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赶马牵牛耕作忙

  □李喜庆

  藏品:斗彩《春耕图》扁壶。

  年代:清乾隆年间。

  质地:陶瓷。

  规格:高57.1厘米、口径10.6厘米、长足径21.5厘米。

  特点:仿古铜器扁壶形制,小口,直颈,溜肩,扁圆腹,椭圆形圈足。双夔龙连接颈肩形成双耳,口沿外部绘一周如意云头纹,颈部则绘蝙蝠作饰。腹部两面青花开光,用斗彩绘江南农耕场景,分别为耕地和耙耨两个画面。一面绘一农夫站在方形耙上,扬鞭驱牛;一面绘一农夫握犁执鞭,赶牛犁地。近有梧桐丛树,阡陌相交,配置得当;远有山丘绿林,青山绿野,农舍隐现,春意盎然。壶侧用斗彩绘勾莲纹,间绘蝙蝠、莲花、如意、万寿、编磬纹饰。足内青花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

  渊源:“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惊蛰时节,春催万物,不论植物、动物还是自然景观,都注入了新的活力。“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因此,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惊蛰时节,随处可以看见田野中春耕的景象。

  我国自古以来便以农业立国,西汉学者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有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四时之间,亡(无)日休息。”对农业而言,不同季节劳作各别,但春耕始终被当作重中之重,有民谚说“一日春耕十日粮,十日春耕谷满仓。”南宋画家楼璹还将耕种织布过程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配写题诗,取名《耕织图》,呈献给高宗皇帝。自此,耕织图题材广泛流行于许多器物上,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清朝康熙南巡,见到《耕织图诗》后,感慨于织女之寒、农夫之苦,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绘基础上,重新绘制,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每幅制诗一章。同时期在官窑瓷器上也开始出现春耕图纹,纹饰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写意豪放,颇具神韵。此扁壶上的《春耕图》就是取材于这幅传世名作《耕织图》中的“耕”和“耙耨”部,并根据瓷器的特点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壶颈绘有蝙蝠纹饰,以“蝠”喻“福”。壶侧有莲纹,蝙蝠、莲花、如意、万寿、编磬纹饰,寓意“家园长庆”“福增寿长”“吉庆如意”。瓶腹上的梧桐树也象征吉祥,“桐”即“同”,寓意四海归一,天下太平,又隐含了祈求时和岁稔之意。

  扁壶,源于西夏,极具民族特色。扁壶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其造型从北方游牧民族盛酒水的皮囊壶演变而来。扁壶传入中原后,逐渐成为一种陈设用的艺术品。元末时期的扁壶,器型日趋多样,纹饰愈加精美。明代永宣时期抱月瓶(扁壶的一种)最负盛名,康熙、雍正两朝多有仿制。乾隆皇帝更是喜爱有加,因此抱月瓶成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陈设瓷器之一,外形与花样也随着御窑厂不断创新而变化多样,异彩纷呈。

  点评:此器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图案新颖,画面清晰,斗彩所绘花纹发色自然流畅,繁而不乱,与莹白滋润的釉面相互映衬,别有一番韵味。制作工艺非常细致,釉下青花的轮廓描绘细腻,填色没有一处越过轮廓线,反映出当时瓷器绘画工匠的严谨。该扁壶是乾隆官窑中的绝妙之作,也是清代斗彩精品。

  藏所:天津博物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公告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公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公告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赶马牵牛耕作忙
三月桃花开蜀锦
惊蛰
春江水暖鸭先知
桃花春色暖先开
融融翠野启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