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实有效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

  【核心提示】

  ●紧扣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多绿色的农畜产品供应

  ●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要坚持绿色兴农兴牧、科技兴农兴牧、质量兴农兴牧,下大气力转变传统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沙咏梅

  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高起点谋划和推进农牧业发展,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十四五”时期,是内蒙古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肩负起、履行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紧扣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聚焦聚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稳住农牧业基本盘,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多绿色的农畜产品供应。

  建设高质量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意义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战略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内蒙古农村牧区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我区时强调,要着力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持之以恒抓好粮食生产,积极打造现代畜牧业,扎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方针政策,推动农牧业发展向优质高效转型。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我们在新征程新阶段促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发展、实现农村牧区现代化指明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科学把握农牧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扎实有效推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保障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影响,世界各国增加粮食储备的倾向抬头,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同时造成国内粮食生产和价格的波动。我国的粮食安全正面临重要挑战,仍然具有深层次矛盾。如耕地利用保护问题突出、种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未来“谁种地”和“怎样种地”问题尚待破题、粮食生产的基础竞争力不足、粮食生产和供需区域格局失衡等。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内蒙古区位特征、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的特殊性,决定了自身在国家安全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建设高质量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内蒙古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

  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是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的重要路径。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与其他产业相比,农牧业更直接依赖于生态环境,也更直接地影响生态环境。农牧区碳汇资源是乡村系统中能够消除、吸收、贮存大气二氧化碳的陆地生态区域,扮演着实现自然碳汇的重要角色。因此,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安全和农牧业安全的必由之路。

  构建优势特色产业体系,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加快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近年来,我区农牧业布局持续优化,逐步形成生产专业化和经营产业化的整体格局。已经建成锡林郭勒草原肉羊、科尔沁牛、赤峰小米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初步形成乳业、玉米两个千亿级和肉牛、肉羊、马铃薯等百亿级优势产业链条。内蒙古地处祖国正北方,横跨西北、华北、东北,面向环渤海以及京津冀,是国内优质农畜产品重要需求来源。通过继续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构建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增加更多优质农畜产品供给,可以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支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促进共同富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对于广大农村牧区来说,要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发展是重要支撑。通过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借助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更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集群;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转型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全面激发农牧业内生动力,真正让农牧民成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逐步提高农牧区居民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牧业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加快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转型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物流体系建设滞后以及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依然任重道远。

  生态脆弱和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长期以来制约着内蒙古农牧业发展,从根本上影响了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据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内蒙古荒漠化土地9.14亿亩、沙化土地6.12亿亩,分别占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的23.3%和 23.7%,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51.5%和 34.5%。全区旱地约占67%以上,坡耕地约占37%以上,盐碱化耕地约占全区耕地的11%。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达 6.9 亿亩,占全区草原总面积的 58.9%。全区占全国12.3%的国土面积却只占有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占全国6.9%的耕地面积只占有全国地表水资源的1%,水土资源矛盾异常突出。近几年来,我区连续使用地下水灌溉发展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生产,导致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又因为我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过度依赖地下水灌溉,粮食生产面临巨大挑战。

  农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低。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总产值的比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当前我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虽然不低,但是主要以初加工为主,初级产品多,“原”字号特征突出,大部分以原材料形式直接进入市场。另外,我区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个别地区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依然存在。真正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种养殖的经营主体和企业占少部分。农牧民应用农牧业科技的水平差异较大,农畜产品生产过程缺乏标准化管理,影响了产地准出制度、追溯制度的落实。

  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滞后。内蒙古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双循环”互促发展新格局中的纽带区域,在国家物流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当前我区物流体系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具体来看,一是物流运行规模化不足、专业化水平低,物流成本较高。现有物流节点布局呈现大区域分散、小范围密集的特点,骨干物流通道和区域集散中心尚未形成,部分节点与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产业集聚区的距离较远,运输方式间转换连接不畅,航空货运短板明显。二是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尚未形成。物流园区、货运场站等基础设施大多独立建设、粗放经营,缺乏统筹规划和联动发展,跨区域协调能力不强,国际、国内、区域层面协同的物流服务网络亟待建立。三是冷链物流发展不适应农畜产品物流新发展新需求。全区专业化冷库数量总体偏少,低温加工配送中心等建设投入不足,冷链流通比例远低于发达地区水平。

  农畜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国内食物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优质的农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虽然我区农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口碑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但以科技特别是种业科技支撑的农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仍显不足。种业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生命线”,作为农牧业大区,内蒙古种业研发创新能力不足,除水稻、小麦外,诸多产业的种籽种畜研发繁育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或者依靠国外进口,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虽然我区正着力构建农畜产品品牌建设体系,农畜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但是知名品牌少,品牌运营能力有限,影响力偏弱。

  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的方向和路径

  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要坚持绿色兴农兴牧、科技兴农兴牧、质量兴农兴牧,高起点谋划和推进农牧业发展,下大气力转变传统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加大农牧业生产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建设绿色化基地。要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首先,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扎实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档升级工程,突出抓好高效节水灌溉、耕地质量保护提升与高标准农田提档升级的一体化推进。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和保护性耕作行动。改造续建大中型灌区,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兴建田水路电井林综合配套,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管护机制,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全面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其次,建立完善农牧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对优势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系统推进产业标准体系与技术规范、全面推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章立制,在标准完善、认证管理、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环节,构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标准化管理链,努力实现创新驱动有标准引领、转型升级有标准支撑、市场规范有标准可循。

  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质升级计划,建设规模化基地。以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立足各地区农牧业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农牧业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形成粮食安全产业带和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积极探索全产业链融合模式引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延伸农牧业产业链,推进向上游延伸从源头确保农畜产品高品质,向下游拓展实现价值增值。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引进大中型加工企业,积极发展产后商品化处理、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引导加工企业向农牧业优势区、示范区和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发挥好产业园区的要素集约集聚、技术贯穿渗透、市场互联互通、主体协调统筹等优势,促进加工企业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到精、加工业态由少到多、加工布局由散到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实现加工就地转化增值。

  全力提升“蒙”字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建设品牌化基地。以深入实施种业发展三年行动为契机,构建我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以种业科技创新促品牌建设。着力抓好种子资源库和种业基地建设,实施好蒙古牛、蒙古马、蒙古羊、双峰驼保种工程。强化国家级玉米、大豆、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不断提升我区种业自给和创新能力。持续打造提升已有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培育更多有特色、叫得响、过得硬的区域公用品牌,引导优势资源向区域公用品牌聚集。建立健全品牌管理制度,对区域公用品牌,采用“标准+认证”方式,实行品牌授权、定期审核与强制退出机制,推行品牌目录动态管理。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和地理标志农畜产品的认证和管理。加大品牌宣传推介,突出农牧业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挖掘品牌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充分利用农业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电商等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介区域公用品牌及企业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蒙”字标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提升农牧业科技贡献率,建设数字化基地。首先,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通过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农牧区农田、水利、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实现数字技术与农牧区、农牧业的深度融合。其次,加强冷链物流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总体布局,补齐设施短板,夯实冷链物流运行体系基础,加快形成衔接区内外的物流节点;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结合我区生鲜农畜产品销售流向,构建服务国内产销、国际进出口的两大冷链物流系统;完善仓储、运输、流通加工、配送等服务功能。最后,推进现代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设立区域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发展壮大农牧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全要素,构建“供、管、服”全过程专业化服务体系。搭建全产业链数字农牧业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定制式生产、数字化经营。

  总之,建设高质量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坚持规划先行,强化政策保障,创新经营模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造融科技、金融、信息、加工、流通、分配、服务于一体的生产基地,为“双循环”格局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广告
   第04版:特刊
   第05版:论道
   第06版:云上103
   第07版:区域新闻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借鉴先进经验 加快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
扎实有效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