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处暑

  处暑食鸭百病消

  □周小丽

  藏品:宝鸭献瑞水盂。

  年代:清代乾隆。

  质地:紫铜。

  规格:长14厘米,宽8厘米,高9厘米,重1.25千克。

  特点:宝鸭匍匐俯首,鸭蹼藏于身下,嘴微微张开,口衔灵芝与稻谷。稻谷象征丰收,灵芝寓意祥瑞。宝鸭双目炯炯有神,羽翅刻画清晰,特别是羽毛部分工艺极高,多层次一顺而下,栩栩如生。宝鸭整体肥硕饱满,背部开口,当作盛水部分。鸭头由于长期被主人摩挲,格外光滑闪亮。

  渊源:“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处暑时节,昼夜温差较大,农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因而庄稼成熟很快。民谚有云:“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这都说明处暑节气后,农作物很快要收获了。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是老百姓最大的幸福和期盼。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会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的居民则用鸭子做菜端一碗送给邻居,寓意“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鸭子虽不在六畜之列,但古人对鸭的喜爱之情却由来已久,除了可以作为美食之外,鸭纹一直是代表吉祥寓意的纹饰。科举制度产生后,因“鸭”与“甲”谐音,鸭纹便成为金榜题名、位列三甲的象征。元、明、清时期的芦鸭纹,寓科举之“甲”。图案中“芦”与“胪”谐音,寓“传胪”之意,“传胪”为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因此芦鸭纹也是科举时代的特殊产物。

  点评:宝鸭的头部、眼睛、羽翅、鸭蹼及稻谷和灵芝均采用局部鎏金工艺,让宝鸭更加鲜活灵动。

  藏所:私人收藏。

  诗情书韵长沙窑

  □李笙清

  藏品:长沙窑青瓷褐花壶。

  年代:唐代。

  质地:青瓷。

  规格:通高18.7厘米,口径9.7厘米。

  特点:这只长沙窑青瓷褐花壶直口、平折沿,口沿有修补,无盖、无把、长颈、溜肩、鼓腹、平圈足,壶流为多棱形短流,中空,与溜肩自然相接,下粗上细,流口朝上。通体施青釉,釉色微泛黄,圈足无釉,底部露胎,胎色灰白。流下方的壶腹部瓷胎上刻划花叶纹,施红褐彩。

  渊源:长沙窑窑址位于湖南省望城县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亦称“铜官窑”或“石渚窑”,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长沙窑大致兴起于初唐时期,鼎盛于中晚唐时期。“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唐代澧州(今湖南常德)诗人李群玉的五言诗《石渚》,道出了当时长沙窑生产陶瓷时烟火冲天的壮观景象。

  长沙窑的纹饰极为丰富,影响了唐代以后全国各地很多窑系的装饰形式,尤其釉下彩绘,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是长沙窑有历史意义的首创。长沙窑还是世界上诗词民谚最多的古瓷壶,它开辟了用诗歌、警句装饰瓷器的先河。

  长沙窑生产的品种多达70余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壶、碗、罐、洗、盒、瓶、盘碟、水注、灯、烛台、盂、杯盏、枕及各种瓷塑鸟兽、人物等。其中,瓷壶为烧造数量最多的生活器皿,有圆形、花形、瓜蒂形、仿动物形、金属容器等20多种造型,装饰内容亦最为丰富,花卉草叶、飞禽走兽、谚语诗文、宝塔人物,跃然壶上。

  点评:这只长沙窑青瓷褐花壶1995年出土于新洲区辛冲镇,褐花壶使用化妆土工艺烧制,造型浑圆饱满、美观大方,显示出大唐盛世生机勃勃注重丰满浑厚的一面;通体施釉均匀,釉层均匀细腻,釉色青中泛黄,自然澄莹;釉下红褐彩绘花叶纹,呈色纯正鲜艳,纹饰刻划细致,线条流畅、简洁美观,花叶与壶流相接,自然生长,色泽鲜艳生动、凹凸有致,富有立体感,极具装饰效果,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长沙窑工匠已熟练掌握氧化铜呈色原理的精湛技艺。唐代鸡首壶消失,壶流一般为短直流,这件瓷壶的多棱壶流具有明显的唐代壶流风格,流口大大低于壶口,使用方便。整件器物保存完整、式样圆浑、雍容大方、釉色滋润柔和,是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具有长沙窑鲜明的时代风貌和民间特色。

  藏所: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五谷丰登顺四时

  □郑学富

  藏品:粉彩五谷丰登碗。

  年代:清代道光。

  质地:陶瓷。

  规格:口径17.5 厘米。

  特点:此碗外壁圆形金彩开光四组,内绘五谷、夔(kuí)龙衔彩灯、如意、四季花卉等图,寓意“五谷丰登”。其间以折枝西番莲纹分隔,粉彩亮丽,纹饰繁茂而有层次。据档案记载,此碗纹样的名称为“五谷丰登”,当时烧制了大碗、中碗、汤碗各20件,底部落有“慎德堂制” 4字2行楷书款。

  渊源:道光皇帝统治时期,清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特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后,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五谷丰登”图案寄托了道光帝的美好期盼。

  粉彩五谷丰登碗图案体现了处暑三候之一“禾乃登”之意。宋太宗赵光义有诗曰:“五谷丰登顺四时,亿兆歌谣绝愁叹。”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即“五谷”;“登”即成熟。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积累,果实成熟得快。农谚说:处暑禾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青谷、处暑三朝稻有孕等,都说明处暑后田地里庄稼的变化。农谚“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三日割黄谷”“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处暑拔麻摘老瓜”“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等,意思是处暑之后,沃野千里,高粱羞红了脸,棉花笑裂了嘴,瓜果也都熟透了,稻谷随风翻起金色波浪,进入秋收的季节,家家户户忙着修建粮仓。宋代诗人吕本中有“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的吟唱;现代诗人左河水有“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的诗句。诗人以形象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忙碌、喜悦的秋收景象。

  点评:慎德堂为圆明园内道光皇帝的一处行宫。出于对慎德堂的偏爱,道光皇帝要求慎德堂的日用品上均带有“慎德堂制”的标志,并下旨要求用红彩楷书。慎德堂款瓷器制作之精致是同时期其他瓷器所不能比拟的,且库藏数量比乾隆、嘉庆朝大幅减少。故凡属“慎德堂制”款的道光瓷器,均被视为高于其时官窑的专用御瓷,弥足珍贵。

  藏所:私人收藏。

  青花灯笼还清辉

  □江初昕

  藏品:青花瓷器灯笼。

  年代:清代道光。

  质地:瓷。

  规格:高38.6厘米,直径26.2厘米。

  特点:这只道光年间的青花瓷灯笼,底部为六边形,腰部中间突出,上边呈菱形镂空孔,上部为褶皱裙边饰样,提把为“u”形弯弓状,把手上连接铜环链,可按需求调整灯笼的高低。灯笼腹腔内可置油灯,顶部有孔,用来放进拿出油灯或者给灯添加油料。青花灯笼外面描有灯盏图案,围边画有缠枝,色彩淡雅清秀。

  渊源:笔者前年春节下乡走亲戚,在一村民家偶然发现这只青花瓷器灯笼,底部刻有“退思堂制”落款,笔道细而有力。平时我们所看到的灯笼,框架多为木头制作,像这样用青花瓷制成的灯笼难得一见。这位村民告诉笔者,灯笼是祖上留下来的,到他们手里已经传好几代了,原本是一对,有一只在文革期间被毁掉,眼前这只当时挂在牛栏中才免遭劫难。于是笔者收购了这只青花瓷器灯笼。

  道光年间的青花瓷总的特点是器型粗笨,青花颜色部分淡雅,部分深蓝,呈色较稳定,浮在釉面上。淡描勾莲纹饰比较常见,线条纤细浅淡。胎体细白,胎质疏松,没有致密坚硬感,分量轻。釉面多数粉白釉,少数是仿明代的青白釉,釉普遍有气泡,釉面不平,有的带疙瘩釉,出现波浪状起伏,俗称“浪荡釉”。胎釉结合不紧密,足根有的圆而粗,多数呈尖状,少量是“泥鳅背”。道光青花使用国产青料描绘,早期产品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的效果浓重艳丽,缺乏深沉感,没有晕散和黑色结晶斑,传世品不多。道光二十年以后,青花呈色鲜艳,也有一部分淡雅的淡描青花,大多数显得飘浮。道光期间还出现“冬瓜罐”,形状像冬瓜,有的带盖。所以,像这种清淡青花瓷灯笼样式应为道光晚期的器物。

  纵观道光青花瓷器,无论是造型、装饰风格和款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盖顶及肩部绘如意纹边饰,腔部绘莲瓣纹,通体绘宝相花,两侧海棠形开光,内绘牡丹花卉图。画工细腻,色彩淡雅,是道光官窑青花瓷的典型器。

  点评:灯笼设计合理,落落大方,棱角分明,线条优美,制作精美。道光青花官窑款盛行“堂名款”,最著名的是“慎德堂制”,“慎德堂”是道光皇帝本人的堂名号,款字用侧锋写出,很规矩。“退思堂”款写法和“慎德堂”一样,也应是官窑瓷。这只青花瓷灯笼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都很精美,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藏所:私人收藏。

  风送清凉气似秋

  □周小丽

  藏品:素三彩仕女荷叶瓷枕。

  年代:明代。

  质地:瓷。

  规格:长约33厘米,宽约14厘米,高约9厘米。

  特点:少女刚从荷塘采摘回来,将荷花置于身旁,以荷叶为盖,悄然而眠。少女曲手侧卧,一片硕大浑圆的荷叶挡住了大部分身躯,只露出圆润的脸庞和高高的发髻,一朵绽放的荷花在腰间隐约透现。

  渊源:素三彩瓷器创烧于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它是一种釉上彩绘,制作时,先在瓷坯上刻划图案纹样,经高温烧成瓷后,再施以黄、绿、紫等色,然后经低温焙烧而成,由于无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与唐三彩主要的不同是素三彩是瓷器,唐三彩是低温陶制品。

  点评:少女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生动活泼。其服饰飘逸洒脱,荷叶的经脉清晰可辨,整个器型独特古朴,胎骨细腻润泽,包浆厚重,极具观赏性。

  藏所:私人收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草原号
   第07版:收藏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公益广告
处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