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藏品上的崇德尚学

  崇德尚学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礼记》中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德乃教育之首要意义。“尚”含有崇尚、尊重和倡导之意。“尚学”,就是要求我们要热爱学习、刻苦钻研、尊重知识、尊重规律、追求真理、探索未知、陶冶情操、传承文明,此乃治学之基。

  杏坛讲学

  □郑学富

  《孔子杏坛讲学图》为明代画家吴彬绘。绢本,设色,纵125厘米,横62厘米,现藏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画面内容为孔子在杏坛讲学的情景。孔子居于画幅中央,4弟子分坐两旁。5人均着大领广袖长服,坐蒲团。孔子后面立一屏风,屏风后是生机盎然的杏树,杏花绽放,给严肃的讲学画面增添了几分春天的气息。

  图中,弟子们尽管都是宽衣舒袖,但是颜色不同,这说明弟子的地位和经济状况也不一样。这一点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不分贵族与平民,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图中人物面容庄重古朴,衣纹排叠遒劲,设色古雅,充分体现了画家不同凡响的艺术底蕴和功力。背景以暖黄色调为主,体现了孔子师徒关系融洽、和谐的讲学环境。孔子端坐在中间一张圆形矮榻之上,弟子们席地而坐,说明师生有别,讲规矩、重秩序。图的前方有两位比较年长的弟子,说明孔子招生没有年龄限制。据说孔子的弟子很多,年龄各异,最大者仅比孔子小4岁,最小者则比孔子小53岁。图中左侧一弟子双手合抱于胸,像是在发问,提出疑难问题。孔子面向于他,在解答他的提问;或是孔子提问以前学过的内容,这位弟子在回答问题。这一细节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孔子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了解和熟悉弟子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弟子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教育弟子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举一而反三”。杏坛位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孔子讲学之处。他在此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培养了一批儒学传承人。《孔子杏坛讲学图》以孔子设教讲学为题材,采用写实与浪漫手法相结合的方式,用形象生动的绘画语言,塑造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光辉形象,体现了古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吴彬,字文中,福建莆田人,万历年间以能画被荐授中书舍人,成为宫廷画师,是生活在明代后期的一位画家。

  程门立雪

  □程磊磊

  民国何许人款粉彩《程门立雪》雪景图印盒,高2.5厘米,直径8.5厘米,子母口,弧壁,矮圈足。盒盖绘《程门立雪》经典故事,以粉彩绘雾弥江天、松梅冠雪。作者巧妙地把粉彩玻璃白运用于雪景山水之中,既有传统填色的粉润效果,又有画意生动的韵味。使画面彩料浓淡自如,雪色逼真,层次有度,给人以高洁旷达、晶莹剔透、意境深邃之感。印盒正上方题有“程门立雪”4字楷书,底部落“许人出品”4字篆书款。

  《程门立雪》典故出自《宋史·杨时传》。据记载,一次,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赶忙起身迎他进屋。后来,杨时得程颐真传,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何许人(1882-1941),原名处,字德达,乳名花子,后改名华滋,以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更名为何许人,安徽省南陵县人,珠山八友之一,因善画雪景而名扬天下。少时学绘青花,后改学粉彩。初时常以清初四王之作为范本,循古人规范,摹前人画迹。书法从“二王”入手,后改学汉隶,善微书,能在径寸印泥盒上书写《出师表》《赤壁赋》,以画雪景山水见长。

  苍龙回首

  □李笙清

  人的一生要经历三大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既要给孩子传播知识,更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苍龙教子”又名“回首教子”,寓意望子成龙,因为充满吉祥美好的寓意,故“苍龙教子”的题材一直是古代玉器、瓷器、绘画、影壁以及文房器具上常见的纹饰,图案多为一大一小两条龙,大龙回头看顾小龙,仿佛正在言传身教。也有刻两条龙头鱼或龙背上有小螭龙的,也有着“苍龙教子”的寓意。在我国古代,此类题材的饰品多为长辈送给晚辈的礼物,借以希望晚辈能多听长辈教诲,以励上进。看到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人想起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劝学诗句:“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这款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的清代白玉“苍龙教子”带钩长12.6厘米,宽2.5厘米,厚2.5厘米,呈长方条形,浮雕、圆雕、镂雕并用。苍龙身躯宽长浑厚,略带弧形显得动感十足,身下有圆形脐;无爪无尾,头长双角,曲颈扭身,圆眼,粗眉,宽鼻;额头光滑圆润,张嘴露须,作昂首回望状,巧妙地形成龙首钩,神态安然慈祥。苍龙背上雕一无角小螭龙,应为苍龙之子,颌下无须,正拖着瘦长的身子缓步爬行于苍龙身上,口衔瑞草,目视前方,与苍龙龙头相对,似在聆听苍龙说教。虽不闻其声,但二龙神态举止生动活泼,状极亲昵。

  带钩又称“犀比”,起源于西周,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间的挂钩。在带钩家族中,玉制带钩数量最多,流传时间最长。

  万世师表

  □马小江

  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孔子的场所,正殿大成殿外,前檐高悬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匾长449厘米,宽227厘米,磁青底,每个字一米见方,4个大金字严谨端庄、圆润丰满,气韵非凡。匾四周雕有群龙戏珠图案。

  万世师表,意思是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出自《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康熙是清代第一位亲临曲阜孔庙祭孔的皇帝。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亲临山东孔庙,行三跪九拜之礼,并书“万世师表”匾,随后,康熙下诏全国各省学宫孔庙悬挂“万世师表”匾。北京孔庙的这块匾是在9年之后(1693)悬挂上的。

  张良拾履

  □周小丽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记·学记》中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维护师道尊严,不仅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体现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礼貌,更要从内心里敬重老师。笔者的藏友新入的这枚清代竹雕裁纸刀,便生动体现了这一传统美德。

  裁纸刀长约15厘米,厚度不到1厘米,采用湘妃竹制作,两面圆弧,三面开刃,是古时文人用来裁纸之物。裁纸刀的刀刃上雕刻着《张良拾履》图。图中的张良捧着一只鞋子站立在桥头,像是对人说着什么。他头戴巾帽,苍髯如戟,半挽衣袖,身体微微前倾,态度非常恭敬。刀刃的另一面雕刻着梅花图。裁纸刀的刀柄上密布着变体缠枝莲纹,色彩鲜明悦目,花纹上又施以阴刻,勾勒出花筋叶脉。整个裁纸刀雕功精湛,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包浆红润如玉,光泽柔和,不浮不嚣,锋芒内敛,有一种沉静优雅的魅力。

  《张良拾履》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年轻时的张良,在一次过石桥时见到一位老人把鞋子丢进了河水里,老人叫张良捡回来,张良出于对老人的尊敬捡回来鞋子,孰料老人把鞋子再次扔进了河里让张良去捡,一连三次,张良都非常恭敬地把鞋捡回来套在老人脚上。通过这件事,老人看到了张良的德行和素养,于是把闻名于世的《太公兵法》传授给他。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智囊”,后来张良帮助刘邦完成统一大业。重礼是我国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一个美德,在个人修养上,以礼待人,在处理和他人的关系上,保持谦恭礼让,在对待师长上,更要礼敬三分。《张良拾履》表达的就是这样的传统美德。

  裁纸刀何时进入文人书房,已不可考。《南史》载:“朓嗟吟良久,手自折简写之。”南北朝时期,文人裁纸写信,或用绢布作画,尚无专门的裁刀,也就是随取小刀替代,并无过多的讲究。后来,更为柔软且富于韧性的宣纸流行,人们发现,用利刃裁宣纸,很容易裁偏,造成纸张浪费,反而是刃口略钝的刀更好用,可以在裁纸的同时把纸扯平整。于是,金属不再是裁刀的唯一材质,象牙、玳瑁、红木、玉石、牛角、竹子等质地坚硬的材料也被用于制作裁刀,造型也更多样化,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用文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首府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藏品上的崇德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