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活起来才能持久传承

  ◎樊树林

  把小猪佩奇的皮影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几根小木棍一支,灯光摇曳下,佩奇一家的戏怎么演由自己决定;选几支色彩鲜艳的绒条,在老师指导下勾条、打尖、传花,影视剧里“娘娘同款”的南京绒花发簪就在自己手中新鲜出炉……这个冬天,不想宅家的年轻人“解锁”了周末休闲新方式:来到藏身于城市特色街区的非遗工坊,做一日“手艺人”。

  当前,在我国一些城市的前门大栅栏、南锣鼓巷、798艺术街区等特色街区,不断“上新”各式各样的非遗工坊。曾经留存于博物馆、文献典籍中的传统技艺和传统民俗,成了追求娱乐多元化、愿意尝鲜的年轻人触手可及的新奇体验,非遗工坊成为青少年新打卡地。这说明,非遗项目并没有在我们的目光中走远,其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正在当代散发出独特的吸引力。

  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非遗项目之外,还有大量非遗项目“养在深闺人未知”。如何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光彩,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如何让非遗传承赋能社会经济发展,都是值得思考的时代命题。在传统优秀文化越来越被广大社会重视的背景下,只有吸引更多青少年的青睐,非遗文化才能“活”下来,才能“火”起来。

  可以看到,这两年无论是将非遗项目送上云端,还是非遗传承人线上开讲;无论是非遗走进校园,还是非遗综艺节目备受推崇……非遗的传承传播形式日趋多元化,非遗正在充分吸收现代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出引人“芳华”。不久前,文旅部、人社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中就指出,将建立非遗工坊产品目录,将目录产品纳入文化消费范围,嵌入各类消费场所;鼓励非遗工坊深入挖掘本地区文化内涵,生产特色传统手工艺产品;鼓励在A级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场所,为非遗工坊进景区、进街区等搭建制作体验和销售平台提供支持。毫无疑问,出台这样的政策意见,彰显了非遗传承发展的多重价值,也会推动非遗在城乡发展中发挥更大文化魅力和经济活力。

  无论一段唱腔,还是一块刺绣;无论是一幅剪纸,还是一幕皮影戏,非遗传承要受到更多年轻人的钟情和喜爱,就要给他们多带去一份新意和惊喜,让非遗项目传承上“新翻杨柳枝”,才会赢得这个时代的热情接纳,才能将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潜力、转化为让非遗项目持久传承的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特刊
   第05版:评论
   第06版:包头
   第08版:乡村振兴
“滚石上山”尤需改革发力
评选“最难办” 倒逼“用心干”
回应关切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
莫让“电商特供” 成劣质商品代名词
“非遗”活起来才能持久传承
“最小主火炬” 传递低碳环保奥运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