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鼓足干“劲”奋力书写“赶考”路上新答卷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兴安力量
2020年 兴安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342元 比2015年末增加7112元 年均增速8.4%
  【思想引领】

  兴安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深入落实“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运用生态技术将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生态产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入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经验、创新路径和发展模式,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兴安盟模式”,奋力率先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近年来,全盟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传承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人民生活幸福的大好局面。

  2020年底,全盟国家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855元增加到10658元。

  今年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兴安盟各地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营商环境】

  这里政策叠加,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众多“国”字号政策和盟委、行署促进招商引资、支持创新创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里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气象局等部委和北京市海淀区、东城区、丰台区、房山区等地区的对口包联地区,助推乡村振兴。

  这里重商亲商,持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确保投资者和企业家能够更加便捷、高效、舒心地投资创业。

  兴安盟正着力打造物联网+智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以顶级科研团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全程监控与可追溯制度。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等先进技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土壤分析、虫情预警、气象监测等全方位服务,为农业生产全过程保驾护航 。

  兴安盟正在探索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搭建“村、社、企”共建平台,形成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产加销于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农业产品多元化、种植管理规模化、产品销售便捷化。

  目前,兴安盟正加快“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加快“改善人居”向“生态宜居”转变;加快“移风易俗”向“文化振兴”转变;加快“扶贫尖兵”向“人才振兴”转变;加快“夯实基础”向“组织振兴”转变;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

  近年来,盟委、行署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推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推进厕所革命,以群众意愿和实际需求作为标准,深入开展问题户厕摸排整改,全面提升改厕工作成效,全盟完成问题户厕整改10431座,整改完成率达到90.55%。扎实推进垃圾分类,以突泉县为试点,探索推广“分区而治、分类处理、鼓励参与”的垃圾分类治理模式,引导全盟农村牧区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全面推行“门前四包”管理制度,实施环境治理专项行动,全盟850个行政嘎查村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标准。

  站在新的起点上,兴安盟建立并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大力推动扶贫产业提档升级,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在新起点上续写新的奇迹。

  兴安盟将产业发展作为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举措,以“兴安盟大米”品牌建设为引领的稻米产业,已成为全盟农牧业领军产业,“兴安盟大米”品牌估值超过180亿元。以精深加工为核心的玉米产业,已基本完成全产业链架构布局,专用优质玉米年供应量稳定在90亿斤以上。以扩群增量为重点的肉牛产业,肉牛年存栏稳定在100万头以上,“兴安盟牛肉”获得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方向。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样板区建设过程中,兴安盟实施绿色产业提质、美丽乡村建设、人才队伍培育、乡风文明提升、善治乡村推进等工程,加快“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加快“改善人居”向“生态宜居”转变,加快“移风易俗”向“文化振兴”转变,加快“扶贫尖兵”向“人才振兴”转变,加快“夯实基础”向“组织振兴”转变,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

  【兴安答卷】

  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创记录达到127亿斤,畜牧业生产“七连稳”,牲畜存栏量稳定在1200万头只以上,“两米”“两牛”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兴安盟大米、小米、牛肉、羊肉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兴安盟大米”获得“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等多项桂冠。

  几年来,全盟开工建设农村公路4000公里,打通16个不通油路撤并村的水泥路,改造境内危桥和新建桥梁99座。全区投资规模第一大水利项目引绰济辽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全国第一座以乌兰牧骑命名的综合性文艺场馆建成使用,全区第一个以盟市为单位实现电子商务全覆盖,全区第一条跨省区快速铁路—乌兰浩特至白城快速铁路建成通车,全区第一条PPP模式铺设的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路全线贯通,进一步打通了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增收的“康庄大道”。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增速全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1万元。

  【融合发展】

  打造“农旅融合”水稻休闲基地,发展稻田农业新业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发展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同步建设。实施了“佳稻里”民俗村建设工程,打造了巨幅稻画、千亩花海、稻梦星空等融合景观,建成集休闲养生、观光采摘、农耕体验、生态种养于一体的农业公园,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

  打造集水稻田园风光、特色旱田种植、农耕文化、特色养殖、康养休闲、设施农业科学搭配组合的康养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在保护建设绿水青山中实现了宜居宜业、富裕富足。

  按照山水园林、文化旅游、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定位,融合红色文化、蒙元文化、稻田文化和特色乡村文化,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区。 

  依托归流河、洮儿河建设水稻田园风光带和循环农业发展区、康养休闲农业区、特色产业农业区、农产品精细加工区。建设乌兰浩特市70万亩稻海旅游观光带、义勒力特农旅融合示范区、三合乌兰哈达朝鲜族民俗文化体验示范区、葛根庙庙园一体示范区 。

  “水稻插秧节”“稻田捕鱼节”“农民丰收节”等农旅节庆活动激情燃动,让八方来客倾心体会悠悠农耕情,农区变成了景区,田园变成了公园。

  【奋斗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兴安盟正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兴安盟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生态高效农牧业,推动兴安盟谱写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兴安盟各地巩固自身产业优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让农民成为致富增收的主体,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兴安盟各族干部群众赓续革命先辈们的精神血脉,将红色信念化作奋发进取的力量源泉,正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兴安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兴安力量
兴安盟~~~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要闻·广告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特刊
   第07版:专题
   第08版:锡林郭勒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特刊
   第11版:出彩
   第12版:收藏
鼓足干“劲”奋力书写“赶考”路上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