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争题材电影的诗性阐释

——《火光·绽放》《火光·重生》观后
  ◎李悦

  最近央视六频道播出了电影《火光·绽放》《火光·重生》,受到观众好评。这两部影片是根据中篇小说《往事纷至沓来》改编的,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一群年轻人投身革命、参加抗日战争的故事。这是青年导演王路沙拍摄的第二部战争题材的电影,第一部是2019年为建国70周年拍摄的献礼影片《红色之子·单刀赴会》。当时他吸取了多种类型片的元素,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后,创下收视佳绩。此次为建党百年拍摄的献礼影片《火光·绽放》《火光·重生》在艺术追求上又进行了新的探索,王路沙把革命战争题材电影拍成了诗性电影。

  很久以来,电影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诗意不能用来打仗”。身为编剧之一的导演王路沙,在改编小说为电影剧本时,就已经确定拍成诗性电影。他执意于“诗意用来打仗”,显然是想强化影片在情绪上的冲击力量。

  王路沙认为这个故事内容适合用诗性表达,首先青春本身就是诗性的,青春憧憬的远方理想是诗性的,为国家与民族而战也是诗性的。于是在影片中王路沙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听觉、视觉上的诗性效果,让观众欣赏影片时,整个身心沉浸到诗性当中。片中那些男女学生受到的革命影响是诗性的,他们背诵的是普希金写的《致凯恩》和戴望舒写的《雨巷》,是诗性的;片中男女青年的对话是诗性的;第三人称的旁白是诗性的;他们生活的环境是诗性的,那是江南小镇僻静的小巷、幽深的竹林、清澈的溪流……他们的爱情是诗性的,纯洁的誓言、忠贞的守望、执着的等待……恋人的离别是诗性的,在行军途中洒泪相拥, 那是头次拥抱也是最后的拥抱……还有战争场面也是诗性的,枪林弹雨、火光爆裂、呐喊呼叫成为诗的高潮;就连死亡都是诗性的,女主角朱如玉搂着男友陆大龙血肉模糊的遗体,观众不禁替她发出痛惜的哭声……此时,观众醒悟了,是有了先辈们青春、爱情的牺牲,才有今天的青春和爱情……诗性增强了主题的教育意义。

  影片对战争的诗性阐释,并不是模仿,而是努力创造自己独特的诗性特点,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式诗性的继承与生发。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比”“兴”手法,潜移默化到银屏画面当中,大量有着历史符号的空镜看似无意又实有所指,投射出隐喻与寓言,具体的事物通过“人化”转变成情绪或臆想,使得观众通过直观感受激发想象,与编导共同进入从历史往事到宏观层面的全面思考,从而提升了影片的思想高度。例如影片反复出现小镇石墙和上海的电车,寓意着时代的对比,为女主角朱如玉化茧为蝶,从封闭飞向自由寻找到历史的依据。王路沙还运用了东方文化的写意手法,在影片节奏、音乐、构图、色调等方面突出渲染主观情绪,强化写意性,以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不同的命运,不同的文化,不同时间段在这里重叠、交错 、融汇、转换,一帧一帧的画面,形成了一首赓续相接的抒情诗,让观众在吟咏赞叹的同时,深刻地感受到理性与感性的感动,生发出诗意的理解。

  青春是诗性的,诗性的青春容易唤起青年观众内心的共鸣,这是王路沙拍摄诗性电影的初衷。他找到了阐释战争题材的电影语言,而且是属于中国式的语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火光·绽放》《火光·重生》观后
~~~——“红色百年内蒙古”油画、雕塑作品展观后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草原号
   第08版:国内新闻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战争题材电影的诗性阐释
用艺术铭记历史
好书还需细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