打造生态之城、绿色之城。
“恢复草原生态,需要摸清楚水、土、气、植、动、微等影响这一区域植物生长和生态变化的要素,以及其历年间的变化规律。”据承担草原生态修复工作的蒙草科研团队负责人介绍,科研团队选取适宜这一地区生长的禾本科和豆科等先锋植物作为建群种,再配合适宜本地区生长的宿根地被,采用人工撒播和机械喷播相结合的方法播种,并配合草原封育、草原松耙、草原灌溉等手段进行修复治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生典型草原生态情景。
敕勒川生态谷沿线生态提升工程以回归生态、立足自然为根本,致力于打造景观花田,还原有花、有草、有水、有鸟,与物共适的自然状态,提供自然宜居的生活环境,形成以敕勒川生态谷沿线为主的生态廊道。
2020年8月29日上午,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工作启动会在美丽的敕勒川草原举行。标志着以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等为代表的首批39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正式开展试点建设。
敕勒川草原不仅拥有万亩草场,也拥有全国最大的蒙古包会议中心。是集国际会展、市民健身休闲娱乐、餐饮、会议、多民族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随着敕勒川草原生态恢复的加快,各类业态呈现出蓬勃活力。脑包村、水磨村、乌素图、房车营地、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内蒙古少数民族文化体育运动中心等一大批地标性建筑矗立。随着新建功能区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敕勒川草原以会展、会议为主的国际草原旅游区的轮廓已经呈现出来。
浓墨重彩
绘就首府绿色画卷
呼和浩特市林草局副局长张锋介绍,“十三五”期间,呼和浩特市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的21.30%,提升到2020年的23%,提高1.7%。新增森林蓄积55万平方米,50%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通过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自然保护地由15处调整为11处。建成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 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加强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体系、防火阻隔系统、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和装备能力、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等建设,形成完善的指挥系统、预警系统、扑救系统、保障系统的框架性建设,实现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3‰以内。
“过去,我们的海红果走不出大山,卖不上价钱;现在,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我们的海红果成了致富的金果果。”望着自家这片枝繁叶茂,刚刚挂果的海红果树,清水河县韭菜庄乡果农石桂平喜上眉梢,满怀憧憬。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加强六大林果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目前,已经完成林果65.1万亩的基地建设任务。同时,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发展以沙棘、枸杞、葡萄、甘草、种苗花卉、食用菌为原料的6个主导产业,大力扶持宇航人、蒙草抗旱等龙头企业,通过加工、转化、增值,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绿化造林方面,我们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让林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呼和浩特市推广在荒山荒地采用高标准水保整地、营养袋苗造林技术。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网络等技术,引进前沿监测技术,建立集信息采集、发布、动态监测、研究分析于一体的森林资源监测系统,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在林业资源监测、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环节的应用,完善呼和浩特市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成林业部门上下互连互通的林业电子政务系统,完成林业监测信息与林业基础数据的整合利用,组织实施“呼和浩特智慧林草生态大数据平台”及“呼和浩特种质资源库”项目,不断完善呼和浩特市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
“‘十四五’期间,呼和浩特市林草局将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思路,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在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方面,加快形成‘一河、两山、三区、多点’的生态发展新格局。”张锋解释说,“一河”指黄河,该区域重点是实施黄河沿岸提质增绿工程;“两山”指大青山、蛮汗山,该区域重点是开展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水源涵养功能,构建首府生态安全屏障;“三区”指黄土丘陵沟壑区、平原区及风蚀沙化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重点是实施以水土流失为主的综合治理工程,平原区重点是保护修复农田防护林网,风蚀沙化区重点是实施以退化草原修复为主的生态工程,大力弘扬“白二爷沙坝治沙精神”,加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多点”指城镇、村庄、厂矿、园区等重要节点实施绿化美化工程。
另外,以创建国家自然草原公园为契机,扩大敕勒川规模,提升敕勒川品质,推进生态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禁牧、休牧、封育、种草、施肥等措施,推进草原休养生息。探索建立草原保护与修复长效机制,加强草原动态监测,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不断推进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全市草原事业新发展。
“十四五”的号角已吹响,奋斗的征程已开启,首府乘势而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工作方针,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塑造“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和谐”的大美格局,真正让首府“首”起来,“靓”起来。
(本版图片由呼和浩特日报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