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当铺路之石 坚守教育初心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应该是新时代教师的初心,也是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渊博学识、有仁爱之心,能够情系教育,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直接影响到未来一代的成长质量。唯有坚守初心,甘于奉献、乐于奉献,才能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再出发再推进再深化,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初衷。

  奉献精神是时代的要求

  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时刻上演着关于教师奉献的美丽篇章。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诚关爱式奉献,到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不求回报式奉献,教育始终把奉献与责任归为一体。

  在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的当下,教育不仅要顺应时代发展,更要保持教书育人的奉献初心,才能够真正赋予下一代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奉献就是要有吃苦的品格,有甘为人梯的精神,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奉献不能停留在语言上,而应该体现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要求教师既能在本职岗位上默默付出、勤勉敬业、潜心干事、专心做事,还要有开拓进取的精气神,直面教育改革,投身改革事业,为教育发展贡献自身力量,以爱与责任为魂,真诚奉献。

  用奉献诠释责任与担当

  责任担当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精神品质。我们党走过了百年峥嵘岁月,建党伊始就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风雨兼程、艰苦奋斗,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就。

  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能不断取得胜利,不断走向复兴。只有国家越来越强大,中国人民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中华民族才能走向复兴。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为党的伟大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即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加深思想政治学习,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在学生的心中种下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信仰的种子,为国家之未来、民族之复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人才。

  作为教师,必须有担当精神,把任劳任怨当作职业信条,忠于事业,热爱岗位。作为授业解惑的教师,要做到把奉献当作责任和担当,就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俱进。教师只有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知识涵养,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将最前沿的知识以最合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要做到把奉献当作责任和担当,还要强化责任意识,本着对教育事业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提升责任心、使命感和参与感。教师要在工作中严谨务实、注重细节、狠抓落实,时刻不懈怠、课堂讲精细、练习重效率,授课过程有理论也有实践,成为一名肯学习、爱学习,始终保持进步的教育工作者。

  用高尚品格照亮下一代

  人格是个人的道德品质,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身拥有高尚的人格,才能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人格品质感染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但仅有“蜡烛精神”燃烧自己还不够,还要负担起照亮下一代的责任,而这不仅是责任,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教育也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只有弘扬教师的奉献精神,把奉献当作责任,带动教师群体投身奉献服务之中,才能凝聚起追梦圆梦的巨大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为党和国家事业育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师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教师有信仰,就如同发光的灯塔一样,能够指引孩子向上向善向前,争当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反之,如果教师失去信仰,自身不发光、不带电,不仅难以导人向善,甚至会把好经念歪、把好人带坏,误了孩子一生。教师只有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才能在学生心中点亮理想信念的明灯。

  “要立业,先树人。”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师的使命。我们要教育学生立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师首先就要在“德”上严格要求自己。教师要多积尺寸之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教师要有“爱”,爱这份事业,爱我们的学生。教育首先应该是温暖的事业,要充满情感和爱,教师必须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师要担负起为国家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以满腔热情投身到教育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教师应运用自身优秀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专业学识,“春雨润万物”式地把学生培育滋养成为有学识、有理想、有作为、有担当和有魄力的“五有”人才,培育滋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型实干型人才,这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

  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塑造人的灵魂,教师责任重大,因此要有敬畏之心,坚守三尺讲台,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出源源不断的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广大教师必须对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充满自信,对民族文化有深刻的认同和热爱。只有教师先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将这份自信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广大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激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能教书、教好书,为党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执笔人:许霞、梁岚,内蒙古工业大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
   第05版:学习论理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出彩
   第08版:科技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这个党建起来就是为了老百姓
甘当铺路之石 坚守教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