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公园和乡下的街头,经常可以听到一种熟悉的、令人怦然心动的旋律,高亢,清亮,它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
晋剧扎根于泥土,朴素如土豆。在我曾经生活的乡下,找几根木头,搭几块木板,就是一个简易的舞台。开戏时,十里八乡的买卖人、庄稼人如同赶集般聚来。那是信息时代难以体会的耳朵和眼睛的“盛宴”。在70后和60后的精神世界中,甚至更年长者的精神世界中,晋剧是我们和他们那个时代的“多媒体世界”和“精神坐标”,也是我们和他们在物质和文化双重匮乏时代的“文化共同体”。
但在90后和00后的二次元精神世界里,晋剧似乎离他们很遥远,更像一个“文化恐龙”。我们必须承认,在一个物质丰富和娱乐生活更多元、获得信息更便捷的互联网时代,作为“非遗”的晋剧面临衰退的危机。当然,这不仅仅是在青少年群体中面临的传承危机,即使在中老年市场,依然需要重新“洗牌”,以赢得新的生命力。
晋剧的主体受众应该是中老年群体,它的受众重点区域应是我区中西部农村。改革开放40年后物质生活迅速富裕的农民,急需与此相匹配的文化生活改变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不但需要像乌兰牧骑那样的流动性文化专业团队送来的“文化午餐”,而且需要土生土长的“非遗”文化能人、基层群众文艺团体为他们提供持续的“文化早餐”。当然,要让类似的“非遗”文化在农村中老年市场中持续“涨粉”,甚至在城市中老年市场中持续“涨粉”,需要依靠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基本支出,也需要相配套的公共服务基本机制的保障以及各类公益组织的参与。
同时,我们亦希望,晋剧能依托互联网平台,在青少年群体中“涨粉”。比如通过加入流行歌曲、舞蹈、网络文化元素,使内容更好地体现时代特色等手段,通过改变剧本的形式和内容的探索,充分适应年轻群体的需求。
当然,这也包括中老年群体对晋剧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