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优化营商环境

把企业和群众的烦心事变成暖心事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政务服务大厅,民警指导群众使用自助办证机办理证件。李静文 摄
为进一步优化辖区营商环境,包头边境管理支队推出“民警在线不打烊”服务,出入境证件办理网上受理,跳过了领表填表等环节,让群众"跑一次腿"就搞定。图为群众领取办理好的出入境证件。本报记者 安寅东 摄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人民法院立案大厅设置了涉企案件绿色通道,有效提升了涉企案件立案效率。图为某企业当事人在绿色通道填写立案申请书。 本报记者 李晗 摄
通辽市开发区公安分局交管大队车管所业务大厅引入车辆购置税自助服务机,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新车购置税、注册登记等一站式服务。 本报记者 安寅东 通讯员 申丹 摄
  【编者按】

  简政放权纵深推进,项目服务保障不断加强,“一网通办”初见成效,政府监管进一步公平到位,市场环境进一步规范化、法治化……

  去年以来,我区优化营商环境、净化政治生态整体攻坚战取得了明显成效。春节刚过,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再吹冲锋号、再擂出征鼓,动员全区上下咬定目标、再接再厉、加压加力,坚决打赢优化营商环境、净化政治生态整体攻坚战,加快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新的一年,全区政法系统将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破解难题、消除顽疾,全面打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治生态。

  智慧监督 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纪委监委】

  □本报记者  白丹

  2021年以来,全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以智慧监督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不收现金,而且必须用电子支付,否则就办不成业务……”一名办事群众在包头市达茂旗纪委监委“码上监督”直通车平台反映:市民大厅某窗口不收现金、只能电子支付,给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造成不便。接到群众反映后,达茂旗纪委监委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体验式”监督并核实情况,随即向该窗口所属单位下发整改通知书,要求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立即整改,并举一反三对同类问题进行排查整改。

  2021年,包头市纪委监委17个现场式监督视频平台覆盖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261个服务窗口监督二维码、766个专属线上监督二维码投入使用,打通了助力营商环境全面加速优化“最后一环”。

  呼和浩特市纪委监委打造“清风青城 e码监督”平台,为优化营商环境按下“快进键”。该平台集成21个权威投诉举报平台入口,设置双重评价体系,建立诉求结果再监督机制。此外,还开通了“党风政风随手拍”功能,方便企业和群众广泛参与监督。目前,该平台共搭建模型52类,督办处理率达90%以上。

  针对房地产领域存在的问题,呼和浩特市纪委监委开发专项监督平台,以去存量、遏增量为目标,自动生成房地产项目风险预警,设置三级督办流程,以监督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鄂尔多斯市纪委监委开通营商环境举报平台,制作二维码,张贴在全市政务服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等地,方便群众线上举报,全面受理关于损害优化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找准症结,精准施策,“码”上举报马上办。对属于营商环境范围的一般性问题,如窗口单位存在不作为、慢作为、服务态度不端正等情节较为简单的问题,工作人员直接在平台上分办交办至相关派驻纪检组或旗区,要求立行立改,7个工作日内办结;对个别性问题,如部门吃拿卡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工作人员直接在平台上分办交办至相关派驻纪检组或旗区,要求快查快办,15个工作日内办结;对系统性、行业性、领域性、地区问题,成立专班进行专项查办,一事一查,要求3个月内办结;对重点问题、突出问题以及未按期办理完毕的问题,不定期进行抽查、督办,督促责任主体把问题整改到位,把事情解决到位,确保人民群众利益得到有效保障,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纪检监察部门一个个智慧监督平台的上线运行,畅通了问题反映渠道,打通了部门信息孤岛,实现动态化、全程化、常态化、可视化监督,推动营商环境问题在线解决,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一网通办” 企业和群众只跑一次

  【公安厅】

  □本报记者  陈春艳

  2021年,全区公安机关坚持“放、管、服”三管齐下,打出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健全配套制度体系、推出便民利企措施等“组合拳”,以“一网通办”为重点,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自治区公安厅重新梳理编制了308项政务服务事项,12个盟市、103个旗县公安机关及所有派出所政务服务事项100%目录统一、指南统一、流程统一。厅本级100%,盟市、旗县99%的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同级政务服务大厅,为“全区通办”“一网通办”奠定了坚实基础。

  2月8日,赤峰市林西县林峰源陶瓷公司负责人王先生仅用一个工作日,就办完了易制毒物品使用入网、购买、运输审批等业务。“以前一跑就是好几天,现在真快。”去年,林西县公安局23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通办”,“一支笔签字,一枚公章审批”,办理时限总体缩减了60%,曾经的“烦心事”变成了“暖心事”。

  在大力推进“一窗通办”的同时,自治区公安厅完成了“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集群建设,网办率、掌办率提升到82.9%,全程网办率达到64.8%。

  2月9日,呼和浩特市民鲍先生登录交管12123APP,完成了驾驶证审验。“我想着试一试,还真办成了!”鲍先生感慨道。

  “居住证、护照等申请受理权限下放至派出所;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公章刻制业务全区通办……”自治区公安厅带动全区公安机关出台726条便民惠企措施,80%事项实现“只跑一次”,户口迁移等5类事项可跨省通办。

  优化营商环境,就要把企业的生存发展放在心上。1月19日,农民工张某、周某将一面锦旗送到了乌兰浩特市公安局。过去5个月,民警克服重重困难,成功解决了乌兰浩特某房地产遗留问题,让企业摆脱困境,并支付了农民工应得的薪酬。

  创建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企业添活力、为群众增便利,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区公安机关的职责使命。

  春节过后,通辽市圣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刘政来到开鲁县政务服务中心,为职工办理居住证。“今天办证,明天就能拿,非常快。”刘政说。2021年,开鲁县公安局接待办事群众4万余人次,办理证照3.5万余次。该局还在通辽市烟草公司开鲁县卷烟营业部和开鲁县雨田农畜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了警务室。“我们主要是做好疫情防控、排查化解纠纷矛盾、搜集案件线索、预警提示和安全防范等工作。”该局镇郊派出所民警周亚明说。

  成果有目共睹,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诸如,部门间数据共享不够彻底,电子证照还未广泛应用;线下政务服务集成度还不够高,“一窗通办”受限于系统兼容壁垒和审批授权等,还未切实发挥作用;户口登记条例、电子证照等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出入境证件、身份证办理等仍需现场采集指纹信息、面签、面审等,影响“全程网办”深入推进。

  据悉,自治区公安厅将以贯彻落实好今年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作为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重要契机,着力构建完善“网上办事为主、自助办事为辅、窗口办事兜底”的公安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

  “我们将推进不见面审批’,推动身份证等15类证照电子化,确保到今年底,除特殊事项外100%实现‘一网通办’和‘全程网办’。”自治区公安厅政治部主任王斌说,“我们还要加快构建以权责清单、双随机一公开’、社会信用体系为核心的多元监管体系,加强规范执法建设,严厉打击突出违法犯罪,维护生产经营秩序,全面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站式”诉讼 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法院】

  □本报记者  李晗

  “现在打官司是真方便,使用这个设备,按照提示功能一步步操作,很快就办完了。”日前,在兴安盟中级人民法院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中心,乌兰浩特市某房地产公司员工王丽媛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诉讼自助生成终端,短短几分钟就得到了一份诉求完整、条理清晰的起诉状。

  2021年以来,全区法院通过打造“一站式”诉讼服务,纵深推进司法领域“最多跑一次”,深化繁简分流等改革,解决异地诉讼难、涉企纠纷耗时等问题,全力优化营商环境,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司法力量。

  力争做到“只跑一次”和“一件事一次办”。我区法院全面推行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等50多项“一站式”诉讼服务功能。畅通网上诉讼服务,对符合立案标准的涉企案件实行一次办结,无必要理由不得要求当事人或律师再行往返法院或另行提交纸质材料。当事人或律师需要阅卷的,可直接用身份证号登录法院电子诉讼服务平台“网上阅卷”模块办理。

  “目前,除刑事案件及再审案件外,上诉案件已全部实现电子卷宗网上移送、网上立案,一般不再调取纸质卷宗,这极大提升了企业的诉讼效率。”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黄建华介绍。

  此外,我区还健全完善速裁机制,全区法院共设立速裁团队167个,实现了民事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

  近日,赤峰市宁城县人民法院通过速裁团队,仅用两天时间就审结了一件涉案标的额达300余万元的涉企案件。

  该案中,涉案企业宁城温氏农牧有限公司与养殖户刘某签订委托养殖合同,约定由该公司向刘某提供猪苗并进行回收,刘某负责养殖。2021年9月,刘某养殖的肉猪已到回收时间,但并未按照约定期限交付肉猪,该公司经多次催要无果后来到宁城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考虑到企业发展需求,且涉案标的巨大、当事人希望快速处理等情况,法院为企业开通了绿色处理通道,优先进行了诉前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法院又通过立案庭速裁团队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并作出民事裁定书,案件圆满解决,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全区各基层法院按照收案数量比例在诉讼服务中心建立民商事速裁团队,实行“法官+法官助理+调解员+书记员”速裁模式,调解员入驻速裁团队工作,调解成功的应当场进行司法确认,调解不成的就地速裁,实行“当日分案、一次开庭、当庭宣判、当场送达”,一般在10天内结案,最长不超过15天。

  “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基层法院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除依法不得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外,我们积极引导当事人双方约定适用简易程序。”黄建华说。

  今年,我区法院再添“一站式”诉讼服务新举措。为加快推进跨域立案诉讼服务改革,解决好异地诉讼难等问题,自治区强力推进全区法院“一体化”跨域立案、“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关于推进全区法院“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已制定完成,全区三级法院均实现了跨域立案。同时,加强“普惠均等”的诉讼服务机制建设,全区共设置358个人民法庭 、114个巡回审判庭,配备100多辆巡回审判车,解决人民群众诉讼“最后一公里”问题。

  靠前服务 主动作为倾听民声

  【检察院】

  □本报记者  郝佳丽

  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

  内蒙古检察机关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决策部署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让企业真切地感受到了“检察温度”。

  王某是鄂尔多斯市某建筑工程公司实际控制人,2020年5月18日,因重大责任事故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个月,宣告缓刑一年,在包头市接受社区矫正。当年,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王某的公司面临复工复产,经营压力较大,他需要经常往返于包头和鄂尔多斯。

  土默特右旗人民检察院在社区矫正巡回检察中了解到王某的实际困难后,迅速联合当地司法局,对辖区内所有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排查,发现还有4名民营企业经营业主有请假离开本地的需求。

  为助力民营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土默特右旗人民检察院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当地司法局依法对辖区内王某等5名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分类管理,为企业经营解决外出工作往返问题。当地司法局接受全部检察建议,批准王某等5人请假赴外地开展企业经营活动。

  这是我区检察机关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2021年,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出台20条服务保障措施,以法治方式落实政策、保护权益、激励创新。去年该院对企业负责人和关键管理、核心技术人员涉罪案件,依法审慎采取强制措施,不捕不诉1089人,变更羁押措施975人。持续开展“挂案”专项清理,清理完成39件涉民营企业久拖不决刑事诉讼案件,助力企业放下包袱、放心发展。加强产权司法保护,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37人,起诉国家工作人员侵害民营企业利益的贪污贿赂犯罪135人。

  “检察机关主动作为、倾听民声,用心呵护民营企业发展,让我们这些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少走弯路,甩开膀子大步前行。”包头市兴业集团兴元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新生说。

  包头市检察机关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检察工作的“重头戏”抓紧抓实,领导班子成员不定期深入包联企业走访调研,帮助企业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同时,推广使用“优化营商环境检企(民)通”微信服务平台,为有诉求的群众及企业提供反映问题的便捷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在包头市10个基层检察院推广使用。

  包头市昆区市民蔺先生就通过该平台解决了他的烦心事。“昆区人民检察院线上受理诉求方式很便捷,效率也很高。检察官及时帮我要回了钱,特别感谢他们。”蔺先生激动地说。

  在呼伦贝尔,海拉尔区人民检察院对民营企业家刘某某涉嫌犯罪案,开展企业合规审查和社会危害性调查,提出缓刑建议,依法保障企业正常经营。

  ……

  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郎显成说,内蒙古检察机关将通过在工商联建立的民营企业维权检察联络室,强化企业合法权益的司法救济;开设并用好服务民营企业绿色通道,紧盯民营企业需求,主动靠前服务。同时,增强对涉民营企业法治宣传的针对性,以检察建议公开送达、检察公开听证会等形式,适时开展相关法律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切实为民营企业营造最优法治化营商环境。

  法治体检 服务高质量发展

  【司法厅】

  □本报记者  郝佳丽

  今年春节前夕,阿拉善盟司法行政系统大力开展根治欠薪法律服务活动,开通农民工欠薪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欠薪农民工一律免除经济困难条件审查,简化审批手续,努力做到当天申请、当天受理、当天审批、当天指派律师提供法律援助,实现农民工维权“最多跑一次”。2021年,阿拉善盟法律援助机构共受理各类援助案件1160件,为435名农牧民工挽回损失546.95万元。

  每年春节前,帮助农民工维权讨薪是全区各盟市司法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工作之一。

  过去一年,全区司法行政系统认真贯彻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法律援助经济困难状况告知承诺制,全区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9万件,挽回经济损失6900余万元。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近5000次,排查法律风险1800余项,帮助民营企业培养法务人才200余名。扎实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全区行政复议内设机构增加91个,全年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6150件。出台贯彻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重大举措落实方案,加快三大平台融合步伐,内蒙古12348热线话务总量达到30.9万通,满意率94.7%。加快推进合作制公证机构改革,加强司法鉴定行业管理,办理司法鉴定案件3.4万件、公证事项33.2万件、仲裁6361件。

  同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全区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5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6%以上。我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经验做法还被中央依法治国办列为典型案例。持续推进派出所与司法所共防共建共治协作机制,被司法部列为“司法所工作创新案例”。“八五”普法全面推开,群众法治素养全面提升。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的监管机制,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通过不断改进政务服务和执法监管,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成绩是明显的,但问题和短板仍在存在。主要表现在管理服务还有差距,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不强,主动服务意识差;基层基础工作薄弱,激励机制不健全,队伍素质提升不到位,基层执法力量薄弱,司法所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对于存在的问题,自治区司法厅将在新的一年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今年,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将继续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上用功用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自治区司法厅厅长白永平表示,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将继续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自治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12项措施,健全法治化营商环境相关投诉举报信访案件接访处置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情况通报机制,提升出庭应诉率。推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跨部门联合执法。深化基层法律服务,完善“万所联万会”机制,开展“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组建法律服务团,推进“法治体检”常态化,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全力夯实优化营商环境根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特刊
   第05版:读图
   第06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7版:科技
   第08版:要闻·广告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把企业和群众的烦心事变成暖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