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幸福像“花拉”般绽放

讲述“三千孤儿入内蒙”。
花拉小时候与养父母在蒙古包外合影。(资料图片)
1990年,花拉获得优秀妇女干部荣誉称号。 (资料图片)
花拉(左)教邻居制作蒙古族服饰。
翻看荣誉证书。
穿针引线,这是额吉传给花拉的手艺。
巴彦社区活动室里,居民们一起练习毛笔字。
社区居民一起读书学习。
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孟和(中)与妻子邵慧教儿子识字。
相亲相爱一家人。
  本报记者  孙一帆  李玉琢  来春誉  马建荃  王鹏  摄影报道

  编者按:

  今年9月是内蒙古自治区第38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活动月主题为“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记录内蒙古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记者走进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感受民族团结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已深深融入各民族的血脉。

  花拉,蒙古语花朵之意。

  花拉,是善良温暖呵护的花朵,是草原大爱浇灌的花朵,是民族团结绽放的花朵……

  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巴彦社区,61岁的花拉时常讲起自己的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至今传颂,她就是一个“国家的孩子”。初来北疆的花拉只有几个月大,营养不良,在海拉尔育婴院抚养一年恢复健康后,她遇到了额吉其其格、阿爸乌日白,从此草原成为她的摇篮。在国家与草原父母的关爱下,花拉扎根在了草原,认真工作,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服务和帮助各民族兄弟姐妹,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妇联干部。“感恩父母,感恩草原,感恩党和国家,我要把‘国家的孩子’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花拉说,这既是一场爱的传递,更是一段民族团结的美谈。

  “国,中国的国,我们都是中国人……”距巴彦社区不远的图布新社区,孟和与妻子邵慧正在教2岁的儿子阿木尔识字。邵慧说:“我俩都是基层民警,日常工作就是帮助群众解决各种问题,我们这里多民族聚居,工作中我们会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贴心,让群众满意,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双方父母为了让小两口放心工作,承担起了照顾孩子的责任。孟和说:“我父亲是鄂温克族,母亲是达斡尔族,岳父是汉族,岳母是蒙古族,一家人互相关心,从民族习俗到生活习惯,都彼此尊重,经常一起喝奶茶、听音乐,其乐融融!”

  “一家两家千万家,一个名字大中华,共同的道路复兴路,红红石榴团结花……”走进巴彦社区活动室,欢乐的气氛扑面而来。居民们一起写毛笔字、看书、弹琴、下棋,说说笑笑,格外热闹。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社区里有汉族、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的居民,每到休息日,大家都要欢聚一堂,聊聊家常、休闲娱乐,从相互为邻、相互帮助到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大家谁也离不开谁。

  金秋9月,陈巴尔虎草原依旧鲜花盛开,生机盎然。“国家的孩子”花拉、孟和的快乐一家、热闹的巴彦社区……一个个幸福的“小家”组成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大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影像力
   第06版:校园
   第07版:乌海
   第08版:公益广告
幸福像“花拉”般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