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7日,赣南瑞金,谢家祠堂。
一批来自五湖四海、风华正茂的人们,健步走进庄严的会场,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红色政权首次以国家形态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当夜,数万群众提灯游行、燃放焰火欢庆。
中国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政权呱呱坠地。
人民共和国,根脉从这里来。
“埃政府”,政权的本色是为人民
瑞金叶坪,“一苏大”旧址。
阳光为旧址披上淡淡的金色,有着400余年历史的谢家祠堂静静矗立,一批批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瞻仰先辈事迹、聆听建政传奇。
1931年11月,谢家祠堂被布置成庄严的会堂,劳苦大众和红军代表步入其中,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与谢家祠堂一河之隔的洋溪村,年过九旬的钟香娣说,苏区百姓亲切地把苏维埃政府称为“埃政府”。在当地方言中,“埃”就是“我”的意思,“埃政府”意为“我们的政府”。
昔日的家族祠堂成为人民殿堂。
中央苏区史专家、江西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一级调研员胡日旺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
“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揭示——人民,是这个红色政权真正的主人。
让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之奋斗的目标。90年后,走进谢家祠堂,人们依然能直观感受到这一政权的人民本色。
劳动人民委员部、土地人民委员部、教育人民委员部……在500余平方米的祠堂内,一个个冠以“人民”称号的“部委”,分处在木板隔成的小间内。
“人民地位之高亘古未有。”“一苏大”旧址讲解员邓张珊对游客说。
人民的江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政府”的名和实,从此一脉相承。
人民民主,在这里播下种子
凌晨四点,陈隆梅就起床了,骑着环卫车上街开始一天的清扫。
她是江西赣州一家环卫公司清扫班班长,也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两会期间,她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一起,走进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
瑞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源地,人民从这里开始登上国家议政殿堂。
90年前,各地610名代表齐聚瑞金,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这个新生红色政权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从1931年11月到1934年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三次民主选举,许多地方参加选举的人占选民总人数的80%以上。
千百年来,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从未发生这样的变化。
从工农兵代表大会到人民代表大会、从“人民民主”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参天大树。
人民民主,既实现于登上国家议政殿堂参政议政,也体现为深入基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距叶坪“一苏大”旧址不远处,叶坪镇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分外热闹。
“村里遭遇旱情,希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圩日期间,摊点、车辆乱摆乱停,影响出行安全。”……每月7日,是叶坪镇人大代表选民接待日。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镇人大代表沈建华耐心倾听、仔细记录,努力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应。
从乡村民情,到国家大政,都体现着人民民主。
为民谋福,见证不变的初心使命
一边是土木结构的革命旧址,很多陈设依然保留着当年模样;一边是一排排靓丽的两三层小楼,与桂花树、樟树等相互掩映……
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和叶坪新村相距几百米,时间跨越90年。
“当年,我爷爷在那里生活了一辈子,如今我们住上三层半小楼,变化太大了!”望着不远处的旧址群,叶坪新村60多岁的村民谢佰林感叹。
旧址新村,映照初心。
90年前,在叶坪“一苏大”旧址,刚刚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宪法大纲中明确“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开始了治国安民的伟大预演。
打土豪分田地,成立耕田队、犁牛站、消费合作社,实行免费教育,开展卫生防疫运动……一系列改善民生之举,让苏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苏区群众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
革命为民,发展为民。
瑞金沙洲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部交通管理局旧址,一份《中央政府修路计划》所附的干路图上,以瑞金为中心的22条干路向四周延伸。
赣南,曾是偏远的代名词。
今天,一张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在这里铺开: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客车、组组通水泥路,京九、昌赣、兴泉、赣深等铁路和高铁交会贯通,机场开通国际航线,老区正成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前沿。
继往开来,奋斗不止。
改造危旧土坯房、升级农村电网、启动安全饮水工程、发展特色产业……如今,随着若干意见的实施和脱贫攻坚的开展,赣南山乡迎来巨变。
兴国县马良村,李吉元家三层新楼中,电视、冰箱、洗衣机等一应俱全。
他的爷爷李昌英是毛泽东同志在《兴国调查》中访谈的八位农民之一,当时年景好时家里能收十七石谷,但每年要吃四十石谷,不够的只能靠番薯补充,除逢年过节外吃不上肉。
如今,李昌英的后人吃穿不愁,还种了油茶、脐橙,养了鸡、牛,过上了小康生活。
赣南人民不会忘记,2012年4月,由42个国家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分成14个小组深入包括赣南18个县(市、区)在内的原中央苏区县,走村入户、察访民情,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把脉开方”。
两个月后,《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人民的期盼化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老区群众长期面临的住房难、喝水难、行路难等问题迎刃而解。
在赣南,11个贫困县和114.3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摆脱绝对贫困。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赣州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廖丽萍说,当地已启动新一轮驻村帮扶,1718支驻村工作队、5026名工作队员全部到岗,将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民心所向 江山永固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一幅苏维埃区域地图引人驻足。
纪念馆馆长杨丽珊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先后管辖13块根据地,版图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在国民党的一次次“围剿”中,有的根据地一度失守。但他们不知道,民心,才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的“根据地”。
瑞金向西百里外,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有一幅特殊的“草鞋地图”:80双草鞋挂在一排竹子上,拼成一幅中国地图的形状。
草鞋,印刻着苏区干部的作风。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在赣南,一首《苏区干部好作风》传唱至今,苏区干部形象深入人心。
草鞋,承载着军民鱼水深情。
当年赣南参加各种支前组织的共有60多万人,长征出发前苏区妇女夜以继日赶制出20万双草鞋,送给红军战士。
草鞋,见证着义无反顾的牺牲。
丈夫长征后,赣南军嫂陈发姑苦等75年,每年为丈夫打一双草鞋。当年,赣南240万人中有33万余人参加红军,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以上赣南籍战士倒下。很多人和陈发姑一样苦等一生,只等来一张写有“北上无音讯”的烈士证明。
在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看来,“草鞋地图”上的一双双草鞋,犹如一颗颗民心,汇聚成新中国。
任岁月流转,初心终不改,民心恒如一。
兴国县埠头乡,远远就看到那块石头上醒目的红色大字——“铭恩新村”。
几年前,埠头乡危旧土坯房改造安置点建成,乡亲们聚在一起为新村取名。大伙七嘴八舌、莫衷一是,直到有人提议叫“铭恩新村”,寓意世世代代记住党的恩情,所有人一致赞成。
今日赣南发展日新月异,但人民对党的感情却历久弥坚,永跟党走的故事仍在延续。
瑞金华屋,后山又多了几株新苗。
苏区时期,17位华氏子弟参加红军,出发前到后山每人栽下一棵松树,约定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然而,战争年代的离别,往往就是永别。如今,华屋青年参军前依然会在后山栽下一棵松树,17棵青松旁先后增加了26棵新松。
众心向党,汇聚起磅礴的人民伟力。
今年,瑞金市壬田镇凤岗村年近九旬的廖秀英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这个老人靠自己做咸鸭蛋的传统手艺,推出爆款扶贫产品“廖奶奶”咸鸭蛋,年销售收入达480万元,带动90多户贫困户脱贫。她说:“党和政府帮我们脱贫,我年纪虽大,但有一分力出一分力。”
不管是烽火硝烟的革命年代,还是为更加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新时代,亿万人的力量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人民的江山靠人民,人民的江山为人民。(新华社南昌11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