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废砖窑又热闹起来了

烧砖变采菇,王占平喜上眉梢。本报记者 刘墨墨 摄
  □本报记者  蔡冬梅  郑学良  

  李倩  金丹  刘墨墨

  大圐圙村的砖窑又热闹起来了!

  不过,进进出出不再是一摞摞的红砖,而是一捧捧的鲜蘑。这是咋回事?

  据当地人讲,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伍什家镇大圐圙村这孔砖窑始建于1984年,也是目前托克托县唯一保存完整的砖窑。砖窑年底分红砖是过去大圐圙村的传统,每年40万块红砖分给全体村民,村民们或盖房,或卖钱。靠着这孔砖窑,村民们有的学了手艺,有的农闲有了打工处,连上学的娃娃们假期搬砖也能挣点零花钱。这孔看起来不起眼的砖窑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让大圐圙村民的日子过得很活泛。

  2016年,基于环保要求,砖窑沉寂下来。

  2021年,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成为热词。

  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有哪些项目可以投资?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壮大?伍什家镇大圐圙村两委班子念兹在兹,勤思善谋。

  有了,砖窑!这里冬暖夏凉温度恒定,光线适中宽敞透气,这不就是个现成的蘑菇大棚吗?让这口废砖窑“死产”变“活产”,重新“上岗”。

  说干就干。2014年4月,由大圐圙村党支部牵头,与4个县级部门、5个村党支部、2家龙头企业、2家社会化服务组织,■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共同组建了大圐圙村党建引领蘑菇种植产业发展共同体,并制定了相关章程和议事规则,形成了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项目清单,决定利用废弃砖窑种植有机无公害蘑菇。

  投资建厂,钱从哪里来?

  当地政府补贴远远不够,村两委班子成员王占平、兰文广、候燕清3人带头以个人名义贷款13万元,王占平还个人垫资了4万元,摊子总算支起来了。

  “目前总共投资了30万元,还有外债6万多。”大圐圙村党支部书记王占平的账本上记得明明白白。

  走进这孔已被“装修”过的面积达2400多平方米的砖窑,左右两侧长120米的圆拱形窑洞长长延伸,像深深的隧道。一排排叠摞起来的菌棒整整齐齐,已探伸出密密的“小耳朵”。灯光下,喷淋设备悬挂在菌棒上空,合上闸门,甘霖尽洒。

  “蘑菇对湿度要求很高,最开始我们是人工喷水,一天两次喷水,得耗费六七个小时。现在方便多了。”王占平为自己的机智点赞。

  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和网络、科技、创新,让这座废弃砖窑重获新生。

  “我是从快手上看到这个村里有绿色无公害的蘑菇,就想着买来尝一尝。”托克托县的程先生开车专程来大圐圙村尝鲜。

  7月份,大圐圙村的第一批蘑菇上市,目前,日产量能达到八九百斤,预计年总产量15万斤,毛收入约45万元,年利润可达20万元。

  “蘑菇主要供应托县的菜铺和市场,我们也通过朋友圈、网络平台做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

  “这才一个来月,村民们就又拿到砖窑带来的分红了,只不过这次分的是蘑菇。分红只是一部分,真正的实惠是让大家有了致富的渠道。”王占平笑了。

  谈起发展前景,王占平对砖窑蘑菇的质量和产量充满信心,“我们有科技特派员坐镇,而且这些专家教授们还会给我们定期组织培训。 如今,我们雇用了10来个村民,主要是不好外出打工的老人、妇女,来采摘蘑菇,活儿轻省,每天还能挣100元钱。”

  他表示,下一步,将在党建引领下,充分发挥成员单位在政策、职能、信息、人才等方面优势,以大圐圙村为示范,带动共建村和当地群众发展蘑菇种植产业,努力实现联村兴产、带农富农的目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草原号
   第07版:收藏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公益广告
群众夸他真扶贫
全区第二批检察队伍 教育整顿动员部署会议召开
鄂尔多斯打通“中梗阻”畅通发展路
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 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我区出台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规程
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与内蒙古日报社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各项工作都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条主线扎实推进
自治区政协党组召开第30次(扩大)会议
精准教研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废砖窑又热闹起来了
我区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 四级应急响应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0471-6635350或0471-665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