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群众房产证难办问题,对梳理出的692个遗留项目,通过一窗受理、网上大厅自助办、优化流程等措施,已累计解决576个,涉及住宅面积5万平方米、47万多套;
制定出台了《呼和浩特市乳业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更好地支持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两大全链升级项目加快建设,吸引带动国内外乳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发展,进一步形成乳业集群规模优势;
优化整合全市现有56条政务服务热线,形成“12345”一号对外的“接诉即办”工作格局,办结率保持在95%以上;
大力提升基础教育,新建、续建中小学23所,坚持区市县三级联动、幼小初高同步推动,深入开展名校带弱校等工作,推进联合办学、集团化办学,通过教育联盟推动教育质量提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引进北京、上海等地区专家开展诊疗或远程会诊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医疗服务;
全力打造“审批流程更简、审批效率更高、服务质量更优、企业群众更满意”的政务服务环境,出台便民利企措施9条、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措施15 条,聚焦群众办事高频事项,3535个“即办件”清单在服务平台公布,实现办事企业、群众立等可取;
……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呼和浩特市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围绕民心所向、群众所需,列出“民生清单”,推进为民办实事工程一件件抓好,一项项落实,切实把一张张“民生清单”变成群众受益的“幸福账单”,用实际行动生动回答“为什么出发”的课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积极发挥“头雁效应” 用心倾听社情民意
呼和浩特市委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察民情、访民意是办实事的第一步,呼和浩特市委围绕“五个着力”重点任务和“三个聚焦”目标要求,坚持把“开门纳谏”与“登门纳谏”相结合,通过开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三问”活动,找准查实基层和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敞开大门听意见。充分用好市本级、旗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热线、门户网站、新媒体、信访等线上线下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登门调研找问题。市级领导干部带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通过实地走访、民意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一线、下属单位、服务对象,广泛听取意见、了解民生需求,全市共收集意见建议6697条,查找涵盖贯彻新发展理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等方面问题6169个。
知责思进,高位推动。呼和浩特市委针对收集的意见建议和突出问题,聚焦共性需求和普遍性问题,逐条梳理、逐项研判,研究改进工作的措施和办法,牵头制定市级层面“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共有61个重点民生项目,其中3个为共性任务,其他58个为个性任务。项目清单在呼和浩特市委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市委书记负总责,亲自研究、审定项目清单,其他市级领导同志分工负责,持续推动任务落实、责任落实、进度落实;市级领导同志所在部门发挥牵头作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深入研究部署、认真做好每个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建立工作台账,每半月向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项目落实情况。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统筹调度,每半月调度1次大事记、调度1次进展情况、统计1次相关数据,按照第一巡回指导组指导意见,确定难办、极难办事项10个,努力做到情况明、数据清、成效实。在“头雁效应”的带动下,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入基层调研,以他们的真心、暖心换来群众的舒心、爽心。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重点解决民生需求
“自从拿到房子的钥匙,心情每天都好得不得了。感谢政府帮我们解决了一件大事儿!”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蔚蓝家园居民许女士说。该住宅小区项目于2013年8月开工建设,有28栋住宅楼以及部分商业配套设施,原定2015年底交房,但自2014年以来陷入停工局面,2800余户业主一度面临“入住难”问题。后来,在市住建局与新城区政府督促和多方共同努力下,28栋住宅楼现已全部顺利完工交付,居民陆续入住,产权手续也在办理中。
呼和浩特市积极推进房地产遗留项目办理,创新开展不动产登记周末延时服务、夜市服务,设立不动产受理站,将办证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实现随到随办。建立“绿色通道”,推行不动产登记“十办”便民举措,加快办理不动产首次及转移(分户)登记。围绕群众办证难问题,对梳理出的692个遗留项目,通过一窗受理、网上大厅自助办、优化流程等措施,已累计解决576个,涉及住宅面积5万平方米、47万多套。开通40个不动产驻社区、20个驻税务遗留项目(分户)受理站,采取下班时间夜市办、休息时间加班办、取消预约即来即办的措施,已经办理不动产分户登记23万套,受到群众充分肯定。在环节方面,通过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大幅度优化审批流程,将不动产转移登记业务精简至3个环节;在时间方面,推动“互联网+不动产登记”,鼓励申办人网上办理,有效压缩不动产登记平均时间至2个工作日。2020年,在全区营商环境评估中,呼和浩特市登记财产跻身自治区标杆行列。
同时,呼和浩特市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以赴办好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民生实事。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广告、城中村和城边村、小区物业管理四个综合治理提升行动。成立城中村和城边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专项工作组,对新城区32处、回民区15处、玉泉区27处、赛罕区25处集中开展垃圾清理、边死角卫生清理行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实施333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持续推进“公民同招”“阳光招生”“阳光分班”;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加大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年内新建、续建幼儿园9 所,尽快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大力提升基础教育,新建、续建中小学23所,坚持区市县三级联动、幼小初高同步推动,深入开展名校带弱校等工作,推进联合办学、集团化办学,通过教育联盟推动教育质量提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新建、改造道路64条,打通断头路31条,改造背街小巷39条,新建过街天桥5座,加快推进智慧停车系统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继续围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新建、改扩建100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加强硬件建设,推动软件提升,在市属医院打造25个重点专科、3个重点学科;引进北京、上海等地区专家开展诊疗或远程会诊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医疗服务;全面实施县域综合医改,实行医保总额打包付费制度,形成有序就医新格局。
深化“放管服”改革 提高政务服务质效
“从叫号到办完,整个流程花了不到10分钟。”在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巧报派出所办理户籍业务的郭女士对业务办理效率称赞不已。这是呼和浩特市推出的首家派出所“一站式综合服务区”,辖区群众在这里可以办理身份证、居住证、护照、港澳台通行证以及驾驶证的申领、换证等高频业务,真正将公安行政服务向群众家门口延伸,实现了“以小改变服务大民生”,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辖区群众提供了方便,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加持续。
呼和浩特市不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全力打造“审批流程更简、审批效率更高、服务质量更优、企业群众更满意”的政务服务环境,出台便民利企措施9条、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措施15条,聚焦群众办事高频事项,3535个“即办件”清单在服务平台公布,实现办事企业、群众立等可取。聚焦群众办事高频事项,制定“一网通办”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优化服务流程2400余项,推出“互联网+政务服务”3700余项。优化整合全市现有56条政务服务热线,形成“12345”一号对外的“接诉即办”工作格局,办结率保持在95%以上。截至目前,全市通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汇聚办理业务11.3万件,市本级100个“依申请六类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出生、入学、就业、婚育、退休等审批服务,通过跨部门整合审批环节、简化优化流程变为“一件事”,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办成”,从每个部门“最多跑一次”向“一件事最多跑一次”转变。
除此之外,呼和浩特市提档升级优化服务措施,创新推出新办纳税人综合申请、外来施工企业、税务注销3大类套餐服务,184个事项实现一次办、214个事项实现“非接触办”,896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推出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将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落实企业开办零成本政策,为新开办企业免费提供“大礼包”,内含营业执照副本、5枚印章、税控设备、办事指南以及便民利企政策宣传材料,为每户新开办企业节省1200余元,实现开办承办“零费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集中设立了“事未办成登记处”,是专门为办事群众、企业设立的反映问题的窗口,帮助群众和企业解决“想办却办不成的事”。创新打造为民服务新模式,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代办帮办”工作机制,聚焦基层和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分类打造制定个性化的贴心式政务服务。玉泉区设立了“红色代办服务台”,成立代办工作专班,开设“红色代办”特色专项服务,将服务窗口移至一线,将工作触角延伸到百姓家,提供上门为商户办手续、进行社保认证等多项服务,有效解决群众需求。提供预约上门优质法律便民服务,对于行动不便、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可以通过电话预约或其近亲属现场预约等方式申请公证,由公证员上门进行公证服务、受理事项并即时出证。与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签订《黄河流域五省十市跨省通办合作协议》,推动涉及社保、医疗、公积金、不动产、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等64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不用出远门,家门口一个月挣4000元左右,还能照顾孩子,这日子过得挺知足。”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曙光村村民米云一边打包订单一边和记者说,“自从我们村有了正北方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村里的妇女好多都不出去打工了。”
内蒙古正北方云仓电子商务公司的落户,不仅让曙光村60多名村民实现了就业,也带动了周边农产品的销售。为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今年,金河镇党委创新推进“党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四个+”一体化供产销发展模式,推出镇域党建共同体大联盟,融合创新聚力发展方面的作用。党建联盟覆盖行政村13个,引领带动村民千余人创业就业。通过签订契约、建立服务清单等方式,推动生产经营主体之间、生产经营主体与农民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共享共赢,为乡村振兴跑出了“加速度”。
曙光村的变化是呼和浩特市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缩影。为了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呼和浩特市制定了《呼和浩特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党建引领产业共同体发展的实施方案》,推行“党建引领、组织相加、工作相融、共建共享、发展共赢”的工作机制,把不同地域、行业党组织联合在一起,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各地各单位坚持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全力办事、精准办事,集中解决重点乡镇乡村就业、增收、人居环境改善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打造了呼和浩特市消费帮扶采集中心,将285种扶贫产品列入国家消费扶贫项目,申请公益岗位项目资金1298万元,设置公益岗位2714个,带动脱贫人群增收,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下达各级财政补助资金4.3亿元,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高质量推进户改厕等目标任务,着力培育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推动惠民政策持续向乡村倾斜、便民服务持续向乡村覆盖、利民资源持续向乡村下沉。
持续加强基层治理 防范化解矛盾纠纷
“多亏小杨发现得早。”“是呀,发现得晚就麻烦了。”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街街道三顺店社区的居民为网格员杨文和竖起了大拇指。原来,网格员杨文和近日在日常巡查中发现辖区祥和五区一、二号楼自来水管网损坏,出现漏水现象,第一时间将该情况上报社区,并由社区协同业委会和居民代表及时联系供排水公司,对管网漏点进行了维修,使漏水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据介绍,三顺店社区立足辖区特点,创新组织设置方式,依托“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纵向到底的“小三级”组织架构,成立覆盖辖区8个居民小区的4个网格党支部。整合优势资源,将社区“两委”成员、在册党员、在职党员、社会组织党员、流动党员及威望高、群众基础好的离退休党员全部集结,搭建身边就有党员、有事就找组织、活动能有阵地的全覆盖网格党组织架构,确保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无“温差”,打通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小网格发挥着大作用,社区网格一张网涵盖了环境整治、物业服务、帮困解难等城市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全覆盖、高效率的为居民服务网格体系,撑起了城市基层治理“一片天”。呼和浩特市坚持把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作为推进平安首府建设的重点来抓,顺应群众期盼和需求,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大力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着力建设领域更广、基层更牢、群众更满意的平安社会。大力推动成立“党建联合体+多元治理单位+基层网格”模式的多领域党建引领多元治理共同体85个,联建共建党组织831个,覆盖企业和社会组织131家,引领带动区市县三级2.5万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办好事办实事3600余件。健全完善全市网格组织体系,实现网格设置、人员配备、待遇保障、责任落实、实体运行“五个到位”。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组织对网格治理的领导,明确网格员“六大员”职责和“十项”工作任务,重新调整设置社区网格3311个,全市专职社区网格员达到4000余人。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从每个村(社区)各推选2名专职网格员担任市级专职人民调解员,将人民调解与社区网格有效衔接,有效提升了第一时间发现风险隐患的能力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水平,真正把治理效能转化成为群众的幸福指数。
列出民生清单,落实幸福账单。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61个市级清单项目已经有5个完成,24个取得显著性成效,其余32个也都不同程度取得阶段性进展,需要在年内长期推进。在市委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各级领导班子成员每人主动认领1个办实事项目,并从5月初开始陆续向社会公布,共提出2965个“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已落实完成1512个。出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政策举措212个,开展直接造福于民项目工程728个,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矛盾纠纷事项510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