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柔软的年味儿

  年节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平安团圆是年节最大的意义,它承载了中国人热烈的情感和美好寄望。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只是最初不叫“过春节”。《尔雅·释天》说,唐虞时代叫做载,夏代叫做岁,商代叫做祀,周代叫做年。

  王安石在《元日》中描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元日”就是阴历正月初一。元日的前一天是除夕,当日,人们贴桃符(现在的春联)、立门神、晚上吃年夜饭,年夜饭还要留下一些,初一撒在大街上,表示把以往的晦气都赶走,新的一年平安顺利。吃过年夜饭后,街上通常有傩[nuó]戏表演。傩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要携夫婿回娘家,称“归宁”。岳父母设宴款待,以盼女儿夫妻和睦,家庭美满。大户人家过年时除了走亲访友还要“投名刺”,就是派仆人将名刺(古代大户人家的名片)送至他人府邸,代表自己去拜年。

  虎枕相伴保平安

  □李喜庆

  2022年是农历壬寅虎年,老虎是兽中之王,有瑞兽之美誉,我国有的地方迄今还保留许多与虎有关的风俗,如婴儿满月时老年人会赠送布老虎,祈盼孩子逢凶化吉、岁岁平安;给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希望小孩生龙活虎,茁壮成长。在古代,人们烧制陶瓷虎枕,夜夜相伴,以求能够镇邪驱魔。

  这只八义窑瓷虎枕是山西长治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镇馆之宝。瓷虎枕呈腰圆形,高8.5厘米、长29厘米,枕面前低后高,角度圆润又柔和,满足了人体枕眠舒适的需求。虎枕外形像一只匍匐在地的老虎,憨态可掬,眉毛粗浓,双目圆睁,阔口露齿,尾巴自然地弯曲在腹部,生动有趣。身上虎纹斑斓,用一粗一细的线条搭配勾勒而成,装饰感与写实性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虎枕古朴典雅、稚拙可爱,厚实而不失法度,简洁又不乏诗意。最为精妙的是虎枕的排气孔与虎鼻孔巧妙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民间工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宋金时期陶瓷虎枕杰出代表。

  陶瓷虎枕是流行于宋金时期的一个很有特色的生活用具,从考古出土地区看,它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及以当时女真人统治的北方地区和其边缘区域。据说虎枕的产生和汉代大将军李广有关,《拾遗录》记载,李广出征边塞时,有一天晚上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联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警惕地四处搜寻,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有一只老虎,连忙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射出白羽箭,老虎应声倒地。李广飞奔过去砍下虎头,从此枕着虎头睡觉,以显示自己的勇敢威猛。而民间老百姓喜欢用虎枕,还是因为深信它有辟邪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以虎头骨做枕,避噩梦魇。所以古人深信枕着虎头枕能酣然入梦。

  八义窑产生于宋金时期,主要分布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八义村一带。它对瓷器的贡献就是率先创烧红绿彩瓷,为以后其他彩瓷出现起了重要启迪作用,被誉为彩瓷装饰“鼻祖”。历史上的八义窑瓷器品种较多,有纯白瓷、白瓷红绿彩、白瓷黑花、白瓷黑彩等,所烧器物以碗、盘、罐、碟、枕等民用器为主,也有陶瓷塑像等,这些瓷器做工精湛,纹饰粗犷飞扬,具有独特的釉色质感,集实用、观赏于一体,深受世人青睐。八义窑瓷虎枕是八义窑古代瓷器中最有特点的产品,它将传统的陶瓷工艺与书画艺术融为一体,显示出工匠高超的造型艺术能力和瓷绘艺术水平,更是研究中华民族民俗文化融合发展的珍贵器物。

  富贵牡丹好彩头

  □秦延安

  “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古人的岁朝清供很讲究,不仅怡情悦性,为新年讨个好彩头,还能为全家祈福,以求事事如意。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清代金漆木雕牡丹如意便是这样一件新年岁供物件。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谈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多呈S形,类似于北斗七星状,象征着吉祥如意。这件金漆木雕牡丹如意长23厘米,宽8.3厘米,高8.3厘米,以通雕技法用整块木料雕刻而成,虽经几百年,依旧光鲜如新。

  该如意造型有别于一般的如意样式,木雕艺人以三朵粲然开放的连枝牡丹构形,用两朵含苞欲放的小花蕾点缀其间,形成花团锦簇的样式。牡丹花又称富贵花。三朵硕大的牡丹花看似一样,又有区别,虽都呈怒放之态,但重重花瓣各具情态,片片轻盈,历历可数,芳香有韵。枝条自然舒展,婉转流畅,仿佛这不是木刻,而是笔画,线条圆润流畅,花形惟妙惟肖,足可见工匠高超精湛的技艺。

  金漆木雕又称潮州金漆木雕,是广东潮州汉族传统雕刻艺术之一,始于唐,盛于宋,明清时达到顶峰,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和家具装饰。此件金漆木雕牡丹如意,雕刻精细、造型优美,是潮州金漆木雕的典型代表,集中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并遍涂金光闪闪的油漆,给人以富贵、财旺的感觉,雍容华贵的牡丹,更赋予其富贵吉祥的寓意。

  古人过年也精彩

  □郑学富

  明代画家李士达的《岁朝村庆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纸本设色,纵132.9厘米,横64厘米,描绘的是山村人家欢欢喜喜过大年的热闹景象。远处山岭起伏、碧水涟漪,近处溪流淙淙、板桥飞架。溪水左岸苍松翠柏挺拔参天,枝条下垂,红叶藤枝攀援而上,预示着紫气东来。图中所画人物众多,身姿各异,神态生动。

  此画至少表现了七项过年民俗。其一,开门爆仗。小溪左岸柴门前一童子从竹笼中放出一只鸡,雄鸡展翅,昂首高唱,人们便开始了迎接新年的礼仪活动。小溪两岸均有一孩童在点燃鞭炮,还有胆小孩童捂耳躲避观看。《清嘉录》载:“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疬,谓之开门爆仗”。其二,祭祀祖先。画中,在靠近松柏的房子正面墙上悬挂钟馗像,堂内陈设几案,其上燃香、摆放清供之物。《清嘉录》说: “元旦为岁朝,比户悬神轴于堂中,陈设几案,具香蜡,以祈一岁之安”。其三,拜年。小溪左岸大门前,一童子正在敲门,两士人交谈等待,欲入户,一老者站在院内似迎接门外拜年人。两座板桥上都有行人来往,像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其四,食用春盘。小溪左岸的小酒馆内,有2人临窗而坐,饮酒叙谈,旁边有童子伺候。桌上放置方形格盘,其中有彩色点染,像是元日享用的春盘(后演变成春卷)。院外行走着2个童子,一位胸前悬挂着箩筐,内有春卷,正沿街吆喝出售。吃春卷有迎接春天、祈盼丰收之意。其五,文化活动。一群孩童敲锣打鼓,准备出去搞杂耍表演,烘托节日气氛;廊内一雅士挥毫书画,旁边一人扯纸、一人研墨、一人欣赏。其六,欢喜团。水亭之上一士人独坐,一童子正在拨弄炭炉,这就是画家老家一带流行的从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jī],称“欢喜团”,有欢喜过年之意。画上有乾隆御制诗一首:“东郭远西墅,山家接水村,春阴庆老幼,丰岁足鸡豚。三代遗风在,一时深意存。治民无别术,饥饱俾寒温。丙申岁朝明窗御题。”这便是画中体现出的第七项过年习俗——元旦开笔。

  福禄寿三星贺岁

  □朱卫东

  福禄寿是民间信仰的三位神仙,象征幸福、吉利、长寿。“福寿双全”“福寿无疆”“福星高照”是民间百姓最常说的祝词。福星又称“福神”“紫微大帝”,相传福星掌管着人间福气的分配,在民间相当受尊崇。禄星又称“文昌星”“文昌帝君”,是读书人的保护神,掌管人间功名利禄,同时也是神话传说中的财神。寿星又称“南极老人星”,是长寿之神。

  文中的木纹釉粉彩福禄寿三星人物梅瓶高22厘米,腹径13厘米,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造型挺秀而俏丽。瓶身通体施木纹釉,正面以福、禄、寿三星人物为主题纹饰,画工细腻流畅,衣纹飘逸自然,人物栩栩如生。福星居右,怀抱童子,气韵轩昂;禄星居中,腰围玉带,手持如意;寿星居左,鹤发童颜,右手扶杖,左手捧桃。三星之外,尚有祥云、仙鹤、童子等,无不栩栩如生,喜庆、祥和的气氛跃然瓷上。

  翻转瓶身,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题字潇洒俊秀。整件器物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光润平整,瓶上所施彩料层次丰富、粉嫩柔和。福禄寿纹是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常见的吉祥纹饰,也有以梅花鹿(指代禄星)、蝙蝠(寓意福星)、寿桃(暗喻寿星)的谐音来表达福、禄、寿的含义。

  木纹釉,又称仿木釉,是清代雍正时期出现的一种低温釉彩,由红色与黑色为主的多种釉色仿制而成,呈现出近似于木头的淡黄色或褐色纹理。传世的雍正木纹釉瓷器,纹理清晰,釉面质感逼真,显露出贴近自然、返璞归真之感。

  喜迎壬寅虎年之际,鉴赏这件福禄寿三星贺岁的粉彩瓷器,满目吉祥,满心欢悦。

  吉祥如意中国红

  □程磊磊

  在中华民族文化中,龙集万物之精华,乃鳞虫之首。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明代朱国祯所著《涌幢小品》中曰:“鹿角、牛耳、驼首、兔目、蛇颈、蜃腹、鱼鳞、虎掌、鹰爪,龙之状也……有角为虬龙,无角为螭龙,有鳞为蛟龙,有翼为应龙。”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尊崇的文化图腾。

  这件清代乾隆时期的珊瑚红地贴塑螭龙纹罐是珊瑚红釉瓷的典型代表。此罐为我国著名收藏家戴福葆先生的收藏,罐高17.5厘米,圆口微收,鼓腹,圈足,通体以吹釉法施彩,施釉薄而细匀,无刷釉痕迹,故而色调沉着含蓄,光润艳美,给人以喜庆吉祥之感。罐上贴塑螭龙于口沿,四爪尖利、昂首曲身,造型颇具肌肉感,似即将腾起,动势内蕴,傲视来者。以珊瑚红釉为地,其上以金彩点描涂染,毛发鳞片依次展现,金灿吉庆,凸显堂皇富丽之感。器底亦施红釉,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金彩篆书款。

  珊瑚红釉是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釉,将红釉吹在白釉上,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能与天然珊瑚媲美。又因其色呈红中闪黄,与珊瑚颜色相似,故名珊瑚红釉。最早见于明朝中后期景德镇窑,由明初矾红彩发展演变而来,盛行于雍正、乾隆时期。雍正时釉色闪黄,乾隆时则颜色深而釉层厚。在康、雍两朝,珊瑚红曾用作底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制作、彩绘都极为精细。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它来装饰器耳,但仍以珊瑚红器物为贵。

  “贴塑”是瓷器烧制的一种工艺,在元代之前这种工艺叫“堆塑”。贴塑、堆塑在烧制活计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方式有些不同。具体的说,都是用手捏塑或者用模具翻出模型粘贴在胎上,有时候素胎直接烧制,有时候施釉烧制。公元八世纪,龙泉青瓷上已采用贴塑手法装饰,唐宋之际传至景德镇。但此后,贴塑装饰势微,直至明代,仅在德化窑中使用。景德镇到了清代,才逐渐较多的开始采用贴塑手法装饰。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在古代,红色意味着吉祥平安、和谐团圆,意味着驱病除灾、逢凶化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草原号
   第05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肩负起重大责任 履行好光荣使命
   第08版:要闻·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首府
   第12版:收藏
柔软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