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雕梁画栋 气象万千

◎本报记者 院秀琴
栗永强正在进行木雕工作。本报记者 院秀琴 摄
四合院廊道。
茶几。
木结构框架。
  从幽静精致的四合院民居,到恢弘万象的宫殿崔嵬,再到庄重严肃的庙宇古刹……几千年来,我国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宫府,创造出独具中国风情的建筑艺术。而作为建筑“脸面”的传统木雕技艺,是依附在建筑实体上的艺术珍品,根据建筑的特点进行加工量材,在漫漫岁月长河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栗氏木雕手工技艺作为内蒙古地区的优秀代表,是我国传统木雕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窗橼垣上的雕刻是技术也是艺术

  以木为纸,刻画一幅浑厚大气的二龙戏珠图,龙头威武,龙尾细长,龙身雄健,孔武有力,大口怒张,指爪锋利,其间衬以火云纹,精美细腻,栩栩如生。沿木曲方圆,镌刻起伏的线条,图样在其中流动跳跃,动势美感十足,圆润饱满间,牢牢地牵连着北方气韵。

  这是一个大雀替,出自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栗氏木雕手工技艺传承人栗永强之手。

  今年45岁的栗永强出生在呼和浩特市土左旗里素村,乾隆年间,祖辈从山西走西口来到内蒙古,他的家族世代从事木雕手艺,他是第八代传承人。栗永强14岁便跟随父亲学习木雕技艺,至今从业已经30多年。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几代人历经岁月激荡,薪火相传,巧手雕琢,匠心传承,栗氏木雕结合立体圆雕、镂雕、浮雕三大类,技法得到了进一步升华,逐渐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将巧夺天工的木雕技艺展现在世人面前。

  栗永强介绍,他们主要运用大小不同的胚刀36把、轻刀36把进行雕刻,由粗到细,由细到微一丝不苟。镂空部分则采用旋钻开孔,以万向钻切割的工艺进行加工制作。

  “刀法就是熟能生巧。”栗永强说,用未开刃的铁斧中心最厚重的地方,敲打刻刀的木柄,将力传递给刀尖,沿着线条凿入,手腕控制和捶打力道的掌握是关键。打、劈、削是雕刻时的三部曲,大刀打出大致形状,更为锋利的刻刀劈开木块之间连接之处,层次分明,形状逐渐显露。再用削的刀法将凹槽部分处理得更加平整笔直。

  刀尖不停变换角度,栗永强雕刻着心中的图案。握刀,五指紧握刀柄,定准位置用力凿刻,这种刀法可以更好地掌握准度。压刀,手指压住刻刀前端,增加雕刻时的精准度。转刀,拇指与食指轻轻搓揉,改变刀头的角度,各种刀法切换运用自如。人刀合一,方出精品。

  毛坯雕刻完成,最后一步是修光,挑选最精细的刀头,不借助任何外力,只用双手雕刻,清除多余的毛刺与刀痕,达到光滑、洁净、完美的目的,同时也是对于木雕作品的艺术加工。在刀尖的雕刻下,二龙戏珠的图样逐渐成型,线条流畅、造型洗练,这一民间传统的图腾,寓意喜庆祥瑞、富贵连绵,北方古建筑的木雕文化与智慧,凝聚于此。

  雕梁画栋处,飞檐斗拱间,这些经过精雕细琢、用心打造,留在门窗檩檐的每一处雕花是技术,更是艺术。

  修复工作是让古建筑重焕生机也是雕刻永恒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素有召城之称,民间有“七大召,八小召,还有七十二个免名召”之说,庙宇古刹林立需要大量的木雕艺人。

  触类旁通,栗永强自己钻研了庙宇古建筑木雕技艺。

  21岁那年,栗永强到大召寺看望发小,恰好遇到大召寺雇佣木工,栗永强毛遂自荐,对方觉得他是个毛头后生,不愿意相信他。“我跟他们说你让我试试,做得好,你就用我,做得不好,我给你赔木料!当时岁数小,有一股傲气,我非得给你做。”栗永强爽朗地笑道。

  对自己木工技艺的笃定,与对于雕刻的执着,他非做不可。几天工夫过去,栗永强做的第一批鼓架子完工了,榫卯之间严丝合缝,雕刻工艺精巧传神,他的作品让在场所有人拍手叫绝。此后,栗永强成为大召寺的“御用”木工,开始了古建筑修复、重建之路。

  1999年大召寺维修、2004年大召寺扩建、2006年席力图召扩建、达茂旗普会寺修建、土默特左旗广化寺(喇嘛洞召)修建……都留下了栗永强的木雕技艺。

  在参与各大寺庙的修复与重建中,栗永强与蒙古、藏、汉等多个民族的木雕艺人交流学习、模仿创新,并与宗教文化相结合,使依附在宗教艺术和民族融合之上的木雕技艺得到了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风格相兼并存的独特的木雕技艺。他的木雕作品往往斗拱悬挑,飞椽出檐,四角起翘,明快轻盈。

  “我最早也没有接触过宗教题材,学徒的时候就是在村里盖全架房。修复古建筑也好,盖房也好,其实结构法都是一样的,作为一个手艺人,不能只会做见过、做过的东西,你没见过的东西,看一眼就会做,只要是木头的,你肯定能做,这才叫手艺人!”栗永强告诉记者。

  除古建筑修复外,旅游景区建设以及传统中式建筑的爱好者,也会慕名前来寻找栗永强,让他“量身定制”。

  2011年,栗永强承接了网红村脑包村几乎全部的木工活儿,里面大大小小的仿古建筑都是栗氏木雕的作品,包括圆形、六角、八角、重檐等30多个凉亭和1个牌楼,前后历时3年之久。“这些完全是按照传统的榫卯结构建造,即使经历风吹日晒,都能保持几百年屹立不倒,如果维护得好,永远不蠹。”栗永强说。

  学习木雕技艺是传承工匠精神也是延续传统文化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武川县文化馆非遗中心工作的胡国栋见到了栗永强的木雕作品,胡国栋对他精湛的技艺大为赞赏,并建议他申报非遗项目。“栗永强的技术很全面,浮雕、镂空等他都会,他做出来的东西让人分不清是古代人做的还是现代人做的。在申报过程中,专家、学者们也都认为栗氏木雕有极高的艺术成就,看到他的作品,大家都挺震惊的。”

  2020年,栗氏木雕手工技艺获批成为呼和浩特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目前,栗永强和弟弟栗林强一直在从事木雕工作,遇到难题还会向他们的父亲粟财旺请教。因栗氏木雕精湛的技艺和扎实的功底,不少年轻人拜在栗永强门下学习,希望日后能从事古建筑木雕工作,如今他的团队已经发展到20余人。

  今年47岁的杜俊飞跟随栗永强学习木雕技艺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最初因为兴趣爱好开始学习,而今更笃凌云志:“今后要一心一意把这门传统工艺继续发扬下去。”

  在记者采访时,栗永强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讨思浩村的工作室正在进行改建,五六位手艺人正在现场忙碌着。栗永强告诉记者:“我正在申请成立栗氏古建筑木雕非遗传习基地,现在这个位置正好离敕勒川草原非常近,景色也很美,以后游客、学生,以及对古建筑木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来这里参观、学习,让更多人看到我们中国传统建筑以及木雕技艺的魅力。”

  在这里,大到雕花的红木门,小到一副镂空的雀替,都是手艺人们精雕细琢的匠心之作。

  精雕细琢,是手艺人对至臻完美的不懈追求,也是一项技艺流传至今的不竭动力。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5版:论道
   第06版:首府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雕梁画栋 气象万千
让传统技艺 在创新中传承
舞剧《大河之源》:对生命共同体的诗意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