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丰富“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

  □本报记者  宋爽  通讯员  郝梅

  仲春时节,走进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马莲渠乡大十号村的现代观光农业温室大棚,绿意扑面而来,香菜、菠菜、黄瓜、奶白菜等农作物长势喜人、鲜嫩欲滴,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

  “以前一辆小三轮、一杆秤,在菜市场一等就是一天,挣不了几个钱,剩下的菜也不新鲜了,只能自己吃或者扔掉。”说起过去摆摊卖菜的经历,菜农们仍忍不住感慨。

  为了解决农户们销路不畅通的问题,马莲渠乡党委主动出击,与全区各中小学校和商店超市积极联系,达成定向销售协议,有效解决产品销路不通、收益不高的问题,帮助村民实现多渠道增收。

  马莲渠乡地处集宁城区近郊,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发展蔬菜大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群众需求的变化,传统的蔬菜大棚种植面临着产出周期长、菜品种类少、菜农收益低等难题,如何丰富菜篮子,让传统优势焕发全新活力,成为了乡村两级党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业要“兴”,就要在“新”字上做文章。马莲渠乡在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优势上,依托“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传统优势,通过试建现代化可越冬温室大棚,探索出冬季种植绿色蔬菜瓜果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种植种类,探索出一条促进农业提质、农民增收、农村宜居的新路径,通过丰富“菜篮子”,鼓起村民的“钱袋子”,助力乡村迈向好日子。

  日本网纹瓜、阳光葡萄、玲珑圣女果、红心草莓……自新型大棚建成以来,马莲渠乡的蔬菜瓜果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品牌,深受消费者欢迎和喜爱,马莲渠乡的种植名片也更加闪亮。

  采摘工、装卸工、营养师……来自各村的村民们正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序地忙碌着。“我在大棚里负责采摘,活不重,也不需要专业技术,来了就能干,每天能挣100多块钱呢。”71岁的吴佩芳是一名脱贫户,如今靠自己的双手在家门口的大棚里上起了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马莲渠乡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更注重“活水造血”,结合村民实际提供就业岗位,引导激发村民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切实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如今,马莲渠乡共有蔬菜种植户200余户,建设大棚80余座,带动周边村民群众200多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足的美丽乡村阔步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读图
   第06版:出彩
   第07版:出彩
   第08版:阿拉善高新区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互联互动办实事 用心用情解民忧
“红褂褂”护航春耕备耕
交流心得
以“店小二”服务 显“宽肩膀”担当 ◎郝佳丽
“牧羊倌”是牧民的贴心人
守护家园
现场答疑
上门宣传
“检”出问题 “积”发活力
丰富“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