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请总书记放心!”

张国利正在给山葡萄剪枝。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高度重视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两次亲临我区考察,在内蒙古参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连续四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内蒙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在2022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将以“春天的约定——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为总栏题,陆续刊发“总书记,我们向您汇报”系列人物故事、“我们的责任和使命”系列特稿、“春天的约定——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这五年”特别报道等,报道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不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握战略定位、保持战略定力,遵循行动纲领、勇担责任使命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文/图  本报记者  魏那  王塔娜

  正月廿三,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张国利家。

  红彤彤的灯笼,鲜亮的春联,门旁飘扬的五星红旗,院墙上张贴的“民族团结之家”“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示范户”“光荣之家”等牌匾,庭院里有序停放的摩托车、三轮车、电动汽车,仿佛都在诉说着这户农家小日子的蒸蒸日上。

  刚从山葡萄地里剪枝回来的张国利在清理鞋底的泥土,老伴儿在厨房忙着剁馅儿包饺子。一会儿功夫,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便端上了桌。

  “以前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饺子,现在饺子成了家常便饭。”说罢,老两口不由得看向了墙上悬挂的相框。那里面有20多张照片,是总书记来他家时留下的宝贵回忆。

  2019年7月15日,是张国利一家最开心、最感动、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们家,问收入、拉家常、看院落……和张国利一家以及当地干部群众代表亲切交流。■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总书记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厚望,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两年多来,张国利家喜事连连。不仅迎来了小孙女,还买了辆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除了4亩山葡萄、3亩杂粮的收入外,秋天卖点山货,农闲时再打打工,一年下来有七八万元的收入。

  “我们家四世同堂,现在共有11口人,有汉族、蒙古族、满族3个民族。我们是个多民族之家,家庭成员间相处的很和谐,孩子们都很孝顺,每逢过年过节都会回来,今年春节又过了个热闹的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时还曾称赞我们一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年近古稀的张国利说起儿孙,话语间透露着满满的幸福感。

  总书记的到来,不仅给张国利家带来了新变化,更让马鞍山村远近闻名。两年多的光景,马鞍山村从一个穷山沟摇身一变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森林乡村、全国旅游网红打卡村,马鞍山也成了国家级3A级森林公园。村书记刘叶阳介绍,村两委班子认真谋划项目,针对葡萄产业,改良葡萄品种,成立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深加工,形成从生产种植到葡萄酒加工的产业链;围绕旅游业,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生态游、民俗游等系列旅游产品;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工程也在继续实施……村里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万元,是3年前的2倍多。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请总书记放心!我会继续当好红色讲解员,讲好马鞍山村的故事,种好山葡萄,种出幸福的果实。盼望总书记有空再来看看我们的幸福生活。”张国利夫妇和记者分享着他们的喜悦,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影像力
   第06版:乌海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兴安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 《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
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 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
研究疫情防控工作 听取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 “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情况汇报
回信
奏响内蒙古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牢牢把握基本要求和重要原则
全力推动疫情防控工作再提速再提标再提效坚决打通措施落实“最后一米”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请总书记放心!”
自治区政协党组召开 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