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农户”牵手大市场的秘诀

  □本报记者  宋爽  通讯员  沙仲昱

  “大家好!我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暖暖小姐姐’。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赛罕区黄合少镇后窑子村‘一村一品’项目的无公害胡萝卜……”通过直播方式介绍特色农产品,赛罕区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志春直播间的人气高涨,不到3个月,帮助农户销售胡萝卜20万公斤。

  走进赛罕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来自赛罕区苏计村的小米、后窑子村的胡萝卜、红吉讨号村的马铃薯、格此老村的小南瓜……琳琅满目的农产品摆上了党建助农的“红色货架”,构筑起联通各方的“暖暖助农驿站”。

  为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赛罕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助农驿站平台和“正北方云仓”电商物流平台,紧抓“资源、需求、项目、完成”四项清单,精准施策对接群众需求供给,围绕六个镇街,增产助销双线推动乡村振兴,联动八方部门,政企校地合力提供多重保障,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收益”的致富新路,为“五化协同 大抓基层”写下生动注脚。

  党群服务中心助农驿站平台和“正北方云仓”电商物流平台携手,是赛罕区探索形成的“党建+特色产业+网络直播+电商平台”的发展模式,党员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们当起“带货主播”,通过拍摄视频解说、深入种养殖现场展示等方式,为赛罕区农特产品代言,打通线上销售渠道。通过电商仓配一体化服务,畅通产品运输流通渠道,以“数字一条龙”服务,解决农户特色农产品销售的问题。

  “2021年我家的草莓产量大,由于草莓保质期短,单靠我们自己卖,肯定卖不完,多亏了党和政府帮忙,打开了网络上的销路,如今草莓不愁卖了。”草莓种植户王文学对线上销售方式赞不绝口。

  围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赛罕区在辖区内六个镇、涉农街道,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多元化乡村产业体系,在电商产业、果蔬产业、种养殖业、畜牧业、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等领域,持续壮大发展13个产业化共同体,年产值达1950万元。

  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网络平台将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将生产者与消费者连接,一部手机、一根自拍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农具”,让农副产品“能产也能销”,增添了村民发展的信心。同时系统统计各村的特色果蔬、粮食、家禽家畜等农副产品的存量和销售需求,制作成销售清单;通过在各个直播平台收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积极对接有需求的消费者,开展爱心助农采购,科学形成购买清单。

  “利用互联网宣传的优势,帮助农户打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夯实了产业转型的基础,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也是乡村振兴的‘数字助推器’。”赛罕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卜俊锁介绍说,赛罕区广泛开展政企合作、校地合作、科技下乡、农村志愿服务等活动,党群服务中心等4个中心和赛罕区科技局等4家单位共同发力,充分发挥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为线上网络助销提供有力保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特刊
   第05版:读图
   第06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7版:科技
   第08版:要闻·广告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枝叶关情暖民心 踵事增华谱新篇
“打擂比武”秀出好前景
国门前的党课
全面从严治党 永远在路上 ◎陈春艳
“红石榴家园”盛开“幸福花”
共建共享
送学上门
◎信息集装箱
“小农户”牵手大市场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