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善孝为先

  重阳节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这一天有登高之风俗,又称“登高节”,亦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称谓。因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孝老的传统美德。

  卧冰求鲤

  □周小丽

  尊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在家庭里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在重阳佳节来临之际,笔者向读者展示了这件清代的文房藏品卧冰求鲤刻铜墨床,进一步诠释孝老敬亲是我国传统美德。

  墨床长15厘米,宽8厘米,高3厘米,为书卷式,两轴卷起。墨床上刻划着一个衣衫单薄、戴着棉帽的男童半坐在河冰上,一只手撑着身体,另一只手靠近嘴边哈气取暖。

  墨床上雕刻的“卧冰求鲤”四个小字交代了这幅图的故事。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王祥失去了父亲的疼爱。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带忙着照顾。冬天,继母朱氏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冻冰,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2条鲤鱼,王祥喜极,捉了鲤鱼回家做给继母吃。王祥的行为被村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他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这个故事被后世奉为孝道经典,元代郭居敬将其列入《二十四孝》中。

  墨床底部有“古月轩”落款,古月轩是解放前北京琉璃厂制铜墨盒厂老字号。墨床又称墨架、墨台,是古代文人专门用来承搁墨锭的小案架,多为木、玉、瓷所制,形状或为床式,或为几案式。存世常见铜墨盒,墨床的存世量不足墨盒的十分之一,故该墨床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塔罐荐寿

  □秦延安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三彩四孝塔式罐便是对敬老文化的最好佐证。

  唐朝诗人解琬在《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中写道:“瑞塔临初地,金舆幸上方。空边有清净,觉处无馨香。雨霁微尘敛,风秋定水凉。兹辰采仙菊,荐寿庆重阳。”登塔祈寿增福是古人在重阳日的习俗,由此便有了三彩四孝塔式罐。该罐高50.5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21厘米,仿舍利塔制作而成,为唐代耀州窑瓷烧制,是俗家孝子在佛教的影响下追念祖先、以示孝心的一种表示。

  该罐由罐盖、罐身、莲瓣、底座四部分组成,各部分均可分开。罐为红胎,施赭、黄、绿色釉,光滑纯净,色彩和谐,制作精美。罐盖为塔形,上浮雕山川,顶作宝珠形。罐为侈口、短颈、鼓腹。罐体下腹有一凸棱,其下浮雕四个兽面,其上一周浮雕山峦、人物、云朵四组。第一组山间二人,左边一男,头戴幞头,盘坐抚琴,对面披风老者倚坐,其间刻“曾子抚琴悦父”故事;第二组一人,依山袖手而立,旁刻“董永卖身葬父”故事;第三组二人,左边一男站立,右边一老妇低首盘坐,旁刻“曾子汲水济母”故事;第四组二人,男立女坐,旁刻“郭巨埋儿奉母”故事。

  三彩四孝塔式罐是唐三彩中的孤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标志着耀州窑唐三彩烧制的高度发达,而且对于研究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老莱娱亲

  □李喜庆

  百善孝为先,尊老敬老我国的传统美德,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讲的就是每个人都应像敬重自己的老人一样敬重所有的老人。这块清代晚期的浅绛彩戏彩娱亲瓷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关心、爱护、尊重老人的优秀品德。

  海棠形瓷板,高25.3厘米,宽21.5厘米,四面圆弧造型,瓷板绘图讲的是《老莱娱亲》的故事。绿树葱茏,小草茵茵,七十多岁的老莱子坐在地上,右手摇着拨浪鼓,左手比划着。他身后是水桶和扁担,一只水桶立着,一只水桶倾斜着。站立一旁的父母面若灿菊,伸出手臂示意老莱子快点起来。瓷板上端有“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诗句和“吴海峰画”落款及红色钤印。吴海峰是清末民国时期瓷器彩绘艺人,擅画人物,多见浅绛彩作品,字画俱佳。

  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他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欢心。老莱子特意养了几只美丽善鸣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经常引逗鸟发出悦耳叫声,父母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叫声真好听。”老莱子见父母高兴,自己也非常开心。老莱子七十多岁时,一天,父母看着儿子花白的头发,叹着气说:“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啦。”老莱子害怕父母担忧,想方设法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做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天,他为父母挑水,不小心跌了一跤,怎么也爬不起来,怕父母伤心,便故意像孩子般啼哭,并在地上打滚。父母以为老莱子逗他们开心,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老莱子的画像现存最早的为东汉晚期山东嘉祥武梁祠石室画像,宋、金时期北方地区的墓室内发现尤多,多表现为老莱子手持拨浪鼓,后也有描绘老莱子挑水摔跤的故事。

  瓷板画是指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特殊的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平面陶瓷工艺。瓷板画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则出现在明代中期。从清朝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兴盛。

  劳而不怨

  □朱卫东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周文王就大力倡导国民敬重老年人,历代周王每年都设宴招待老人,各地方官员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尊老“乡饮酒礼”,以示对长者的尊敬。汉朝时,皇帝要为70岁以上老人赐手杖,以示敬老。唐宋时期,官府要举办专门敬老活动。明清以来,敬老尊老更是盛行,康熙、乾隆等皇帝都曾在皇宫设立“千叟宴”,旨在表示对老人的关怀与尊敬。这只民国时期的粉彩人物笔筒上的瓷画正是敬老传统美德的体现。

  笔筒高14厘米,直径12.2厘米,胎质细腻,色彩艳丽。筒体上,工笔绘就一幅敬老图:一红衣老者端坐树下歇息,花衣顽童从远处奔跑而来,手持一把绿色执壶为老人斟酒。左右两位年轻女子一人捧着糕点,一人端着茶壶随时准备上前侍奉老人。整幅瓷画构图精巧,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笔筒底部有“江西瓷业公司出品”八字二行楷书款,蓝彩书写,笔力雄健。江西瓷业公司成立于光绪28年(1902年),厂址设于景德镇珠山北麓御窑厂内,一方面继承清代皇家官窑的传统神韵,一方面又大胆借鉴欧美机械化制瓷的先进工艺,中西合璧,制作出大量富有新意、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瓷画大多出自文人画家之手,集诗、书、画印于一身,饱含文化底蕴,即使与雍正乾隆时期华贵无双的珐琅彩器相比,也毫不逊色,陶瓷界称之为“中国陶瓷史中仅有的一朵复兴之花”。

  明清时代的陶瓷笔筒,画面多为山水、花鸟和吉祥图案,民国时期的笔筒瓷画注重描绘五光十色的时尚风俗和沸沸扬扬的现实生活场景,展现了时代的新面貌。这一特色从“劳而不怨”笔筒上可见一斑。

  芦衣顺母

  □雷焕

  百善孝为先,从古到今,我国尊老敬老的故事不胜枚举。笔者收藏的这件民国粉彩“芦衣顺母”脉枕,长11.6厘米,宽8.3厘米,高4.5厘米,为民国制瓷名家刘荣盛的作品。

  脉枕是中医把脉时放在病人手腕下的工具,唐代就有,一直延续至晚清。该脉枕上绘有二十四孝之“芦衣顺母”故事。芦衣顺母是《论语·先进篇》中的典故,讲述了春秋时孔子的弟子闵损生母早亡,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闵损,冬天,两个弟弟穿的棉衣里是棉花,闵损的棉衣里是芦花。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服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被继母虐待。父亲要返回家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听了十分感动,依了闵损。继母悔恨万千,从此对待闵损如己出。

  有人做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闵损面对继母的虐待,没有抱怨,更没有报复。相反,在父亲要休逐继母时,首先想到了两个幼小的弟弟,恳求父亲饶恕继母。闵损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品德被世代相传。

  刘荣盛,民国期间的瓷器粉彩绘画艺人,办有瓷器作坊,作品色彩鲜艳,多见于壶、盖缸和瓶等日用器,底部有红印章款、“刘荣盛号”款、也有“文雅轩绘”款。

  埋儿奉母

  □李笙清

  我国古代脍炙人口的二十四孝故事,分别讲述了24个孝养老人的感人事例,是反映儒家孝义文化最通俗易懂的读本。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历代以来,二十四孝的孝文化深入民心,艺术家们以之为素材进行了大量创作。郭巨埋儿画像砖就是其中一件作品,通过人物生动传神的塑造,刻画了郭巨为孝养母亲而舍弃孩子的无奈,以及挖地见金的孝义回报。

  郭巨埋儿画像砖,烧造于南北朝时期,现收藏于襄阳市博物馆。画像砖为长方体,长37.8厘米,宽19厘米,厚6.4厘米。正面砖面四周刻忍冬纹边框,框内主题纹饰为浅浮雕,雕刻的是二十四孝之一的“埋儿奉母”故事场面,以山石、树木和草丛为衬托背景,树木自然弯曲,枝繁叶茂,草丛葱笼葳蕤,生机盎然。人物位于中部位置,右边的郭巨手持铁锹、弯腰、抬腿压锹,动感十足。郭妻怀抱孩子立于左边,天真无邪的孩子望着母亲嬉笑自若,毫不知道即将来临的厄运。郭妻目视孩子,一股依依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慈爱之情跃然砖上。挖土之处,铁锹所至,一只釜露出地面。

  郭巨,晋代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不贪财产,将家产分为两份给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奉养,对母极孝,为乡人称道。后来,郭巨的儿子出生后,生活陷入贫困。郭母极疼爱孙子,经常将儿子供奉的饭菜分给孙子吃,自己饿肚子。奉母至孝的郭巨心疼不已,担心长期这样下去母亲的身体会越来越差,于是和妻子商量,认为儿子可以再有,母亲如果死去则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夫妻二人商定后,瞒着母亲来到郊外,打算挖坑埋掉已经三岁的儿子。他们的孝心感动天地,郭巨挖坑三尺,忽见一釜,里面装满黄金,并有“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文字。挖地见金及文字,郭巨感恩天地,遂抱儿携金归家,孝敬母亲,养育儿子。后人有诗赞美郭巨:“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画像砖是古代一种特殊的建筑和装饰材料,集雕刻、绘画、烧造技艺于一体。此画像砖器形完整,浅浮雕手法精熟,图案精美,色彩雅致,凹凸感强烈。工匠以树木、山石、草丛等自然景物烘托主体画面,通过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刻画,将郭巨孝敬母亲的故事进行了很好的描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文件·广告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兴安
   第07版:出彩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