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八节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更预示着新年的到来。
“两乡侈各健,一粥喜遥同。”在我国许多地区,腊八这天要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腌制一罐青翠欲滴的腊八蒜……腊八之后就算是开始过年,家家户户置办年货,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作准备,一项项“仪式感”满满的习俗为人们带来浓浓的年味儿。
由来:源于腊祭 企盼丰年
腊八的起源非常早,和腊祭有着密切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海荣告诉记者,腊祭是上古民众最为重要的年终祭祀活动,是当时社会节日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两种形式——蜡祭和腊祭,蜡祭始于祭祀八位农业神灵,其祭品多为五谷,祭祀场合多在郊外;而腊祭是天子对先祖的祭祀活动,祭品多为猎获的飞禽走兽,祭祀场合多为宗庙。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巨变,加之蜡祭和腊祭日期相临近,两者由此逐渐合二为一,统称腊祭,作为年终的腊月也因此而得名。”王海荣说,举行腊祭的日子被称为“腊日”,这便是腊八节的雏形。
梁朝宗懔著《荆楚岁时记》中最早记载了腊日固定于腊月初八,此后,腊日便都固定在初八日这一天,很少再有变动,腊八节随之逐步产生。
“唐宋两代,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盛世空前,腊八节的发展也呈现与社会发展趋同的态势,节俗繁杂,民众喜爱,迎来了其发展的大好时机。”王海荣介绍,唐代腊八节的主要节俗有煮“药食”、燃灯等。及至宋代,腊八节逐渐取代了腊日节,成为当时主要的腊月节俗。这一时期的腊八节不断继承着以往的习俗,最惹人关注的是腊八粥的出现,它随即成为腊八节的主要标志物,是腊八节最终成型的最重要的标识。另外还有冬舂、送腊药除疫等新习俗,也表明腊八节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腊八节新的节俗不断涌现,进入一个繁荣昌盛的历史发展阶段。此时的腊八节俗在整体传承以往习俗的基础之上,展现出些许新的节俗变化,主要有造腊醋腊酒、给小孩子剃发、给女子穿耳、问名等习俗。
到了新时期,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与变迁,腊八的节日习俗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腊八节祭祀祖先、祈求生殖、占卜、驱疫辟邪的仪式、穿耳、剃发等一些古老的习俗已然淡化,在时代的演变中人们赋予了腊八节更多的吉祥涵义。”王海荣说道,无论是祈求丰收、预祝美好,还是合家团圆、平安吉祥等,都反映了人们对丰年的企盼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食俗:暖粥冻果 唇齿留香
过年的味道,首先氤氲在腊八粥里。腊八粥常以糯米、芝麻、薏仁、桂圆、红枣、百合、莲子等制成,人们赋予食材美好寓意,如桂圆代表“团圆”,百合象征“和睦”等。在民间故事里,浓稠的腊八粥还肩负着“把冻掉的下巴粘起来”的“重任”。
出生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张全营村的张俊兰老人是做腊八粥的行家里手,对于做腊八粥有一套独到的经验:“腊八粥需要凑够8样食材,红豆、黄米、江米、葡萄干、红枣、燕麦等,提前一两天先把江米和黄米泡上,然后把红豆用碱水煮一下备用,煮粥时先煮红豆,豆子快熟时再加入黄米、江米……”
其实,腊八食粥的习俗不仅传播范围广泛,历史也非常悠久。腊八粥最早出现在宋代,明代丰富了其制作工序和文化内涵。“明代腊八粥的构成原料和以往不同了,制作因南北方物产和饮食习惯不同而略有差异。明代初八日吃腊八粥,要在腊八节前几天就要将红枣泡汤,至初八早,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也有的会在腊八粥中放肉脍、姜桂等。那时腊八粥全家同吃,或互相馈送。”王海荣说。
除了腊八粥,人们还有在腊八这天泡“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成品色如翡翠、味道酸辣爽口,配上年饺子正好。腊八蒜的“蒜”和“算”字同音,因此在一些地区吃腊八蒜也有计算一年收支的意思。
今年47岁的张秀丽生活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在她的记忆里,母亲每到腊八就会腌制腊八蒜,而她也把这一习俗传承了20多年。“大蒜洗净后,放到太阳下暴晒三四个小时,把蒜表面的生水和蒜里面的水分晒干一些,放进玻璃罐,加入醋和糖,醋要没过蒜,这样可以使腊八蒜吸收更多的醋和糖,让腊八蒜吃着更香更入味。”张秀丽说。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进入腊月,最具特色的食俗就是吃冻果了。农贸市场里,除了黄澄澄的冻柿子,还能见到指头肚大小的红果子,当地人叫它海红果,是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特产。
清水河县窑沟乡阳坡村村支书张德元告诉记者:“海红果差不多每年阳历11月落霜以后才采摘,必须冷冻储存才行。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院子里都种几颗海红果树,摘完就放在凉房里,吃的时候拿冷水拔一拔就行。”海红果口感酸甜,营养丰富,具有健脾胃,增食欲、助消化等功效,在当地十分受欢迎。
文化: 万象更新 玩转冰雪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时至岁末,腊八节预示着人们即将迎来万象更新的春天。在古人描写腊八的诗篇中,常以节日赠粥的习俗、日渐浓郁的年味和对春天的展望等为主题。
腊八节这天一大早,宋代诗人王洋收到了邻居送来的腊八粥。王洋作诗记录了这件事,还详细地描述了那时腊八粥里的食材:“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
在陆游的眼中,腊月已经带上了风和日丽的春意,“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而腊八粥则让他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眼前的风物气象也为之一新,于是他写下了“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的诗句。
“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清代诗人王季珠的《腊八粥》以围桌团坐吃腊八粥的场景,烘托出古代腊八节的热闹与祥和。
宋代赵万年《腊八危家饷粥有感》一诗,则让人读出了那时战况的紧急,和国家安宁、阖家团圆的来之不易。“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
“来年成不成,先看腊八冰。”除了吟诵诗词,腊八这天,很多人一大早到河边砸冰背回家,称为“腊八冰”。据说谁第一个打上冰,谁就有更好的运气。
“力气大的,还会多敲几块,扛回家放着给孩子慢慢吃,村里的老人说吃了腊八冰,来年肚子就不会疼了。”张秀丽笑道,“小时候一整个冬天的快乐,都在这块腊八冰里。”
如今,人们虽不再“执着”于砸腊八冰的习俗,而冰面冻结,恰是冰雪运动好时节,滑冰、滑雪等冰雪文化成为新时尚,是人们度假休闲与家庭出行的首选。民风民俗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改易,不变的是人们心中对幸福安宁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传统节日“火起来”
□方晓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一些节日习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腊八节历史悠久,传承千载而历久弥新。传统节日的到来,促使我们回望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们每一次庆祝传统节日,都在为传统习俗赋予新内涵,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生命。庆祝传统节日需要广泛的参与,让每个人都能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并形成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感受。此外,还应从创新传统节日的表达方式、传播渠道上发力,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进一步助推传统文化“活下去”“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