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与喜欢玩梗年轻人的一拍即合,往往能催生出花样翻新、令人叹服的创意效果。当前,一些年轻人以种种方式“花式”演绎《红楼梦》,就不免使人眼前一亮。
最近,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怼人话语在网络上翻红,许多网友模仿黛玉语言风格造句引发热议,折射出《红楼梦》在当代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而除此之外,在许多高校,“红学”研究社团蓬勃发展,不止于传统的读书会、讲座活动,莘莘学子或在毕业作品中设计红楼文创家具,或将《红楼梦》中相关元素融入绘画、雕塑、插画、摄影作品,抑或,从医药、健康等独特视角品读《红楼梦》,以及在视频网站二次创作剪辑《红楼梦》等等,让人感受到经典文化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独特魅力。
经典之作,它们经受岁月洗礼,总能历久弥新。对此,卡尔维诺说得好:“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就拿《红楼梦》来说,自古而今,种种对其解读的文字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原著及其解读内容究竟是不是读者盘子里对胃口的菜,最终还需要读者自己细细咀嚼、消化吸收。
我愿意相信,那些以其自身才华“花式”演绎《红楼梦》的年轻人,他们不仅有着活跃的思想,而且,在与这部名著牵绊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而当他们将这种“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以契合己意的方式呈现出来时,这对他们自身文艺趣味的提升是潜移默化和实实在在的,同时,也势必影响带动周围更多人沉浸其中,进而增强其对于经典名著的亲近感。在此意义上,我们是否可以说,让经典名著广泛深入地走进大众生活,正襟危坐字斟句酌是一种方式,像这种不怎么循规蹈矩的“花式”途径,同样不失为方便奏效的可行方式?
当然,凡事过犹不及。年轻人“花式”演绎《红楼梦》固然令人欣喜,不过,“花式”演绎亦需有度。对此,正如有教育界人士指出的,“不同学校可以突出各自特色,发挥更多创意,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对经典文学抱着尊重的态度,无底线的恶搞不可取。”
关于“经典”,《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阅读经典,能给人更多的滋养,使人明锐、深刻而优雅。尽管,多数人对于经典作品心存敬意,然而毋庸置疑,相比于一般读物,经典阅读对读者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要求又要更高一些。在这个推崇全民阅读的时代,既然,“花式”演绎有助于吸引读者,有助于促使经典复活,那么,但愿社会相关各方能够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不断探寻更富意趣的方式,引导大众与经典亲密接触,使经典更好地传承下去,源远流长。