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张舒君
“11月9号这一天,我的微信朋友圈火了。我晒出一段志愿者在清扫积雪的现场视频,一群忙碌的‘红马甲’,在白色的世界里描绘出最温暖的文明底色。”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宣传委员张晶说。
张晶口中的“红马甲”,就是察右前旗平地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志愿者服务队伍。
平地泉镇地处察右前旗中部,是京包线上一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小镇。近几年来,随着乌兰察布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平地泉成了集宁的城郊结合部。辖区内共有各类商铺、企业1361家。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使该镇人员组成较为复杂,流动人口约6000余人,占到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随之而来的是城镇原有工作局面被打破,基层治理难度加大。
如何破题基层治理?该镇迎难而上,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把“红马甲志愿服务”贯穿于基层治理、发展全过程,使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一处住房、一条公路、一间公厕
“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平地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有三本台账: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项目清单。这三本台账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工作串联起来,群众提出需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接受清单并划分资源,最后把服务落实到家。
该所自2020年6月成立以来,由镇党委书记贾志刚挂帅担任所长,“一盘棋”谋划、“一张网”布局,突出党建引领、文明实践融合推进,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文明实践所吸纳村镇干部、辖区内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473人,组建8支镇级志愿者服务队伍,19支村、社区级志愿者服务队伍,这些志愿者服务队发挥各自特长,努力让党的声音落入寻常百姓家,更是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
翻开台账,一条条详细的记录中,不再拘泥于帮办代办、打扫家、清理卫生等这些简单的社会服务,而是向外延伸开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工作,同时,需求清单更是把信访工作也纳入进来。
“从东到西没有一间厕所!”“修马路,拆迁户安置在哪里?”这些曾经困扰该镇平二村村民的难题,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重点实事项目的不断推进,如今,不仅得到了解决,更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
平二村位于平地泉镇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地段,常住人口1293人,居住比较密集。村民们口中的马路,其实是一条穿村而过的乡村小土路,2017年被察右前旗政府规划为棚户区改造、拓宽道路项目之一,然而因拆迁问题一直不能施工,成了历史遗留问题,今年却顺利启动了。
2021年4月,平二村村委会将公厕问题纳入重点实事项目需求清单,在实地调研、听取村民群众反馈意见后,公厕改造事宜逐步提到日程上来。
看着今年10月刚刚完工的四车道柏油马路,平二村村委会支部书记乔彩霞满心欢喜地说:“你们看!这就是在原来那条小土路基础上修建的柏油路,直通208国道。而且现在村东边已经建好一间公厕,马上就能投入使用了,我们村还要再修建两间公厕,影响村民的两件大事终于有了结果!”
“改造公共厕所看似是一件小事,实则是关乎民生,解民忧的一件大事。”在村委会工作8年的乔彩霞深切感受到,“把村民服务好,村民也会支持各项工作,比如说今年的拆迁,100余户旧房、危房如期拆完。”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现居住在察右前旗万福豪庭小区的吕存德老人,因为舍不得老房子和邻居,不愿搬迁,平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志愿者知道后,去老人家里协调十余次,最终为老人选择了满意的楼房,顺利搬迁。
凭借这样的服务,老百姓的心跟政府贴得更近,许多“疑难杂症”迎刃而解。据悉,平地泉镇2021年完成了3条历年遗留道路征地拆迁任务,共征地128.5亩。
志愿服务“你来点单我来接”
“新时代文明实践+”整合资源常态化服务
“红马甲”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醒目标志。
如今,走进平地泉镇,处处有“红马甲”的身影:蔬菜种植大村南村,大棚里经常有技术员志愿者耐心地上门指导;苏集村的“红马甲”则分成小分队,有的给村民免费理发,有的帮助打扫卫生,还有的定期来到五保户家里,为他们蒸馒头……
秉持着“哪里需要去哪里”的志愿服务精神,志愿者们通过入户、座谈会、信访等多种渠道获得群众需求,从而进一步精准对接服务。
依铁路而居的苏集村,曾有“铁道上的游击村”之称,民风彪悍,人口老龄化严重,一些政策在推行时总是重重受阻。然而,短短几年,如今的苏集村已经发生了蝶变,村子干净整洁,邻里和睦,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加强。
苏集村的改变,背后是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军和文明实践站的用情用心。“给这个给那个,不如给村民们一颗热乎乎的心。村干部要说在话上,落在纸上,办在事上。为了重塑我村形象,2018年我们村的目标就是提高人文素质。根据本村实际,确定了三送三问一帮一带活动方案,每个月的15号是志愿活动日。”杨小军的话虽说简短,但实事却不少。
无独有偶。平一村村支书刘涛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需求清单中,不少村民反映,周边缺乏运动场地和设施,无法满足日常健身需求。因此,村里决定整合资源,把文化书屋和文娱活动室重新整顿向村民开放。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并非要另起炉灶,而是要整合盘活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把原有的资源用好用足。”平地泉镇党委书记贾志刚说。
除了整合阵地资源,平地泉镇还整合了农村现有驻村人员队伍、大学生、志愿者,以乡村振兴工作队为主体,组成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队伍。
如今的“红马甲”成了平地泉镇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村民都说,“看见‘红马甲’,就知道党员、干部为我们做好事来了。”68岁的赵佃金更是感慨万分:“我岁数大了,儿女不在身边,低保要用手机每月核验一次,我用的是老年机核验不成,这些志愿者随叫随到,帮我核验。”
建便民市场、组织就业培训
“新时代文明实践+”研判解决暖人暖心
大雪过后,平地泉镇中心街道又是车水马龙。
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现象不见了,机动车、非机动车的道路畅通了,道路环境也变得干净整洁了……近日,住在平地泉镇世纪馨苑一带的居民发现平地泉镇市场周边大变样。
变样的秘密源于该镇建立了一个约5000平方米的便民市场,夜幕降临,市场内50余家小商贩井然有序地站在各自的经营点上做着生意。
“以前各种车辆停满路边,环境脏乱差,整治后变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这件实事,我们很满意。”王日飞的流动水果摊开了5年,他对这里的变化赞不绝口。
“现在道路整洁畅通、车辆停放有序,来这里买菜购物特别舒心,我要给政府点个赞。”经常到街边买菜的市民张霞感受真切。
“我们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接到了市民的投诉,于是开会进行研判,决定规范市场。投入30万元铺了地砖,还雇了专门的清洁工,现在市场告别了‘脏乱差堵’,市场周边环境焕然一新,经营户、居民纷纷回流,近期新增了10多户经营户,市场每天人流量达到800多人次。”贾志刚颇感欣慰。
如何实现冬闲人不闲?如何让村民就近打工?近年来,平地泉镇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就业难题迎刃而解。
南村蔬菜交易市场作为察右前旗蔬菜最大的集散地,10月末进入淡季后,农民废弃的玉米皮到处都是。南村党总支纪检委员张效玲经过一番思索后,决定把玉米皮“变废为宝”。她引进草编项目,组织农民利用废弃的玉米皮,编织成既环保又精美的手工艺品,让冬闲的农民有了挣钱的路子。
“草编时间灵活,能接孩子、能做饭,家里零活儿一点也没耽搁。以前一到冬天村民们总是唠闲嗑,现在人人都想学技术。”村民宋建珍告诉记者。
农民变工人,在家门口就业,在平地泉不再是新鲜事。因为在该镇辖区内,有大大小小商铺、企业上千家。
在内蒙古塞因苏乳品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内,陈卫龙像往常一样和客户确认着订单,这个年轻的小伙现在一个月工资就有6000元。
提及工作和收入,他腼腆地说:“我还要感谢咱们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今年年初,我和老婆在平地泉镇安了家,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我向他们进行了求助,结果给我找到了这么好的一份工作,非常感谢他们。”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据悉,平地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两年来,多种渠道征集民意,共征集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意见400余条。针对问题意见,党委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判,整合形成118条,已完成117条;通过12345热线收集群众反映事项176件,办结率99%,群众满意率97.78%。
贾志刚信心满满地说:“现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推进,凝聚了人心,工作比以前好干多了,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各项工作,实现了人人皆可受益、人人皆可服务的目标,政府公信力也在一件件小事、实事中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