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锚定创新助升级 聚力培育新动能

  □本报记者  白莲

  每秒4千万亿次,这是“青城之光”创造的超级运算“内蒙古速度”;

  单体尺寸700公斤,这是我区企业运用泡生法合成技术刷新的世界蓝宝石晶体单体尺寸纪录;

  亩产715.3公斤,这是袁隆平院士团队在兴安盟示范推广的耐盐碱水稻产量新高度。

  2021年,内蒙古科技领域一个个高光时刻,见证着“科技兴蒙”行动的铿锵步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兴蒙”行动实施以来,内蒙古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越来越多的硬核科技供给为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强劲支撑。

  新年伊始,在乌海市海勃湾工业园区,煤焦化企业副产的富氢焦炉煤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另一头的冶炼铸造企业,利用世界首创的氢基熔融还原技术工艺,生产出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制造所需材料——高纯铸造生铁,开启了一条“煤焦化——氢冶金”的绿色化、精深化、高端化产业链。

  促成这一技术落地转化的是内蒙古与中科院共同打造的乌海市氢冶金研究孵化中心。项目成功投产,是内蒙古通过“科技兴蒙”引智借梯、破解难题的一个缩影。

  坚持把开放合作搞创新作为“科技兴蒙”的核心要义,内蒙古不断探索完善“科技兴蒙”合作机制,有效推动国内创新资源、科技项目、人才技术与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所需精准对接,激活了区域创新“一池春水”。

  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用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助力北奔重汽生产出内蒙古首台套100KW级氢燃料电池环卫重卡,为内蒙古开启氢能领域应用新时代;内蒙古久泰集团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建设全球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将为我国大规模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提供工业化示范……

  借梯登高、借力发展,2021年,合作创新道路上,重大突破、科技进展一件接一件,高新科技与自治区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不仅带来可喜的变化,更折射出内蒙古加速动能转换、转型发展的信心决心。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内蒙古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迫切而务实。

  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坚决打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攻坚战,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翻开《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跃然纸上,锚定创新谋发展的激情扑面而来。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等一批行业、产业、领域“十四五”专项规划密集出炉,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内容与关键热词,稳居C位。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从顶层谋划到政策落地,从全力推动“科技兴蒙”实施,到精准发力的配套改革显效,内蒙古着力打通创新堵点痛点,“强弱项”“补短板”,矢志不渝厚植创新生态土壤,激发科技创新的源头动力。

  ——启动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明确年均增长20%目标,建立政府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和社会多渠道投入激励机制,2021年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达到15.2亿元。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科技计划项目企业承担比例达59%,技术交易财政后补助企业享受比例达90%以上。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3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28家。

  ——持续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探索“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组织管理新机制,有组织、高效率地破解科技难题。简化科技项目申报流程,为科研人员减少工作量70%以上。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围绕“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引进区外高水平创新团队300余个,全区4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共引进院士团队科研人员近500人。

  围绕“四个面向”,内蒙古统筹抓好创新基础、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促进科技与各行业各领域紧密融合,全力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放眼北疆大地,从技术到产业,硬核科技加速落地,创新驱动的昂扬势头将科技感“拉满”。

  2021年,自治区在氢能、大规模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稀土、生态环境等领域先后安排科技重大专项33项,一批先进能源技术落地转化,助力能源产业低碳转型。

  稀土电镀工艺、稀土超分子感光变色材料等“卡脖子”难题攻克,推动稀土产业迈向中高端、绿色化;“内蒙古一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沙漠造林技术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我区构筑起一道道生态安全屏障……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发展新优势。

  种业创新工程加快实施,马铃薯、肉羊、草种业等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建设,草食家畜干细胞、数字胚胎、“双肌黄牛”新品系等基础研究取得国际领先成果,自主培育的巴麦13号小麦品种通过国审,助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4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引领美丽乡村升级蝶变。

  关键技术攻关多点突破,首台套氢燃料重卡车下线,全球首个极寒地区无人驾驶卡车稳定运行。世界新型高速公路桥梁伸缩缝用π型钢在包头面世,自治区首条网信产品自主安全生产线在鄂尔多斯投产,全球首个具备超6万节点的大数据单集群在乌兰察布搭建,科技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强劲引擎。

  2021年,内蒙古组织实施重大专项47项、关键技术攻关计划445项。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534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达到46.1亿元,全区成果登记突破1000项,产生经济效益712.7亿元。全区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立足“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内蒙古突出绿色特色优势,有重点地布局建设特色创新平台载体,积极打造“三链”融合源动力。上海交大呼和浩特科创中心、内蒙古现代农牧研究院等24个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成功落成,成为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发生在内蒙古的科技创新故事,不仅有力见证了“科技兴蒙”强劲活跃的动能,也生动映照出我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创新发展乘势而上的壮美画卷,更成为北疆大地加速发展优势特色领域、赋能“短板”领域,走好“十四五”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力量源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读图
   第06版:青春号
   第07版:科技
   第08版:要闻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出彩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全国政协党组成员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 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述职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守稳压舱石 打造新高地
自治区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锚定创新助升级 聚力培育新动能
“我们大兴安岭深处发生了美丽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