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潇白发映金罍】
□李笙清
藏品:凤纹方罍[léi]。
年代:商代。
质地:青铜。
规格:高38.5厘米,口径16.2×14.7厘米,底径17×16.5厘米。
特点:凤纹方罍通体青绿,有锈迹;长方圆体,侈口,短直颈,圆肩,鼓腹,下腹内收,方圈足微向外撇。四面转角及每面的中轴线处分布了8条扉棱,沿中轴的四条扉棱处装饰有兽首和兽首形耳、鋬。在颈部、肩部、腹部和圈足四个部分分别装饰了5组动物纹饰。器身四面正中及转角处均饰有凸起的扉棱,上铸阴纹凹槽。肩部正中饰兽面纹,肩部两侧有兽首衔环。通体以云雷纹衬地,颈、肩、腹及圈足分别饰5组凤鸟纹和焦叶纹,刻画细腻,层次分明,精美华丽。
渊源:罍是中国古代体积较大的器具,用作盛酒器或祭祀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其形制上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方形罍则只出现在商代晚期。凤鸟纹出现在商代青铜器上,是因为商族以鸟为图腾,青铜罍是商人重要的礼器,从远古时期开始,图腾作为氏族的标志,在重要的器物上均有大量反映。
在我国古代,古人以祭祀为吉礼,故称青铜铸造的祭器为“吉金”,罍便有了“金罍”之称,但这种称谓多用作酒器。唐初经学家孔颖达疏引《毛诗》云:“金罍,酒器也,诸臣之所酢。”宋代苏洵诗句“晚岁登门最不才,潇潇白发映金罍”。酒是古人最虔诚的一种表达性信物,在我国古代也用作祭祀的重要祭品,作为盛酒器,凤纹方罍亦是商代晚期“非王侯不可用”的祭祀青铜礼器。
这件凤纹方罍1966年出土于武汉市蔡甸区永安乡竹林嘴,后辗转于民间,几经周折,于1985年入藏武汉博物馆,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为武汉博物馆镇馆之宝。
点评:罍体横宽而纵狭,是典型的商代长方体造型青铜方罍,遗憾的是上盖缺失。器形端整肃穆,古朴雄浑,轮廓分明,纹饰集高、浅浮雕与线刻工艺于一身,造型与纹饰契合完美,体现了商代王权的神圣,其高超卓绝的铸造技术,展示了中国青铜器鼎盛时期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商代青铜方罍流行时间极短,数量稀少,能保存至今极其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藏所:武汉博物馆。
【战国鄂君启金节】
□周小丽
藏品:鄂君启金节。
年代:战国。
质地:青铜。
规格:车节长29.6厘米,宽7.1厘米,厚0.6厘米;舟节长31厘米,宽7.1厘米,厚0.7厘米。
特点: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鄂君启金节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商品贸易免税通行证。
渊源:在古代,最早出现证明身份的节就是用竹子为原材料制作的。战国时期,国君直接颁发的是金节,国君以下司关司市颁发的贸易凭证是竹节。在《周礼·地官·掌节》中,对“节”就有明确的记载:“凡通达天下者,必有节传辅之,无节几则不达。”
这些金节于1957年在安徽寿县邱家花园出土,当时发现车节3枚,舟节1枚,1960年又在原地发现舟节1枚。3枚车节形式和铭文均相同,2枚舟节形式和铭文均相同。其中1枚车节和1枚舟节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剩下的收藏于安徽博物院成为镇馆之宝。舟节9列18行,共有铭文164字,车节9列16行,共计铭文148字。专家根据铭文确定,这些金节是战国时期的楚怀王在公元前323年颁发给鄂君启的“免税通关凭证”,“鄂”为地名,“启”是鄂君之名。鄂君启,字子皙,是战国时期楚怀王之子。舟节规定:鄂君使用船只的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水路的范围涉及今汉水、长江、湘江、资水、沅水、澧水等。车节规定的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凭此节通过各处关卡可以免税,否则必须征税。就是这300多字的铭文,详细描绘了2000多年前的楚国社会发展面貌。
点评:历经了2000多年的鄂君启金节散发着迷人而古朴的光芒。它的出土,填补了中国考古界对于“节”这类实物保存的空白,是极为珍贵的青铜瑰宝。
藏所:安徽博物院。
【倒流壶转乾坤水】
□雷焕
藏品: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年代:唐代。
质地:青瓷。
规格:高18.3厘米, 腹径14.3厘米,腹深12厘米,底径7.5厘米。
特点: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最大的特点是把液体从壶底注入,从壶嘴正常倒出,这是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原理。壶通体施以橄榄青色釉,釉下刻有装饰效果强烈的刻花图案。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狮子,母狮张口为流(出水的壶嘴),母狮子的神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
渊源:此壶于1968年在陕西省彬县由一农民发现,随后被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为镇馆之宝之一。它集“三王”(鸟之王凤凰、兽之王狮子、花之王牡丹)的灵气、霸气、美艳于一身,“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实乃耀州窑瓷器出类拔萃的珍品。集经典、精美于一身,深剔技法更加突出纹饰的立体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创烧于唐代的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开始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则以青瓷为主,北宋为鼎盛期,为宋代六大窑系,元明时期日渐衰落。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属同官管辖,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宋代陶毂《清异录》、陆游《老学庵笔记》、周辉《清波杂志》、叶寘《坦斋笔衡》等文献中均有关于耀州窑的记述,特别是王存《元丰九域志》以及宋史中,还有“耀州贡瓷”的记载。民国《同官县志》记载:“同官黄堡镇瓷器,精巧绝伦,惜自金元兵乱之后,镇地陶场均毁于火,遂而失传……继起者为立地、上店、陈炉各镇。而立地、上店今已不陶,所幸者为陈炉耳”。在耀州窑黄堡窑场衰落后,离此不远的立地、上店、陈炉古瓷窑是黄堡耀州窑的延续和继承者。故此,耀州窑已连续烧瓷1400多年。
耀瓷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而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于神宗元丰(1078-1085)至徽宗崇宁(1102-1106)的三十来年间,曾为朝廷烧制贡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脱活泼的风格对当时各地的窑场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形成了一个自北而南的耀州窑系,以黄堡镇为中心,囊括了河南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广东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内乡大窑店窑等多个窑场。各窑制品均与耀州窑相似,仅由于所用原料有差别,胎质与釉色有些微不同,而耀州窑青瓷由于纹饰刻得非常清晰,带有北方人的性格特点,史籍上记载又叫“刀刀见泥”。
点评:此壶可装酒,亦可装茶,底部注入,倒过壶身不漏一滴,古人的绝技令今人叹为观止。
藏所:陕西历史博物馆。
【庆山寺金棺银椁】
□马小江
藏品:金棺银椁。
年代:唐武则天时期。
质地:金、银质。
规格:金棺长14厘米,高9.5厘米,宽7.4厘米;银椁长21厘米,高14.5厘米,宽12厘米。
特点:唐庆山寺塔基金棺银椁属佛教葬具,由金棺、银椁和鎏金须弥座三部分组成。金棺下有长方形镂空座,上有弧形盖,盖顶中央饰缠枝宝相花,两侧及后档皆饰珍珠团花,前档饰团花宝珠,下面饰一对浮雕式护法狮子。棺内置两个绿色玻璃瓶,瓶内装以水晶制成的舍利子。银椁下有长方形镂空座,上有弧形椁盖。盖顶中央镶嵌鎏金宝石莲花,花瓣为鎏金片,蕊用白玉做成,以玛瑙珠为蕊心,玛瑙珠上又用粗银丝作成螺旋塔形,大花四周又饰4朵较小的团花,花蕊分别用宝石镶嵌,蕊心皆用粗银丝作成螺旋塔形;椁盖四角用珍珠饰成垂环,左右门扉上各饰一鎏金浮雕式菩萨,饰火焰头光,2尊菩萨中间有鎏金佛脚一对。后档上饰浮雕式鎏金摩尼宝珠。椁两侧上部各有2个兽首衔环,下部各有5尊浮雕式罗汉。须弥座呈工字形,上沿围雕透空栏杆,栏中间有门,底座四周作壶门,座周围嵌珍珠6圈,座上铺金花锦衣。
渊源:长期以来,在佛教界流传着“东庆山、西法门”之说。也就是说,古城西安西边的法门寺与东面的庆山寺,在当时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非同一般,尤其在武则天时代,更是达到鼎盛。庆山寺是京城长安东边一个重要的皇家寺院。有关庆山寺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书·五行志》中。
武则天于公元690年登基称帝,登基后为发展佛教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庆山寺大兴土木,由朝廷拨专款把庆山寺建成了可与法门寺比肩的皇家寺院。该寺院因拥有独一无二的、专门用来盛放佛祖舍利的金棺银椁而驰名,1985年在陕西临潼代王姜原村庆山寺遗址塔基出土。
点评:庆山寺塔基金棺银椁,造型精美,工艺绝伦,是佛教艺术的珍品。它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完整、最豪华而又唯一刊名是盛放佛祖骨灰的棺具,对后人研究佛教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藏所:西安临潼历史博物馆。
【千峰碧波翠色来】
□朱卫东
藏品: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年代:宋代。
质地:瓷。
规格:瓶高19.6厘米,口径5.8厘米,足径8.4厘米。
特点:瓷瓶侈口、细颈,鼓腹、圈足,颀长俏丽,器身呈流畅的S曲线轮廓,宛若从宋词里袅袅走出的婷婷少女。瓶体满施天蓝釉,圈足底部无釉,露香灰色胎,沾染有几点细小的砂粒,这是典型的汝窑垫烧工艺痕迹。
渊源: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瓷种之一,也是中国北宋时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有“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从此,汝瓷成了汝州的名片。
这只天蓝釉刻花鹅颈瓶1987年11月出土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著名画家李苦禅先生曾言“天下博物馆,无汝(瓷)者,难称尽善尽美也”。在藏界,更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件)”之说。
点评:专为宫廷烧造瓷器的汝官窑存在时间极短(北宋晚期大约20年),存世瓷器不足200件,釉色计有月白、粉青、豆青、灰青等,相比天青色,天蓝釉更是罕见。天蓝釉的形成,主要是在烧制过程中窑位与火候恰臻妙处,非常难得。目前已发现的天蓝釉器物仅仅只有5件,称得上稀世珍品。相比其他4件天蓝釉汝瓷,这只鹅颈瓶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瓶颈和瓶腹上分别刻有两组若隐若现的折枝莲花纹,风格清新秀丽,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期自然简约的审美情趣。而另外4件,都是素面无丝毫纹饰。唯一的刻花珍品,也是唯一一件经考古工作者科学发掘所得的天蓝釉汝瓷,举世无双,不愧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藏所: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