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理密码”发力 文明新风拂面

  □本报记者  韩雪茹  实习生  李方慧

  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如今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成了突泉县乡村振兴热潮中的“明星”。

  走进五三村的文化大院,一面“笑脸墙”格外引人注意,30多张村民的笑脸照片如和煦的阳光,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创业增收致富美、乡风文明和谐美,村民的幸福感源于兴旺的产业支撑和文明的乡风浸润。

  春暖花开,草木返青。随着春耕的脚步越来越近,五三村网格员李岩波带着志愿者许贺春来到张立新家帮忙挑选蒜栽子。“挑选蒜栽子很有讲究,要选择蒜瓣饱满、个头大的,这样的蒜栽子出苗后才能长势均匀。”许贺春说。

  已有30多年种植紫皮蒜经验的许贺春,早已成为大蒜种植的行家,是名副其实的农民技术员。为了把种植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乡亲们,他当起了村里的志愿者,手把手教大家紫皮蒜种植。

  这种互帮互助的形式,在五三村已经不是新鲜事。该村按照“地域相邻、规模适度、方便管理”的原则,构筑起党建指导员(包村干部)+网格长(村党支部书记)+网格员(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等)三级网格组织架构。与此同时,以“网格”为基础,以微信为载体,以群众喜欢的群聊方式,建立了21个村级“党群心连心”微信群矩阵,志愿者在群中搜集民情民意,并推送惠农政策、农业技术,通过“党群心连心”群,让群众需求上行、政策技术下行,打通了搜集需求与政策宣传互通的双向“快车道”。

  “我们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调解、送帮办、送服务的‘五送’志愿服务活动,实现村中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事不出格。自从划分出‘网格’,群众的‘朋友圈’不断扩大,烦心事揪心事却在不断缩小。”李岩波说。

  五三村并不是太平乡唯一闪亮的“星”。太平乡以服务“一轴两翼”庭院特色种植采摘带为切入点,开展“紫皮蒜垄头里的文明实践”科技助农志愿服务项目,200多名志愿者一边传授紫皮蒜栽培技术,一边宣讲党的理论政策,让科学理论与农民生产生活深度交融,不但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普及,还大幅提升了农民收入。

  乡村治,则百姓安。农村牧区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近年来,太平乡创新“文明实践+”基层治理模式,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主线,实行政治强引领,法治强保障,德治强教化,自治强基础,智治强支撑的“五治联动”,找到群众利益“最大公约数”,画出党群关系“最大同心圆”,真正实现基层治理有型、有感、有效。

  今年65岁的李秀英是太平乡新兴村的独居老人,也是志愿者李金霞的日常牵挂。李秀英离异多年,儿女常年在外打工,李金霞时常来看看老人缺什么东西,身体状况如何。事儿虽小,但李秀英念念不忘,说李金霞“敲”走了她多年的孤单。

  村民亲切地称李金霞这样的志愿者为“敲门嫂”。每天主动去敲敲村里空巢、独居、残疾老人的门,问声好、唠唠嗑、拉家常、搞卫生,已经成为了这支队伍的日常工作。“敲门嫂”不但扮靓了环境,也点亮了群众生活。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今,太平乡的村村屯屯,不管是“村官”还是普通群众,不管是修路占地的大事儿,还是邻里纠纷的小事儿,都是一派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和谐景象。

  太平乡将网格内的宣传、综治、民政、司法、信访等资源力量进行了有效整合,按照“目标格中定、力量格中聚、问题格中解”的工作思路,创新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联络、矛盾纠纷调解、安全隐患排查、政策法规宣传、倡导文明新风、关心群众生活、其他交办工作8类特色项目。同时,以乡司法所所长“金牌调解员”为总调度,充分利用乡村血缘、宗族关系,邀请村里的乡贤、能人,成立了21个村级的“屯不错”志愿服务队,让“熟人”化解“熟人”矛盾,实现群众诉求研判到村、诉求排查解决到户。

  一村一落皆文明,美丽乡村入画来。“塑形”也“铸魂”的美丽乡村“治理密码”,让更多乡村延伸管理服务触角、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巧妙地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烦恼。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读图
   第06版:乡村振兴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要闻
〖看台〗
“治理密码”发力 文明新风拂面
内蒙古农产品“朋友圈”扩容
“这样的好书记我们欢迎”
“牛气哄哄”的四方地村
〖速读〗
农资市场监管行动护航春耕备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