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

民族儿童文学研究的集成之作

  ◎王敏

  从五四运动至今,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及其理论研究已走过百年历程,取得了辉煌成果。少数民族儿童文学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内蒙古社科院的张锦贻就是这个领域用自己的一生进行深耕细作的学者。

  一

  张锦贻自1951年支边来到内蒙古,就在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从此开始致力于内蒙古儿童文学以及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研究,从未中断。无论外在环境怎样变化,她都始终如一密切关注全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她站在多民族国家文学发展的立场,对民族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进行持续追踪式、整体鸟瞰式的学理性研究。筚路蓝缕的探索使其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当之无愧的开拓者。

  继《民族儿童文学新论》《少数民族儿童文学新论》《发展中的内蒙古儿童文学》这些沉甸甸的研究著述之后,2018年,张锦贻又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这部著作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共计57万字。该书创作历经16年,是张锦贻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按照地域如“西北边陲”“东北平原”“大小凉山至金沙江畔”等对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记述;下卷则对走进21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发展进行逐年的跟踪式评述。整部书以2000年为界标,对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民间儿童文学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少数民族的儿童文学创作的整体面貌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可以说有了这部著述,才有了完整的中华民族儿童文学研究。

  二

  张锦贻说,“研究少数民族儿童文学,才能使我们真正地认识中华儿童文学”。“中华儿童文学”的提法与民族文学研究中的“中华文学”相一致。刘大先梳理了“中华文学”这一民族文学研究中的关键词,认为它作为一个统合了中国文学内部多样性的术语,它应和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形态召唤,“具有政治性和学术性相结合的思想史背景和现实关切”。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张锦贻研究民族儿童文学的重大意义。对她来说,“显示出包括55个民族的儿童文学的中华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丰富与深厚、绚丽与奇妙”“显示出中华儿童文学海纳百川的吸收和创造能力”,正是她神圣的使命和重大的职责。她所做的工作,不但是对中国儿童文学和民族文学研究空白的填充,更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积极实践。

  在上卷中,张锦贻创造性地采用了以“地域”为编目的方式,即按“各民族聚居的状况,由北而南,分成9个部分来写”。这是由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居住上交错杂居又相对集中的客观情况所决定的。历史上在某一地区一些民族“因彼此的生活交往、思想交流而在各方面相互影响,彼此接近”,在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和“民族平等”的氛围更使民族间的交往交融成为民族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实际情况都会折射在民族民间儿童文学和作家创作的儿童文学上来。因此,按照地域的方式编排,即“写一个个地区中的各个民族的状态、形态,在记叙和论述中,突出其创作风貌、风格,在比较和分析中,凸现其创作特征、特色”,就成为本书写作的一种智慧选择。

  此外,上卷的写作还将居住在一片地区的各个民族的民间儿童文学也纳入到写作的视野。“新中国成立以前,少数民族大都没有由作家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但各民族适合儿童欣赏的神话故事、民间童话、寓言歌谣等等既是民族儿童文学的重要部分,又是民族作家创作儿童文学的重要源流。所以上卷在9个区域内部又划分了文体,例如“青藏高原”部分,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歌谣童诗”“民族儿童小说”等几大类,对这一区域各个少数民族的儿童文学现象进行贯通古今的立体式梳理。这种研究将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历史遗存和当下创作结合起来,接通了现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根脉,显示了所生存的地域条件对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重大影响,极大地增添了研究的历史纵深感和学理严谨性。

  三

  张锦贻说,“研究少数民族儿童文学,才能使各民族读者对本民族儿童文学真正地关心、注意,才能推动、促进中华各民族儿童文学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从某种程度上说,儿童文学与民族文学都处于文学版图的边缘地带,而这二者的交叉,即“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的民族性研究”更成为少有人光顾的“荒芜地带”。张锦贻通过艺海拾贝式的甄别和选择,独具慧眼地将民族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进行汇集研究,终使这片荒芜之地变成芳香馥郁的百花园。

  《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力图将55个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基本情况都囊括于其中,形成一个完整、具体的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创作地图。同时,“就民族儿童文学研究而言,总是必须在每一民族儿童文学的微观特质中来反映总体的宏观状势。”也就是说,无论是上卷的分地域考察,还是下卷的分年度布列,都要既显示出不同民族儿童文学的“多样化、多层次”创作样貌,还要进行“儿童文学的民族性”论证与印证。在上卷开篇,张锦贻首先进行了“民族儿童文学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的理论思辨。她提出,儿童文学的民族性要“与各民族儿童长期生存、生活于其中的地域环境联系起来观察”,只有“写出优秀的民族精神,才能在更深层次上揭示出儿童文学的民族性”,“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民族性是和儿童文学的现代性融合在一起的”。此外,她还提出“儿童文学的民族性因语言民族化而凸现”“儿童文学民族性浸渍在民族儿童情趣中”等观点。这样,民族儿童文学研究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座和无限延展的可能。

  与上卷的书写方式不同,下卷“走进二十一世纪”按照年份对2000年以后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创作景观进行逐年描绘,同时选取“民族性”的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来对当年的创作情况进行整体评述。这一部分再次彰显出张锦贻灵动鲜活、与时俱进的研究姿态。张锦贻密切关注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创作,以一个儿童文学理论家敏锐的感知力,从报刊杂志上筛选文本、精读文本。同时,随时关注新人新作,尽力捕捉其作品亮点,以建设的姿态挖掘作品与众不同的个性及其在民族性上闪烁的光彩。可以说,正是这位民族作家的知音,给予了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创作者极大的创作自信。对于民族儿童文学这个茁壮成长的“少年”,张锦贻以博大的胸襟和慈爱的目光关注着它的一路前行,同时又以理论的深入掘进为它提供重要养料。

  四

  张锦贻说,“研究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意义,并不只在儿童文学,它使一代代人都能了解和理解祖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的内涵和意蕴,使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思想永久地渗进一代一代人的心里。”

  “对纯朴纯真、有勇有志的少数民族儿童的挚爱”,是张锦贻坚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60余年的精神动力。张锦贻在研究中,特别强调“大家庭”的共同体意识。她认为民族儿童故事所反映的不同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有着共同的基础,那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其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内在地具有历史传承、整合社会、消融异质文化的功能”;而在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创作当中,要注意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也就是既要“把注意力投向那些极具时代感、历史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大事件’”,又要“着眼与着力于不同民族儿童的‘小天地’”。这样的见识可见张锦贻在民族儿童文学研究上的的高起点和大视野。

  《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是张锦贻关于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的集成之作。怀抱着对少数民族儿童的深情挚爱,怀抱着对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美好期待,张锦贻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其中,为中国儿童文学奉献了一部集理性的探索和热情的拥抱、永不退色的童心和智慧的升华于一体的厚重之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
~~~——“2022内蒙古曲艺春节晚会”观后
~~~——随笔集《无花果也有似锦的春天》读后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春天约定 2022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3版:春天约定 2022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4版:春天约定 2022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要闻·广告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春天约定 2022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2022全国两会主题宣传
   第12版:出彩
民族儿童文学研究的集成之作
以曲艺之声赞颂新时代
生命的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