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蒙古工业大学

传承红色精神 迈向新的征程

建校初期主楼全景图。
建校初期植霖楼远景图。
1952年,建校初期的教室。
1957年,校园鸟瞰图。
金川校区人工湖。
新城校区化工楼。
新城校区机械工程教学实验大楼。
  建校70年,9次更名,曾隶属机械工业部、农业机械部等国家部委。完全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后,用10年时间打造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工科类高等学校!曾在内蒙古工学院时期被誉为“塞外小清华”的内蒙古工业大学,目前正在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

  不敢忘却的历史,不该尘封的记忆。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一代代工大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造就今日辉煌。赓续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我们跟随老校长杨植霖的抗战故事,一起掀开内蒙古工业大学的红色校史。

  老校长曾任抗日游击队政委

  为了纪念内蒙古工业大学老校长杨植霖,学校将建校初期的一栋小二楼命名为“植霖楼”。为了保护历史遗存,内蒙古工业大学几经拆建,都没有动过“植霖楼”的念头。

  杨植霖出生于1911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什报气村人,中共党员,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925年,杨植霖结识了中国共产党人及进步青年,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上级指导下,杨植霖启发农民并开展了农民运动。地处塞外的内蒙古地区,正是在这股清流的影响下,萌动了革命的新芽。1926年,绥远省农民协会成立,杨植霖担任秘书。1927年3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绥远省农民协会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反对豪绅恶霸、反对苛捐杂税的斗争,史称“孤魂滩事件”,杨植霖参与其中。1929年,杨植霖考入北平新农业学院,投入北平地下革命斗争,并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秋,杨植霖领导的“抗日团”与八路军120师贺龙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的大青山支队以及山西战地动委会所属的第四支队会师,建立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抗日团”改编为“绥蒙游击大队”,杨植霖任政委。

  建国初期,积贫积弱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对旧中国教育制度的“坚决改造”,开始向工、农、兵敞开教育之门,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就在这个河山重整的时期,一所专门培养工科人才的学校——绥远省高级工业学校诞生了,1952年,时任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杨植霖兼任校长。

  成立之初,绥远省高级工业学校的校址就在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2栋教室、4栋教师单间宿舍、几间办公室和一个小小的食堂就是全部的家当。

  在当时,绥远省高级工业学校的150多名学生、30多名教职工在呼和浩特市北郊麻花板村附近携手建设了新校区。规划校园、设计校舍、肩扛手提、挥锨抬筐,全校师生齐心协力,一口气盖了40多间土坯房,新校区建成后,部分教室和教职工宿舍合用,虽然条件仍然艰苦,但为绥远省高级工业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的确,在杨植霖老校长等先辈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精神的感召下,这所工科学校在祖国北疆,为推动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贡献了不可小觑的力量。

  起步阶段获“塞外小清华”雅号

  “一五”时期,我国156个重点工业项目有6个布局在内蒙古。可以说,全面发展的内蒙古,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

  1958年7月,清华大学时任校长蒋南翔亲自致函并调度,委派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主任李酉山教授长驻内蒙古,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随后,清华大学又选派出48名优秀教师、40余名毕业生,全力以赴支援内蒙古工学院。这也正是内蒙古工学院曾被誉为“塞外小清华”的缘由。

  远离繁华都市的清华师生,不仅克服了塞外边疆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还将忠诚与热情、青春与智慧全部献给了内蒙古,扛起了为内蒙古培养高级工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李希玉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从清华大学一毕业,就立即来到当时的绥远省高级工业学校。从“一五”时期的机械、铸造、锻压专业,到“七五”时期的热能动力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内蒙古工学院的学科专业体系从来都不辱使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步伐和产业布局高度契合。

  曾有一段时期,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接收的毕业生里内蒙古工学院的学生占了20%;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二○二厂接收的毕业生里内蒙古工学院的学生能占45%;在内蒙古电力行业,有超过半数人员是内蒙古工学院的学子。

  办学层次紧跟国家时代脉搏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能从中找准今天的坐标,也能明确明天的方向,汲取更上一层楼的力量。

  80年代,内蒙古工学院时任院长张晨鼎提出,内蒙古需要建设一所综合性工业大学。他积极倡导“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先进理念,着力推动硕士点建设。在张晨鼎教授的推动下,1984年,内蒙古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力学、铸造、化学工艺等学科开始陆续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3年,内蒙古工学院更名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科建设实现了由单一的工科性学院向多学科大学的历史性转变。2003年,内蒙古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化学工艺、材料加工工程、固体力学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等4个学科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标志着内蒙古工业大学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果:博士点开花结果,硕士点全面覆盖,一流本科建设成效凸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科研领域成绩斐然,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心培育人才  服务社会发展 

  70载风雨兼程,70年薪火相传。从绥远省高级工业学校逐步发展蜕变出来的内蒙古工业大学,为国家、自治区累计培养出了20万余名优秀人才,祖国的大江南北到处都有内蒙古工业大学毕业生务实进取的身影和足迹。一代代内工大师生以“为人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务实”的特点,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他们中有不少人成长为大中型企业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党政优秀领导干部。

  从1951年至今,伴随着国家、自治区的工业发展,绥远省高级工业学校从一穷二白到今天的欣欣向荣,从艰苦探索到蓬勃发展,70年来,内蒙古工业大学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精心培育人才、钻研科学技术、服务社会发展、传承文化文明,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社会进步贡献着教育的力量。

  21世纪以来,围绕自治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人才需求,秉承“博学躬行、尚志明德”的校训,弘扬“唯实尚行”的校风,遵循“立足内蒙古、扎根内蒙古、服务内蒙古”的办学理念,传承杨植霖老校长等先辈的红色基因,大力发展土木、建筑、信息、交通等学科专业。党的十八大以来,紧紧围绕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深入推进学科体系、专业体系、科研体系与产业体系、创新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办学治校之“根”扎得更加深厚,改革创新之“花”开得更加绚烂。建校至今,内蒙古工业大学虽然经过多次更名或隶属关系变化,但工大人扎根祖国北疆的情怀没有变,服务内蒙古建设的理念没有变。

  目前,内蒙古工业大学有呼和浩特市新城、金川、准格尔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3227亩,已建成以工为主,工、理、文、经、法、管、农、艺术相结合,具有博士、硕士、本科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拥有教学单位22个、研究院所5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具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其中自治区“双一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现设有本科专业77个,涉及专业类别37个,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现有本专科学生236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400余人。

  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

  峥嵘70载,风华正当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内蒙古工业大学将继续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服务地方为导向、以队伍建设为基础,朝着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

  在建校70年的庆祝大会上,内蒙古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孙国权、校长姚德率领全体师生庄严承诺:

  “我们将致力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大学。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各项工作最鲜明的主题,贯穿到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以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重点,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我们将致力于建设更具特色的大学。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之路,汲取历史文化养分,不断强化内涵建设,集中优质资源和优势力量,有选择地发展,有重点地投入,有组织地攻关,充分凸显扎根北疆的区域特色、以工为主的学科特色、以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实’为核心的文化特色。”

  “我们将致力于建设更加开放的大学。坚持以开放促建设、促改革、促发展,加强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地方政府的多形式、多层次、宽领域交流与合作,主动服务自治区‘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将致力于建设更有活力的大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服务理念,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地区特点、学校特色的文化体系,打造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保障有力的高品质校园,激发欣欣向荣的大学气象,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校友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我们将致力于建设更有担当的大学。聚焦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办内蒙古工业发展最需要的学科专业,培养干得好、留得下的高素质人才,解决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争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先锋队’、‘科技兴蒙’行动的‘主力军’、新工科建设的‘排头兵’,在‘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彰显内工大人的使命和担当。”

  (本版图文均由内蒙古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内蒙古工业大学~~~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特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传承红色精神 迈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