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内蒙古寸铁不产的历史由此结束。60多年来,包钢为服务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振兴民族地区工业、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5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6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企业”,同时也是全区唯一一家连续9次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的单位。
包钢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的进步史,从上个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支援包钢建设开始,各族儿女心手相连、同舟共济的故事不胜枚举。
1959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文章和《保证重点,支援包钢》的社论。为了新中国的钢铁梦,大量援建人员和建设物资从全国各地涌向包头。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组成的运输队伍,构成包钢建设初期最壮观的场景。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援建包钢的人数达8万人,胡尔宝音就是其中一员。
1957年,胡尔宝音从部队转业来到白云铁矿,操作穿孔机。当时,白云铁矿条件非常艰苦。穿孔时,必须上山取水。胡尔宝音踩着碎石,爬到12米高的 “台阶”上挑水。好几次,他脚下的石头突然塌了,连人带水摔下去……白云鄂博的冬天零下40多度,白天,工人们在户外工作,风打在脸上像刀子一样。晚上,只能在简易工棚里休息。由于工棚是用薄薄一层铁皮搭建起来的,即便围着炉子烤火,也是前胸热、后背冰。
尽管那些年冻伤手、脚、鼻子是常事儿,但胡尔宝音记忆最深刻的却不是异常寒冷的天气,而是一同奋战在“山上” 各民族兄弟给他的温暖。“师傅真是好人啊!”当时的胡尔宝音说不好国家通用语言,更听不懂技术要领,师傅就一遍一遍地讲,在师傅和兄弟们的帮助下,胡尔宝音3个月出了徒。
大山深处的矿坑记录下各族人民共建包钢的历史,熊熊燃烧的炉火见证着各族职工发展包钢的奇迹。包钢没有忘记草原“安达”的深情厚谊,不遗余力推进民族团结工作,不断续写守望相助的故事。
为了保护牧民的利益,包钢矿区职工立下了“三不准一尊重”铁的纪律:车辆不准随意碾压草场,不准随便开辟道路,不准扰乱牧民生产生活秩序,尊重草原牧民的风俗习惯。牧民病了,白云铁矿医院派医生骑着骆驼去诊疗。仅1961至1962年两年间,这家医院就为牧民出诊1000余次,接收住院治疗160人次,免收费用7万多元。
如今,包钢是一个由18个民族的职工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办民族团结座谈会,在更高起点上共商民族团结大计、共谋和谐发展新篇。
民族团结是包钢稳定生产的前提,也是企业的责任与梦想。60多年来,包钢所属分、子公司与多个盟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解决数万人就业问题;坚持优先采购周边地区原燃材料,拉动包头市和全区十多个部门和行业共同发展;北方稀土“驰影”磁共振诊疗车为农牧民免费做检查……包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足迹几乎遍布内蒙古。
近年来,包钢积极融入地方精准扶贫发展大局,帮助贫困地区建设光伏发电集体项目、推进畜种改良项目等,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2018年,包钢乌兰牧骑成立,通过更具表现力的形式展现包钢辉煌成绩的同时,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中华民族一家亲”。
这颗60多年前播下的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祖国北疆长成了参天大树。
包钢累计产钢超2.6亿吨,实现利税830亿元以上,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振兴民族工业、维护国家安全、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三分之二的钢轨来自包钢;在“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钢结构领域,包钢的无缝钢管占据一席之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国内三分之一以上的高铁线路,铺设着包钢钢轨……连同这些一同被载入史册的还有包钢民族团结进步的事迹。
回首过往,踏歌而行。包钢各族职工携手同心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用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谱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